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精选2篇)高二历史教案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精选2篇)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篇1
四、
课标要求:
以西欧、日本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及成效;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内容;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内容及成效;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比较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难点: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通过对二战后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的介绍,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明白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道理。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归纳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中,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逐渐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以此引入新课。
二、第一目“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讲述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变革及影响。具体内容包括:(1)1945——1979年混合市场经济的形成。着重讲述五个方面内容:①工党与保守党政府轮流执政。②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国家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③两党各自采取经济措施。④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⑤该经济模式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含义。(2)1979——1990年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这是本目的重点。要求了解:①改革的背景(经济滞胀);②理论依据(货币主义理论);③政策措施:国有企业私有化、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减税、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社会福利,减少财政赤字。④成效(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发展)。利用教科书中p107“学习思考”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让学生加深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探讨改革成功的原因。(3)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趋势:“多市场、少政府”。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含义。
三、第二目“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形成:1946年开始的法国三党联合政府时期。(2)特征: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3)主要内容(书上三点):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4)效果: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四。本目不需要展开讲,教学中只需向学生强调两个问题:①法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惟一有政府明确颁布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经济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②法国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非指令性的,不带有强制性质。法国仍然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非社会主义国家。
四、第三目“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教科书中从四个方面讲述,即:(1)形成: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4)效果: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60年代中期位居欧洲第一。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要结合教科书中“资料卡片”(路德维希•艾哈德语)内容理解。联邦德国的具体政策内容不必展开,但在讲完本目后,要将联邦德国模式同英、法对比,找出其个性:没有对德国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五、第四目,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1)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要明确“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含义: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竟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2)特征。可以结合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进行相互比较,得出日本的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政府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对教科书的要点进行归纳: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4)效果。利用教科书中的数据、图片和“资料卡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印象,归纳为:①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20世纪90年代,尽管出现“泡沫经济”,速度有较大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通过探讨“学习思考”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六、讲完本节四目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并探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还要了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特征——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并存。
七、本节是本专题最后一节,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专题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篇2
6.4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教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二. 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影响
【课堂教学】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本节内容:第一,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曲折过程。第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经过了恢复、发展、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发展历程。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第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第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既有缓和又有矛盾,社会危机难以消除,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在徘徊。
(一)美国
1. 战后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掌握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通过《关贸总协定》的贸易原则为美国商品输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的输出市场。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科技革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这场新技术革命不仅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且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门得到改造而焕发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如:原子能的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明应用等。
第四,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一战后的政府的宏观管理,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不能把它理解为由国家来进行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联合或融合。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战后“马歇尔计划”实施和西欧国家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和七国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形式的出现,增强了西欧贸易的竞争力,随着西欧、日本与美国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强,西欧和日本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力量的对比变化朝着有利于西欧和日本,而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70年代,依赖于美援和扶植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商品大量涌人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二是战后美国在经济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美元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解体。
第三,石油危机的冲击。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两次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 经济的“滞胀”
1973年~1975年的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已不再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同时通货膨胀与之并存。
“滞胀”的具体表现是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经济危机周期规律的特殊体现。
4.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里根提任总统后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的政策。这样,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8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美苏争霸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这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90年代,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这些都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西欧
1. 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是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其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总之,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爆发。
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战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在战后几十年中,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其政党成员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长期执政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
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占区当局实行管制经济和民主化改革。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改革,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进行减税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外交政策坚持同西方国家联盟。这些措施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第五,注意发展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
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3. 欧洲共同体
