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精选12篇)

98e范文网 时间: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1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李镇西)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自清散文》)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曲直、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冬天里的树,探索树枝由粗变细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树干和树枝的不同特征。

  3、感受大树在深冬的变化,并愿意用画笔表现。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了解在深冬季节落叶树的叶子会落光;幼儿已欣赏过四季中树的图片。

  2、冬天里的树的图片多幅。

  3、小号水粉笔,水粉颜料(黑色、咖啡色、灰色、褐色),抹布,洗笔筒,画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

  师:冬天到了,大树妈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树叶都掉光了,剩下了什么呢?

  2、引导幼儿欣赏树的图片,整体感受树干和树枝的不同造型。

  师:光秃秃的大树给你什么感觉呢?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你喜欢哪棵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树干和树枝的不同特征。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树干在哪里?树枝在哪里?树干是什么样子的?树枝呢?

  (2)师:这棵树上的树枝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用手臂的动作表现树枝的不同)

  (3)师:靠着树干的树枝和最上面的树枝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4)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出由粗变细的树枝呢?

  要点提示

  (1)在探索树枝由粗变细的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笔的侧面进行作画,或用笔的力度由重到轻,类似于“提”的感觉。

  (2)画大树时一定要引导幼儿从下往上,按生长的方向进行绘画。

  4、幼儿绘画。

  师:你想画一棵什么样的树呢?像什么?树干是什么样子的?树枝呢?

  5、欣赏幼儿作品。

  师: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一棵树?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①带领幼儿到户外对落叶树或者常青树进行写生活动,感受大树的丰富造型。

  ②带领幼儿到公园里观察大树的树皮和树结等并尝试表现这些特征。

  ☆区角活动

  ①美术区:提供黑色纸,让幼儿撕出大树的树干和树枝并进行拼贴,造出树的剪影效果。

  ②科学区:提供各种不同的树的图片,幼儿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落叶树、常青树)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3

  《冬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冬天发声的一些故事情节,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吧!下面就让98e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冬天》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冬天》阅读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阅读题目

  15.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①父子四人围坐 “洋炉子”边吃水煮豆腐

  ②

  ③

  16.结合内容简要说说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情趣。(4分)

  答:

  17.作者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冬天》阅读答案

  15.②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 ③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评分:本题共4分,每点2分

  16.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孩子的贪吃、可爱与父亲对孩子温柔的爱,构成了一副其乐融融的温情画面。父子情,父子爱浓缩在这幅温情的图画之中。

  评分:本题共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

  17.答案要点:

  寒冷而温暖的冬天。

  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4

  我教《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 ,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1] [2] 下一页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冬天多运动身体就会暖和。

  2.做个不怕冷、勇敢的孩子。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不怕冷的大衣”。

  活动目的:

  1.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2.知道不怕冷的秘密是多运动。

  3.能积极主动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音乐《一分钟健康操》、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音乐《听》)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幼:冬天

  师:冬天天气怎么样啊?

  幼:很冷

  师:是的,冬季是一年里最冷的季节,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冷呢?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取暖方法)

  幼:(自由发言)。

  师:哇,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好办法,真棒!

  师:其实,冬天里我和我的好朋友淘淘一样,喜欢睡懒觉,因为冬天实在是太冷了。有一天,兔妈妈告诉我的好朋友淘淘,兔姥姥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你们猜猜什么才是不怕冷的大衣啊?

  (幼儿自由发挥猜想)

  师:那我们来听一听,什么才是不怕冷的大衣吧!

  二、初步欣赏故事的前半段,了解故事的人物和情节。

  1.出示PPT图片,教师分段讲述故事。

  2.提问并让幼儿理解故事。

  (1)淘淘为什么不肯起床呀?

  (2)兔妈妈说兔姥姥有什么东西要送给淘淘?

  (3)淘淘去姥姥家时穿的什么衣服?

  (4)淘淘怎么会这么热的呀?

  (5)淘淘拿到不怕冷的大衣吗?

  (6)不怕冷的大衣是什么?

  小结:原来运动会使身体变得暖和,早早起床,多做运动,这样我们也会有一件不怕冷的大衣哦!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淘淘最后有没有拿到不怕冷的大衣吧。

  3教师完整地讲故事

  师:小朋友们,你们以后上学的时候还会赖床吗?

  幼:不会!

  三.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要一件不怕冷的大衣吗?

  幼:想!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穿上它呢?

