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译文(通用14篇)_原文_翻译对照

98e范文网 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通用14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

  2002/04/23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2

  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其泉源(jùn)      b.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  c.则思正身以恶(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重    不物喜,不己悲       岂人主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将有作,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洗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在?”      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  c.恩所加,则思因喜以谬赏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君臣守以窥周室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求木之长者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

  春华秋    叶徒相似,其不同  c.之以威怒    长策而御宇内    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长也    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寡         b.斯亦伐根求木茂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安人  c.德不厚思国之安      d.善始实繁    塞源欲流长也         勇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曰南衙群臣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 宗 尝 止 一 树 下 曰 此 嘉 树 宇 文 士 及 从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谓 之 曰 魏 征 尝 劝 我 远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为 谁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头 谢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诤 陛 下 常 不 举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顺 从 陛 下 虽 贵 为 天 子 复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佞(nìn)  b.南衙(yá) c.廷诤(zhèng) d.陛(bì)下  (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尽心所事  ⑤从容对曰    ⑥征慷慨自若  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谋,打算,谋划。      b.雅,雅致,高雅。  c.劳,犒劳,慰劳。      d.擢,提拔,提升。  (5)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见书。  2.(1)动词,用 (2)连词,目的关系,来 (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介词,用  (5)并列连词,来 (6)并列连词,来 (7)并列连词,来 (8)因为 (9)以致 (10)认为 (11)凭 (12)按照  3.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7.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权) (2)强调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综合练习   1.d(应为bō)  2.d(应为百官)  3.a(都是“因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拓展练习   1.(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选自《大唐新语》)   (2)a(应为nìng);   (3)d(幸运的,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 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2.(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2)c(3)a(4)b(雅,敬词。)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3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4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 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 求木之长者         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   

  情不能胜其欲      胜: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                   ”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翻译第一段: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

  董之以严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          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将有作                作:

  思谦冲以自牧          冲:         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

  虑壅蔽                   壅蔽: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

  宏此九德             宏:

  简能而任之           简: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

  不言而化             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乐盘游                 乐:

  忧懈怠                 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

  b.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 “见可欲”、“将有作”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③“乐盘游”、“忧懈怠”是戒放纵;④“虑壅蔽”、“惧谗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罚所及”是戒赏罚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译第三段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 古今异义

  1.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 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

  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 :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 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 难句翻译

  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6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7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赵永康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课,作者魏徵想要通过自己的上书,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该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称得上是一篇千古劝谏之佳作。太宗也将之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置于枕边,每每有轻浮的杂念使时,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课文时发现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课文注释不当,另一个文章自身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注释不当。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针对太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里的“三驱”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释是“《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开三面,留一面。”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先来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 “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终要谨慎”,可见“慎始而敬终”这种态度是针对“忧懈怠”这种行为提出的。看得出这句话的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写法都应该是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再看第五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其中“乐盘游”是指“以盘游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也就是说太宗喜欢打猎。依照推理,接下来作者就会劝戒太宗应该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则思三驱以为度”,但是按照教材对“三驱”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就应该网开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也就是说“应该狩猎为度,不过分捕杀”,如此解释看来魏徵是在劝戒太宗不要滥捕滥杀,这似乎违背了他为君担忧为民着想的初衷。那么 “三驱”到底应该怎么翻译? “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为“赶马”,在这里应理解为“驱马打猎”,“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少,所以我认为“三驱”应该解释为“少打几次猎”。因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句话应该译为“(您)喜欢打猎,应该考虑每年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

  问题二:文章自身的不足。众所周知,我们写文章时都讲究对称,假如在写文章时出现了ab两个问题并要对这两个问题回答,那么我们习惯先回答问题a再回答问题b,这才合乎情理。这点要求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古人对此要求更严格。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通过“根”与“泉”的自然流变规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国家的高度,这是正面论证。接下来作者用同样的例子进行反面论证,作者这样写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按常理作者应该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再举“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这样才与上面举出的正面例子顺序保持一致。虽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瑕疵,那么在这里提出来,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在写作、说话时不要出现这样的逻辑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8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布置作业: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1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2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篇14

  一  有效教学设想: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  教具:Power point 课件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  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 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考试题回放:运筹帷幄之中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2)云销雨霁,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一、复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文中有关以上方面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1请找出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1、整理、积累、质疑、解惑。

  2、老师选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安1 既来之,则安之(       )

  2 居安思危(              )

  3则思知止以安人

  善1择善而从之(              )2素善留侯张良(              )3善始者实繁(              )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居1居域中之大(       )2不念居安思危(       )3居庙堂之高(       )4深居简出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值得贪图的东西

  (三)形容词活用: 1、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    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俭.     安乐的环境    危难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说别人坏话的人奸恶的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的意动用法:乐盘游     以……为乐

  练习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  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    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    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步文言文复习法” : 

  ①读:重读明大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甚至少读两遍;理解内容,参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读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②说:说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说主旨,能把主要内容、中心、情感讲明白;说疑问,不解处一定摆出来,否则不会真明白。 ③点:总结知识点。特殊字音、重要词义、重要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等等,打破课、单元界限、分门别类列表归纳。 

  ④练:反复背诵练记忆,多遍演题练能力

  轻松一刻:欣赏图片、配《渔舟唱晚》MP3。

  提示:以上图片与学生的想象有无异同。

  六、总结:发放课外迁移训练材料。

  七、教后反思。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