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精选2篇)高二历史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2023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精选2篇)

2023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篇1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进步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④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②(人民版)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岳麓版)“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

  ②唐代:(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 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的发展:①春秋战国:  ②唐:  ③宋:  (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

  ④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出现夜市,

  (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

  (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评价:

  ①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②实质:雇佣关系

  ③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④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2023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 篇2

  xx年福建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荀子

  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列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异端”李贽:①挑战正统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