二战后,尽管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 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1967年7月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欧共体的建立,扩展了欧共体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竞争力。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其实力在帝国主义阵营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但是60年代,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领域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开始出现摆脱美国控制和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使帝国主义阵营发生分化。欧共体的建立、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就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几个突出表现。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政治上的激烈竞争,表现出西欧和日本自主性日益增强和外交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唯美马首是瞻。
总之,西欧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日本
1.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局部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二,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得以把财力、物力、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建设上。
第三,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加快资本输出,巨额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的利润,一部分被投入到生产领域,另一部分作为外汇储备,使日本的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到60年代末, 日本已淘汰了40%的传统工业产品,新技术、新产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五,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由于日本重视教育,使日本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为日本科技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条件。
第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以上诸多经济发展因素,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战后至70年代初,日本一直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发言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界人国际事务。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石油危机,日本支持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从中受益很大,因此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是渐进的,但目标明确,部署全面。1978年,大平正芳组阁,提出“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此后的日本内阁不断增加防卫预算费,极力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在日美关系中,极力争取自主性,并逐步发展成同盟关系,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发展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出席者。此外,日本还谋求成为联合国第六大常任理事国,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90年代以来,随着军费的逐年增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常常向海外派遣军队。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四)矛盾与问题
1. 社会矛盾的缓和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2. 阶级矛盾的存在
矛盾存在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虽有较大的提高,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空前提高,工人的收益与劳动生产率严重脱节,造成了贫富悬殊的加大,阶级不满情绪增长。具体表现是:
第一:工人罢工。
第二:美国推行反共、反民主的反动政策。
随着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统治集团极为恐惧,他们大肆渲染“共产主义的威胁”,麦卡锡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笼的,麦卡锡煽动反共,到处捕风捉影,任意指控,制造白色恐怖,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动,被称为“麦卡锡主义”。此后它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统治多年,麦卡锡主义作为美国政治生活中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而载人美国史册。
3. 社会危机的加深
战后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主要表现是:
第一,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富裕社会中的贫困,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美国内部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富裕中的贫困、无家可归者、毒品泛滥、赌博、q###j与凶杀、青少年犯罪、同性恋和艾滋病,成为美国社会十分棘手的问题。
4. 极右势力的泛起。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体系原则,联邦德国和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经济稳步增长。在苏联“新思维”政策和东欧各国剧变的情况下,民主德国发生急剧变化,19xx年民主社会主义党丧失领导权,民德新政府上台。19xx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到1994年,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完全恢复了主权。随着德国的崛起,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制造事端。尽管德国政府对法西斯主义有较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了一些抑制和打击的措施,但法西斯极右势力依然存在,成为世界和平的不合谐音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极右势力,不能正视军国主义的罪责,无视亚洲乃至世界人民警告,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亚洲人民侵略的罪行。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始终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隐患。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9世纪晚期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 )
a. 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借助原有的经济基础
c. 通过对外掠夺获得资本 c. 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国的经济援助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d. 美苏争霸势均力敌
3. 在两次大战后的初期,推动西欧国家经济恢复的一个相似因素是( )
a. 科技革命的促进 b.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
c. 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d.美国资本的扶植
4.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起飞的主要条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b.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
c. 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 d.工业布局的基础良好
5.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 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改革 b. 都接受了国外的大量定货
c. 注意引进先进科技,提高劳动生产力 d. 都注重了加快产业更新的步伐
6. 从50年代起,日本经济发展是遇到了两个有利的机遇,它们( )
⑴ 新中国成立,市场广阔 ⑵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几十亿美元的定货
⑶ 越南战争爆发 ⑷ 中东战争爆发
a. ⑴⑵ b. ⑵⑶ c. ⑶⑷ d. ⑴⑷
7. 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霸主地位,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发展新兴工业 b.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c.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d. 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8. 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 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 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9.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指的是( )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b. 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不再惟马首是瞻
c. 第三世界掀起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d.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10. 有人说:1973年是美国历史上“黑色的一年”,其依据是( )
① 巴拿马摆脱了美国的殖民统治 ② 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
③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④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
a.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b. 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d. 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
12. 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 )
a. 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 b.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c. 纽约股票市场股价狂跌 d.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3. 二十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其特征是( )
a. 经济稳定发展 b. 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出现通货膨胀 d. 经济发展缓慢、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14. 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时期是在( )
a. 30年代中期 b. 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d. 70年代后期
15. 西欧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a. 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b. 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 d. 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二. 问答题
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年和20世纪50年代后到20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个飞速发展时期,分析两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历史条件,指出其共同特点。
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d 4. c 5. a 6. b 7. b 8. c
9. b 10. b 11. b 12. a 13. d 14. c 15. c
二. 问答题
答: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
①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确立。为生产力的飞跃提供政治前提。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相结合。
③ 垄断组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 依靠美国帮助,西方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基础。
② 科技应用于生产的进程大大缩短,依靠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 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和平环境。
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共同特点:科学技术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