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通用3篇)高二历史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通用3篇)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篇1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及对策]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策: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 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列表分析归纳法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学法指导:   列表分析归纳法,迅速有效掌握历史信息   观察法,感受历史情景;   讨论、合作探究法,深入历史问题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红》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新中国初步取得科技成就的喜悦中。新课开始首先播放影视资料:10月24日卫星“常娥一号”发射片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常娥一号”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新课学习:一、多媒体打出这课涉及的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合作探究一:列出成就,完成表格。合作探究一:    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领域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二、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各项成就,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一)核技术方面:选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学生观察图片,一个乌云滚滚,一个蓝天白云,引导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时国际上美苏两极争霸,美国敌视新中国,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中国发展核力量可以打破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同时也加强中国国防,维护自身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应该科学的发展、利用核技术。(二)导弹技术方面:重点介绍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感受新中国科学探索起步的艰难与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三)空间技术方面:介绍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情况。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神州一号至六号发射照片以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照片),学生感受这一工程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生物技术方面:选择照片《饥饿的女孩》,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体会透露出的非洲的凄凉、饥慌,认识解决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接着出示袁隆平与其研究的杂交水稻,引用数据突出他对世界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杰出贡献,体会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接下来突出中国自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研究以来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体会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五)计算机技术方面:图片展示“银河ⅰ号”以及曙光系列大型计算机,突出这些高性能计算机对科学研究、人类生产的作用,再次体会科技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组织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三”: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学生在讨论后,自由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 战略决策;“863计划”; “星火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 ;邓稼先 ;钱学森) ;  ……等等。教师补充介绍“863计划”、“星火计划”,学生了解更多国家科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增强学生的关注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一步巩固解决两大难点。“863”计划:1986年3月3日,王大珩、 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的专家论证批准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863计划” 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 “863计划”为我国的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星火计划”:      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国家科委把这一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开发计划,简称为“短、平、快”项目,并拟名为“星火计划”。“星火计划”的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6736项,覆盖全国85%以上县;已经完成的星火项目为35254项,占立项总数的52.9%;星火计划总投入为937.6亿元。1995年全国星火计划实现产值2682.7亿元,实现利税473。9亿元,创汇88。9亿美元。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实施还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小结:多媒体返回本课目录,带领学生回忆新中国在三个方面五大领域内所取得成就,要求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内容。教师提出希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希望同学们能以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中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设计]一、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地位、意义领域时间成就地位、意义

