《两小儿辩日》译文(通用14篇)_原文_翻译对照

98e范文网 时间:

《两小儿辩日》译文(通用14篇)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

  两 小 儿 辩 日选自《列子》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孔子不能决也。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2002/11/16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2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A 字数300字左右。

  B 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3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 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 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自评自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业 :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5) (简单古文)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4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块瑰宝。其中很多文章就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两小儿辩日》就是这样:通过一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观点不同,也看到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孔子。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做到:

  1、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悟出做人要“诚实谦虚”的道理。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我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个别差异,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促使学生进步。

  3、“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两个层次:(1)读通读懂。通过生自读,合作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2)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两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这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对学法的`指导不够。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课堂上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这方面我做得不够。

  2、在教学中,似乎有些“重文轻言”。在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言”上显得“轻”:择要释疑,讲解常见的省略、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方面做得不够;则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文”:品内涵,讲感悟启示等。

  3、在“读”的教学活动中,个别读书的较少,所以学生展示机会较少。

  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活”与“实”相结合,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意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二、过程方法: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内容,明白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三、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指热水,开水。

  四、练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4.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6

  一、说地位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技能目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能力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感情目标)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根据以上教思想,再加上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所以在本文学习中,我主要采用了方法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

  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让学生对孔子肃然起敬,在这时,教师再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让孩子想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解题

  由于初学文言文,孩子对题目还不一定理解,所心在此时安排了一个解题环节,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在这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又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根据质疑问题解文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文中是怎么说的以后,让孩子通过丶广开言路 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由于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朗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导入,让两个孩子来表演两小儿互不相让辨认的感觉,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通过多读让学生明白其意。

  在学习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自然提出了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到文章里去找答案,读懂课文。

  四、解文中之意,悟文中之情

  古文难读懂,更难明其理,每一篇古文它总是讲了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明其文意了以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让学生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敢于辨认的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二个问题是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在文章读完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古文的特点,让学生再次读全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深入地学习,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了空间。

  六、说板书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初远

  (近大远小) (远热近凉)

  日中远 日中近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7

  两小儿辩日设计意图: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使每个学生乐学愿学。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因此,我坚持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同时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新、实、活、趣”。

  编号学科:语文课题:两小儿辩日   课型:展讲课编号: 班级:姓名:本周习惯:质疑、探究我最棒 主备人:赵艳芳审核人: 六年级组           授课人:赵艳芳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学习提纲】:1、自主学习课文。建议采取以下步骤:(1) 借助工具书读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不读破句。(2)课文读通顺后,请根据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独自解决不了的地方一定要用红笔写下来哟)2、搜集孔子、列子资料。 【附】易读错字音:“知”同智慧的“智”;“为”本文意思是“认为”,读二声。 【学习流程】: 展前准备 (时间预设: 8分钟) 1小班主任导入本课 2组长安排好小组工作,到老师处领取任务。  

  展示、探究 (时间预设:22分钟) 1、         我会读文,还会将本文变成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6分钟,2人次)(预设生成点:“知”同智慧的“智”;“为”本文意思是“认为”,读四声,及指导学生断句)课件 2、         我知道文中两个小孩为什么争辩,知道他们各自的观点,还知道他们各自的依据。(预设生成点: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观点?) 3、         我来说说我对文中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并谈谈我从中懂得的道理。(预设生成点:两个小孩的不盲从、独立思考;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及学无止境的道理)课件 4我能把课文背下来。(相机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背诵) 拓展提升 (时间预设:5分钟) 那么孔子不能决的事情,你能解决吗? 以现有的科学水平,你认为文中两个小孩子说得对不对? 温馨提示 展前准备环节评价指标:1、是否全员参与(5分)。2、交流时声音是否适中(5分)                   展示时,要依据展示任务,灵活安排展示形式,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哦!                                                                                                同步检测 (时间预设:分钟) 1、翻译下列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整理导学案 (时间预设:2 分钟) 反思:                                                        

  点评:本次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解疑问答,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并给予了学生大胆质疑的权利,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8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0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字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字的诗句吗?

  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两首诗中“日”字的意思是——

  生:太阳

  师:“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

  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

  生:大小、冷热、远近……

  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是很珍贵的。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学生沉默、思考)

  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

  生:多读几遍!

  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

  师:不好懂,有办法吗?

  生:查字典、看注释……

  师: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很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能说说这个故事吗?先看第一段。

  生: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问他们原因。

  师:不错!你能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

  生:游玩。(其他学生笑)

  师:我第一次读,也几乎把它当成游玩。你(指另一学生)笑了,是不是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是“游学”的意思,就是去交流和学习!

  师:呵,这么自信!其他人同意吗?

  (多数学生表示同意)

  师: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生:我看过孔子的介绍并联系了上下文。

  师:呵,学古文也知道去联系上下文?有水平!谁能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说说?

  (学生口述课文大意。因叙述较流利赢得了同学的掌声。但教师还是提供机会让他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建议。)

  师:理解得不错,同学们的建议也不错。不过我还注意到,你在说到“如探汤”时,特别简洁,现在能结合注释,具体说这“探汤”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是说天气很热”。

  师:好!其实热水这个意思的“汤”在很多成语中,也有出现。能说一两个吗?