  幼:(自由发言)。

  师:那我们一起穿着这件不怕冷的大衣出去做运动吧!(播放《一分钟健康操》音乐)幼儿随音乐出班级。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6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滴洒的方法绘画,能表现冬天的雪景,感受滴洒画呈现的独特效果。

  2、能控制手部力量创作滴洒画。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水粉笔水桶水粉颜料图片挂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名作,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波洛克的作品,请幼儿观察特殊的绘画效果、教师:“你看到什么?这样的画见过吗?猜猜看画家用什么方法画出来?”

  2、教师讲述并演示滴洒画的方法。

  (1)教师出示画好大树的画纸,边用水粉笔演示滴洒边讲述。教师:“看,冬天的风呼呼地刮着,把树叶都吹走了,带来很多雪花。”(启发幼儿将滴洒的颜料想象成雪花。)

  (2)教师:“滴洒在树上的颜料像什么?让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幼儿使用其他颜色进行滴洒。)

  (3)找一找还可以在哪里滴洒颜料。(鼓励幼儿在树上、树下、空中、地面上洒上各色颜料。)

  (4)教师鼓励幼儿用水粉笔滴洒,并注意控制手部力量及甩动方向。

  3、教师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幼儿创作。

  (1)教师:“这种作画的方法有意思吗?你想不想试一试?

  (2)教师:“试一试向不同的方向甩,画面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的变化。(引导幼儿向不同方向甩)

  (3)教师:“在滴洒过程中颜料不要太多,使颜料滴下来画面就不美观了。“

  (4)鼓励幼儿使用不同颜色作画。

  4、欣赏与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感受画面的特殊效果。

  (2)教师:“谁来说说你分别在哪些地方进行滴洒?这种绘画方法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黑龙江的冬天是美丽的。每到下雪的日子里孩子们的脸上都会呈现出欣喜与好奇。因为冬天既有孩子们喜欢的堆雪人、打雪仗,又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次语言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已知经验为出发点,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孩子欣赏儿歌、感悟儿歌、品读儿歌,并通过看、听、摸、尝等形式让孩子与冬天亲密接触,并引导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儿歌《美丽的冬天》,让孩子们感受儿歌的内容和意境,寻找到冬天的特征,感受冬天的快乐。

  2、学习积累儿歌中优美词句;了解下雪对人类的好处,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合作搜集、创编赞美冬天的儿歌或小诗,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合作、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欣赏,使孩子们理解儿歌的内容,并从中了解冬天的特点及冬雪带给人类的好处,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理解和掌握优美词句,并在学习交流中学会运用。

  活动准备

  冬爷爷图片、师生共同搜集能够体现冬天特征的图片和实物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谜语,你们想猜吗?

  师: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打一自然现象)看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猜得又对又快?(生:雪花)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请问,雪在什么季节才会“盛开”呀?今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但是冬天到底在哪呢?前几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去寻找冬天的足迹,你们找到了吗?(贴冬爷爷的图片)

  二、欣赏图片、兴趣交流

  师:孩子们,请将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冬天特征的图片拿出来,请同组内的小朋友共同来图片欣赏吧。

  师:孩子们,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呀? 你的心情怎样?

  三、学习儿歌、品读感悟

  1、师读儿歌,幼儿欣赏

  师:孩子们,老师心目中的冬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描述呀?

  (老师感情朗读儿歌)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心中的冬天里都有什么?或者你感觉到了什么?

  幼:老师心中的冬天太美了,有可爱的雪娃娃、有开满银花的树伯伯、有鼓着腮帮子吹风的风姑娘,还有淘气可爱、坚强勇敢的小朋友们呢!

  2、跟读儿歌,寻找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现在就请你们随着老师一起读儿歌好吗?

  师:谁能通过这首儿歌和搜集到的图片,说一说冬天的特征呀?

  幼:冬天天气寒冷、冬天会下雪、冬天要穿棉衣、冬天可以滑冰……

  3、走进冬天,感受冬天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可真好呀!下面我们就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与快乐好吗?

  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看一看冬天的景色,摸一摸地上的积雪,听一听冬天的声音,尝一尝冰块与冰糖葫芦的味道,做一做冬天里的游戏。让孩子们充分与冬天接触,真实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快乐

  4、感受品读,互动评价

  师:孩子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老师却发现你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对吗?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朗读这首儿歌好吗?

  评价: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要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朗读,看看朗读的小朋友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朗读的小朋友可以加上动作,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四、引导记忆,积累词句

  师:孩子们,这首儿歌多美呀!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把它记下来?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歌里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来描绘冬天,请你们找一找,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好吗?

  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字词,师生共同朗读、记忆,并引导孩子们用喜欢的字词练习说话。

  五、拓展空间,交流感悟

  师:孩子们,冬天虽然寒冷,但在雪姑娘的打扮下却变得非常美丽。到处白雪

  皑皑,银装素裹。可是你们知道雪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吗?你们喜欢冬天吗?