  核技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20世纪90年代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累计各发电260亿和1500亿千瓦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弹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1960年仿制进程导弹成功我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1964年自行设计的中进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1960年我国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奔向太空卖出第一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至xx年成功研制12种不同型号系列火箭,发射70多颗国内外卫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xx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xx年“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1973年杂交水稻“南优2号”;研制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研究在改良品种、治疗重大疾病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算机技术1983“银河ⅰ号”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此后越来越多高性能计算机出现,技术已居世界先列二、         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原因:1、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 战略决策;“863计划”; “星火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 ;邓稼先;钱学森) ;  4、……等等。巩固练习: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巩固本课重点知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设计而成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的地方:一、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且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能迅速突破重点。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三、在导入中结合了现实,注意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些不足,如没有照顾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有少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实践中将会注意分组,由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真正实现合作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篇2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科技战略的发展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通过学习科技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正确性。通过学习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解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之间内在联系及人才对科技发展所起的突出作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通过建国以后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中国科技的领先和差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2.载人航天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最好结合图片和录象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四、五十年代的科技规划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主要的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3.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动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科技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现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高新技术的优势。为此,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竞相制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确定本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1983年美国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1984年日本提出了“振兴科技政策大纲”;同年前苏联开始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1985年西欧18个国家联合出台了“欧洲尤里卡计划”。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计划,世界范围掀起的新技术革命,这是自鸦片战争140年来最深刻的挑战。这一局势引起了我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科学家于1986年初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该建议立即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即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全国各方面著名专家数百人,自1986年3月开始制定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由此得名)。各领域专家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论证,提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该纲要提出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七个高技术领域的十几个主要项目的研究发展重点和目标。198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一纲要,并决定从1987年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依靠科技振兴地方经济的“星火计划”和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点燃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21世纪初,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发“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国和苏联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在使用核技术方面,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打亚湾核电站,积极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尽力。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全部工程验收合格,并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核电站的国家之一,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系列工业部门,科学技术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期间包括火箭专家钱学森在内的大批优秀科学家纷纷从海外回国,也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创造了重要条件。1955年11月底,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去东北重工业基地参观,第一站到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见到钱学森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反问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1956年10月,在聂荣臻的提议下,中国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出任院长。第五院在进行导弹研制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1960年11月,中国依照苏联p-2(v-2的改进型)导弹图纸制造的第一发“1059”近程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千米,弹头命中目标区。当晚基地举行了庆功会,聂荣臻在会上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中国军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后,战略中程导弹被列为中国导弹发展的重点,首先上马的是一个近中程的过渡型导弹——东风2号。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东风2号甲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的距离精确的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完美的蘑菇云从目标区升起。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中国整个导弹计划的发展,为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多种运载火箭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且在发展导弹的过程中,还发展了多种空间微小发送机,并使固体火箭技术逐渐成熟,同样为中国航天运载器和航天器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ⅰ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航天技术自70年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去到回”的两次跨越之后,在80年代又实现了“从动到静”的第三次跨越。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上同时具有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三个空间技术强国(美、俄、中)之一。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同步通信卫星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于月16日成功地定点在距地3.6万km、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圆满完成了各种通信、电视转播试验。1986年和1988年中国又连续成功地发射了3颗实用通信卫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通信、教育等做出了贡献。静止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也使“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一举成名,为其投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88年9月7日中国采用液体推进剂的“长征四号”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90年代,中国的系列卫星试验已进入应用阶段。1992年4月和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两颗“澳星”分别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技术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2.载人航天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992年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4次成功的无人飞行后,xx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将有效地提升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大大缩小中国与这对于推动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索水稻增产新途径是摆在农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浮夸风和大跃进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60年代罕见的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饥饿像一个幽灵,窥视着中华大地,以农业为基础的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从1964年起,袁隆平开始着手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发明的"灿型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为此,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也获得了八个国际性的大奖。国际上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世界上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他却说:"我们要从零开始,向新的目标前进。"当今的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来源于杂交水稻。推广杂交水稻,使过去每公顷产量只有4500多千克的水稻产量增加到7500多千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1年有个统计数据,当时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种植的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总产量占20%。这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最杰出代表就是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xx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课后研讨】邓小平曾说过:“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读到此段话,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在班里组织一次研讨会,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思路:当今世界需要一个开放的意识。要不断吸取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就要紧跟世界新科技的步伐。这样才能逐渐缩小自己的差距,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迎头赶上。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封闭只能导致科技的落后。【本课小结】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科技发展战略的提出,到“两弹一星”成功,再到载人航天事业世人瞩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高瞻远瞩。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是新中国尖端科技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航天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成功研制出了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篇3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两条线索:1、明线:从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2、暗线: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政府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这两条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是科技成就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用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出时间:xx年11月   日---   日  总第   课时教学过程: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领域时间成就意义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计算机生物技术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1956年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列为发展重点1963年部署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人造卫星的研制;1986年“863计划”及以后的“星火计划”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背景及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第五个)

  〖课中练〗(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载人航天技术a.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b.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xx年10月15日,“神州”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      xx年10月12日,“神州”6号飞船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xx年“神州”7号飞船载人(        )航天飞行成功

  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国制定了xx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xx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南优2号的选育(1)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2)xx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xx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那你们知道袁这三个字值多少钱呢?580万。1999年,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股票1999年12月份上市,已发行a股5550万股。而隆平高科这个品牌,价值1008.9亿元。而袁这三个字值580万。这就体现我门这个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就有可能把知识转化为经济。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探究】出示下面两则材料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思考: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饥饿和粮食问题)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3)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4)地位: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5)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探究】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d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探究】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阶段时间 背景战略重点重要成就一新中国成立~文革 1、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2、为了巩固国防、维护安全。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  “两弹一星”二 文革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 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原子能、航天工程、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与世界整体差距明显缩小。

  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能技术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1964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84——1994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航天技术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xx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饿问题。20世纪末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计算机1983年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993年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

  一、本课测评: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二、学习延伸: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思路引领: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和对核科学的一贯立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