  生1:固若金汤。

  生2:赴汤蹈火。

  师:这“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说,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勇往直前!其实不仅是成语,在很多口语中也有使用。在上海,人们把装了热水可以暖手的东西,叫做“汤钵钵”。

  师:好的!故事说到这里,该知道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了吧?

  生:知道!

  师:(出示选择题)为了不互相干扰,请快速阅读这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正确的那个写下来。

  (完成选择题,应为c项。九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正确,个别选择出现错误。)

  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解开迷惑)那究竟是远还是近,孔子帮他们弄明白了吗?

  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这两小儿的“笑”,你们怎么理解呢?

  生1:嘲笑!

  生2:讥笑!

  师:这是你们此时的理解,老师暂时不予评论,不过建议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能进一步用心去感受!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

  (学生读;点评;)

  师:学古文就是要反复地品味,慢慢你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媒体出示“竹简”)怎么样,这古文看上去美吗?

  师:读起来更美!看课本,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不过,这一次我出声读,请你们在心里读。(老师范读)

  (全体学生鼓掌,称赞老师的朗读。)

  师:谢谢大家。下面再感受一次这音乐般的美感好吗?这次你们出声读。(学生齐读课文)

  师:到底是人多啊,读得真美!现在,谁愿意一个人再来展示一下这古文的美?

  (大家发现,该生的朗读水平,早已超过教师刚才的范读,于是朗读几次被掌声打断。)

  师:(短暂沉思,略带羞涩)常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我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你读得真比老师好!课下,我得向你请教朗读的经验。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本文一开始就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看来看去,只见都是“一儿曰、一儿曰”,哪有“两小儿”呀!怎么回事呢?

  生:“一儿”是一个小孩;下面的“一儿”是另一个。这儿省略了“另”字。

  师:看来这古文真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啊!那为了便于理解,咱给两小儿取个名字吧!如果一个叫“小儿a”的话,另一个就是(“小儿b”)。下面请各小组,再来合作完成两项任务: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儿a和小儿b“辩斗”的内容;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学生合作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

  生:小儿a认为太阳早晨近,中午远。小儿b认为太阳早晨远,中午近。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自己再来读读第二

  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

  生:小儿a认为,早晨太阳大所以近,中午小所以远。

  师:平常在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嘛?小儿a有道理!

  生:小儿b认为,早晨凉快所以太阳远,中午热所以太阳近。

  师:平时在遇到发热物体时,是“近热远凉”吧?小儿b也有道理!看来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啊!现在,请你再来读读三四两段,感受一下他们的自信!

  (学生自由读三、四两段;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面对两小儿的激烈争论,就连过问其故的孔子都“不能决也”。这时,两小儿犯难了:那我们找谁评理去呀?于是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齐读本段好吗?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现在对两小儿的“笑”有新的认识吗?

  生1:我认为是苦笑,因为最后也没弄明白!

  生2:我认为是无奈地笑!因为孔子也没办法。

  师:那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吗?

  生:(充满个性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看来,大家基本都认为这是两个小孩善意的笑挺可爱的!不过说实话,要深入理解这个“笑”挺不容易的!但大家却在不经意的读书与谈论之间就解决了。果然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来,认识一下这句话吧!

  (学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既然读书有这么大的作用,让我们再来陪两小儿“笑”一次?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学生简述原理。)

  师:下面不妨来印证一下大家的说法。(辅以媒体演示)看来在同一天当中,无论是早晨也好、中午也罢,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要说真有不同的话,像这样绕一圈要多久?

  生:一年、365天……

  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而两千多年前,却让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孔子是个诚实的人!

  生2:孔子实事求是,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全场掌声)

  师:厉害!你能以孔子的话来为孔子作评,有水平!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导致了“孔子不能决”的遗憾呢。然而今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对一切都“尽在掌握”了吗?

  (生:没有!还有金字塔之谜!upo之谜!外星人之谜……)

  师:看来,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还真是“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不过,若同学们能从小立志并打好基础,完全有可能解开某些谜团!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师:今天,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温故而知新”,谈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最后,我们带着“孔子不能决”的遗憾,认识到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么多知识,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接下来我想这样,同学们此时有什么体会或疑惑,整理一下,写在题板上。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

  (学生书写体会或质疑)

  师:请写完的同学亮出你的想法。没写完的也停一停吧,因为聆听也是一种学习嘛!(指一学生写的“圣人?”)说说你的疑惑。

  生:我的问题是,既然人们都知道孔子并不是什么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他称作“圣人”?

  师:厉害!从小处说,这个问题展现了你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大处讲,你提出的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今天刘老师可能给不了你答案了。不过,我可以建议你通过合适的途径,比如上网、进图书馆什么的,多了解一下孔子的学识、思想甚至人品等,也许到时你的收获会比老师的答案更美!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1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与《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A 字数300字左右。

  B 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2

  之五

  设计:刘晓伟 点评:熊开明 石景章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刘晓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获得一等奖)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刘晓伟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熊开明石景章点评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 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教学案例

  《学弈》的教学设计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五、相关链接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两小儿辩日》译文 篇14

  设计理念: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

  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车盖、盘和盂的图片,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

  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

  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把课文背熟,用自己的话为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