  六、搜集、创编,赞美诗歌

  师:学了一首优美的儿歌,又学到了这么多好词好句,你们开心吗?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冬天的儿歌或小诗?如果想不出来,就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创编一首儿歌好吗?(只要孩子们找到有关冬天的儿歌或小诗,或结合学习内容创编出有关冬天的儿歌,师都要给予鼓励。)

  七、结束部分:幼儿随音乐齐唱《冬天多美好》

  教学反思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孩子们独特感受,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幼儿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冬天、喜欢实验感受、喜欢探索创新,又在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的前提下,我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如:猜谜语、户外接触冬天、快乐阅读评价以及搜集创编儿歌等,使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

  为了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和语感,我引导孩子们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品读,以及通过户外与冬天充分接触后的独特感受下的个人悟读,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以至全情投入。此时再顺势利导引导孩子寻找冬天的特征,对个人品读进行互动评价、积累优美词句进行练习说话等学习环节,使孩子的语言及多种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尤其是最后的搜集和创编环节,我发现有的孩子将儿歌的原句进行了(可能是无意)改编,我灵机一动大胆将搜集有关冬天的儿歌或诗词进行展示环节大胆拓展成了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编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创新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在小组内充分合作交流,老师深入小组进行适时点拨,一首首有关冬天的小诗和儿歌破茧而出。虽然有的作品不尽人意,但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其意是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学生读的空间给予的较小,应该让孩子充分与文本接触,充分感悟内容,充分进行朗读。二是让孩子说一说雪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多数孩子不太清楚,我应该提前让孩子回家查阅有关雪对人类的用处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会更好。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想提高语言有效性,使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孩子为本,基于孩子认知经验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置孩子们喜爱的教学模式,让各种孩子在自己喜欢的语言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创新。而我们教师只是幼儿语言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小百科:冬季,是四季之一,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词:纷纷、飘落、白茫茫、乌溜溜、碧绿、芳香、仿佛。

  3、有仔细倾听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活动准备:

  1、能反映诗歌内容的冬天雪景图一张。

  2、配乐朗诵诗《冬天》的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提问:

  ①这是什么季节?

  ②你怎么知道冬天来了?

  2、通过欣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新词。

  (1)示范朗诵诗歌。

  提问:

  ①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②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2)出示背景图再次示范朗诵。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提问:

  ①北风是怎么吹的?雪花怎么飘的?大地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小虫怕什么?什么大树最勇敢?什么花挺立在风雪中?

  ③孩子们是怎样过冬的?

  3、看图欣赏配乐诗朗诵,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活动延伸:

  语言角提供散文诗《冬天》的录音磁带,让幼儿继续欣赏和学习。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9

  背景分析: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小朋友穿上厚厚的冬衣来到幼儿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冷,发现了人们的生活起居、穿戴打扮有了变化。我从幼儿冬季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切入,让幼儿通过诗歌教学活动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环境,自觉主动地认识周围的变化。同时也让孩子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孩子一起满怀欣喜地迎接冬天,激发幼儿积极乐观的品质。

  一、活动内容:

  大班(诗歌)《冬天来到了》(第一课时)

  二、活动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诗歌。

  2、丰富词汇:调皮、轻盈、快速飞奔。

  3、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能体会冬天别样的风景。

  三、活动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有朗诵诗歌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教学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环节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冬天是怎样的?调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环境,欣喜地迎接冬天)

  (二)播放课件,说说画面内容学习词汇:调皮、轻盈、快速飞奔(本环节重点引导幼儿在讲述画面内容时发现北风调皮的样子、雪人可爱的微笑和小朋友坐在雪橇上快乐的心情)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欣赏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第一遍欣赏,提出问题。

  ①你听到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②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

  ③还有哪一句没听清楚?

  第二遍欣赏,提出问题。

  ①诗歌有几句?

