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4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
⑵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
1、亲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
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
2、还有问题吗?
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
生:爸爸妈妈。
师:对,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那这里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不是亲人)你们反对吗?
出现争议。
师:好,那我们就分成两派,同意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的同学为反方,不同意我的观点(即:他们是亲人)的同学是正方。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两大组,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出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好么?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你的朗读来说服我。开始。
二、辩论理解课文内容
1、反方: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
正方:大娘为志愿 军洗补衣服,而且是几夜没合眼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亲人。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说服我?
生读。
师:反方的同学服气吗?我不服气。
2、正方:通过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体会到这份亲情。
师:其他同学体会到了么?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让你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独特的感情?
生交流:
⑴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⑵ 雪中送炭:
①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② 在什么情况下送的?
(在我们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③ 假如在战士们都控着肚子的情况,大娘不给我们送打糕,会怎么样?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这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这个时候你再读,你会怎样去读?练读。
3、师:正方同学,你还通过哪件事,体会到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正方:通过抢救伤员,失去亲人一事。
师:你能具体的阐述你下你的论据吗?
生解释为什么?
⑴ 读文字,哪些语句可以让你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⑵ 交流:
“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⑶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最后一句话
1、改为陈述句。
2、对比两个句子,说出不同。
3、再读这句话:
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能忘怀吗?不能,所以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意却胜似亲人!
四、再读第一自然段
男女生对抗赛。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以上通过大娘为我们的做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那正方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意比亲人还要亲吗?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事例来说说。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朝鲜人民,你就是大娘,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交流)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结合你搜集到的志愿军奋战的小故事,写一段大娘对志愿军所说的话。
六、总结
听,就在这时,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语要表达,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发出内心的呼唤──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研讨一:集体备课:
1、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注重情的烘托渲染。
2、提供对话平台,创设对话氛围: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要紧扣课题。
研讨二:
1、要找准突破点(围绕难点来设计)。
2、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由“亲人”导入,要紧扣“亲人”设计,再扣到“亲人”上。
3、火车汽笛的声音不当。
研讨三:
1、既然形式采取辩论式,那就要以辩论贯穿始终。
2、效果比上一次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7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 送打糕 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8
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杨春柳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3.读劝慰大娘的话;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一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9
福建省宁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 ,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0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接着再细读课文,进一步思考理解,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如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中朝人民伟大的友谊。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指导好重点语句的感情朗读即可。最后让学生再读前三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从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⑴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⑴ 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⑵ 学生汇报:
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⑴ “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① 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 “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② 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 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③ 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⑵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① 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⑶ “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① 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⑴ 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⑵ 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⑴ 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⑵ 激qing配乐朗读:
① 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 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 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
(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⑴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⑵ 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⑷ 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⑴ 他是我们班( )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⑵ 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 )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⑶ 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 )地等待成绩的公布。
3、改成陈述句:
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⑵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是进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读时,可以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感时,可以逐段展开学习,重点品悟其中一段,从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能力。
【资料链接】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2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万凤林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感人情景。课文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洋溢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真挚的强烈的爱。教学这篇课文,在讲读完全文后,我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逐段引读总结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读课题。
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就是这些待我们亲如骨肉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要与她们分别了。这怎么不叫人依依难舍呢?让我们满怀深情,一声又一声地向她们告别吧——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2.引读前三节。
前三节分别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别,引读时可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三节每节首尾部分。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3.引读最后三节。
师:“呜——”列车启动了,亲人们紧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我们把头伸出车窗,也流着泪,挥着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教学时,这样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