  ②谁来试试说这幅图片,要用诗歌里的话说。

  2、引导幼儿在图片的提示下朗诵诗歌。

  3、配上音乐,师幼一同朗诵诗歌。

  (本环节教师通过诗歌朗读与音乐、画面的视听结合,重点让幼儿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冬天别样的风景。)

  六、活动小结活动延伸:

  制作图书,鼓励幼儿课后与其他小伙伴一同分享。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⑴“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⑵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1、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2、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3、示例:

  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提示:简要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介绍老舍及其笔下的冬天,查阅一下资料)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山

  温晴

  水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11

  中班:主题活动《冬天》   宝坻一幼  赵云香

  目标:感知冬季的季节特征

  活动(一)观察:冬天的花草树木

  目标: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准备:(1)秋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经验

  (2)已凋谢的花及枯萎的草坪等的照片。

  过程: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冬天的树、草、花与秋天的树、草、花的不同:树叶掉了,小草没了花谢了等。教师简单讲述其原因。

  活动(二)绘画:冬天的树

  目标:会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树干、树枝。

  准备:彩笔;白纸;观察树干、树枝的经验。

  过程:导语:我们观察的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的?(树叶掉了)我们给冬天的树画一张相片吧!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画出树干粗、树枝细的关系,引导孩子回忆树枝 的位置,并进行绘画。

  讲评: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画,从颜色、线条、形状等多方面评价幼儿作品。评价以肯定为主。

  活动(三):与墙饰互动《冬天到》

  目标:

  1、能把自己理解的冬天表现出来。

  2、喜欢装饰自己班的墙饰

  过程:

  1、讨论:怎样把《好朋友》的墙饰变成“冬天的墙饰”?(下雪、树叶该掉了……)

  2、教师和幼儿一起摘下“朋友树”的叶子,经讨论,收集在蓝猫、淘气的箩筐里。

  教师帮助幼儿把他们的作品《冬天的树》粘贴在墙上。

  教师和幼儿一起剪雪花装饰在天空。

  活动(四):谈话:冬天到了,你怎么知道?

  过程:教师引导幼儿讲出,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现象和自己在冬天的感受。

  活动(五):教育活动:《天冷我不怕》

  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天冷的勇敢品质,及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

  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狐狸捉小兔》、《老狼几点了》、《红绿灯》等。

  过程:教师在游戏中充当主角、配角,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跑、跳动作,并保障幼儿的安全(提醒幼儿在跑时和同伴离开一定距离) 。

  故事:《天冷我不怕》、《不怕冷的红气球》、《北风爷爷你吹吧》

  过程:1、利用图片,幼儿边看边回答问题。

  2、欣赏故事,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活动(六):随机教育《雪》

  目标:1、感知雪的特性

  2、喜欢玩雪中游戏

  过程:1、在下雪天,教师和幼儿一起摸雪、看雪、踩雪,感知雪的颜色,雪花形状及摸在手里、踩在脚下的感觉。

  2、教师和幼儿一起在雪地中,堆雪人、打雪仗。

  堆雪人》: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工具堆雪人,幼儿寻找雪人眼睛、鼻子、嘴及其他装饰用品,并打扮雪人。

  《打雪仗》:教师和幼儿一起团大、小适中的小雪球打假想敌人(如:墙上的大灰狼等),或和同伴、老师对砸。

  活动(七):常识:《小动物怎样过冬》

  目标:了解动物在寒冷的冬天是怎样过冬的?

  他们的过冬方式与人有什么不同?

  准备:《冬天的动物》图片、常识资料:动物过冬

  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讲一讲它们在干什么?讲解“冬眠”的动物:熊、蛇、青蛙及在冬天脱毛的动物等。

  2、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各种小动物过冬的资料:图片、文字。将它们充实在《冬天到》墙饰中。

  1、教师和幼儿再次讨论小动物怎样过冬。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雪的特征,感受雪景的美。

  2、理解故事内容,能尝试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3、丰富并理解词汇:“推”、“铲”、“扒”、“扫”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下雪课件。

  2、小铲、笤帚等

  3、小猪、小鸭子、小花狗、小松鼠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看吗?(想)

  2、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季节?(冬季)天空中有时下什么?(雪)下雪后周围景象有什么变化?小路变得 怎样了?走在雪地上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这条小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想)

  3、教师边操作教具边讲故事一遍《冬天的小路》。

  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讨论:下雪了,大树、房子、大地都变成什么样子了?小路哪里去了?有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摔倒了?他们怎么样了?小松鼠是怎样做的?小动物用什么方法扫雪的?(学生模仿“推”、“铲”、“扒”、“扫”的动作,理解词义)他们扫完雪后,在小路上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4、表演故事

  学生自选头饰表演故事

  重点表演:“推”、“铲”、“扒”、“扫”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我们也和小动物一样到外面小路上去跳舞,好吗?教师带学生走出活动室。

  四、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是让学生继续表演故事。

  2、区角活动时让学生在阅读区继续讲故事“冬天的小路”。

  设计意图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寒冷的气候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学生不能坚持上学生园,有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户外锻炼。同时冬季又是流感的季节,那么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冬天又是美丽的,冰雪会给学生带来新奇和惊喜,因此我设计了“冬天的小路”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雪景的美,体验冬日活动的乐趣。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