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精选14篇)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精选14篇)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
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1]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2
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3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7、让学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
三、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然后集体赏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花草树木本无情,只因观察者充满感情地观察,万物才有了灵性。请你带着情感去观察某一事物,然后以这一事物的口吻写一段话。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5
《行道树》教学设计
认知领域:a.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要养成书法练字习惯。
b.快乐读书,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关键词。
情感领域:学完课文之后,能多角度说出类似行道树的人和事物。
技能领域:能小结本文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领悟“文眼”句,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主题:张扬个性我要说
要求:一句话说保亭,你当导游愿意吗?
二、导语设计: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立在公路两旁的树叫什么树吗?那你们想不想了解行道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作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需要积累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2.一分钟书法练字主题:施展特长,我要写。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工工整整写字。
3.朗读感知课文主题:读书使我快乐,我要读。
要求:1、学生自选自读一句。2、推荐两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说说行道树在城市里干什么?没有行道树会怎样?
2.研读主旨句,合作探究
(1)课文用什么词来形容行道树的事业?v(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2)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样?重点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玩凉凉的云繁弦急管灯红酒绿)
(3)面对痛苦行道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说明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拓展运用
a、本文只是在赞扬行道树吗?(不是)。是在借行道树赞扬奉献者,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你发现身边的行道树了吗?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b、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法.
1、本文以第几人称来写行道树?这样写好吗?-----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中行道树作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更加鲜明(文中有两处对比)
a、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对比
b、行道树在孤独中苦熬与人们沉浸在欢快的夜生活中进行对比
本文运用什么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摘录有关“人生与奉献”的名人名言。
(2)寻找生活中事物,赋予其特殊的品格,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结全文
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六、告别语:我们临高角是红色旅游景点,欢迎同学们来到热血丰碑公园!
板书设计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行道树
痛苦——满身烟尘,寂寞孤独
张晓风
深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奉献者
(托物言志)
《行道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一分钟生活中学语文”专题。只重说,不求说好。学生说多了,自然会好;“一分钟书法练字”专题。只重学,不求评,只要每节课学生想写,三年后中考学生就不会在有“龙飞凤舞”。“五分钟快乐读书”专题。只求快乐读书,不谈优劣,师评十秒钟不如再让学生多读十秒钟,只要快乐读书,学生没有读不好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6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
生:原始森林,宁静的小山村,公园,街道……
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下面看这幅图,告诉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
生:行道树就是长在道路两旁的树,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得很好,那么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好,下面我们就跟着中国台湾着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在读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扫清词语障碍。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是看结果的时候了,大家一起来大声把屏幕上的字词读出来。
师:大家把课文读了一遍听了一遍,现在大家再整体感知一下,你读出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找出相关语句品读,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出行道树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钟后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们说的都很好。能根据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难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读出这么多面的行道树,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师很震撼,在一次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说了很多词来形容行道树,那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那么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能找出来吗?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四、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齐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乐着》,中央电视台着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同名的着作。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好,大家准备2分钟。(2分钟后学生发言)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无私奉献者的感人事迹,实在令人钦佩。下面,让我们共唱一曲《爱的奉献》,表达我们心中崇高的敬意。(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学生齐唱)
五\拓展延伸(作业)
教师点拨: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见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灵气有了思想!要把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散文可以说是你的最佳选择——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往往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总是给人以深刻启迪。
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7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8
行 道 树
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
教材分析
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了解托物言志(象征)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私奉献者的襟怀及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领悟《行道树》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深沉”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要求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
明确: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站在双线的马路边的树。
一棵棵排列着整齐的队伍的行道树,站在马路边,在想些什么呢?它们引起我们什么思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 当代中国台湾散文家 作品《从你美丽的流域》《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累累 给予
牙龈 烟囱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3、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通过什么方法体现行道树精神品质?
2、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值得你回味?
明确:1、对比手法。
生活环境情况
生活态度
作用
山上的伙伴
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
吸露 玩云
展现了行道树自我牺牲与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突出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
马路边 烟尘中
勤生绿叶 献出浓荫
城市里的人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习惯污浊
行道树
寂静 黑暗 孤独
迎接太阳 制造清新
2、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各指什么?
明确:神圣指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痛苦指一身烟尘 孤独寂寞 夜晚苦熬
深沉指默默奉献 以苦为乐
这是全文的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理解:文中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矛盾吗?“忧愁”、“快乐”指什么?
忧愁指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c、不被人理解。
快乐指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这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多媒体显示:教师 交警 清洁工 ……雷 锋 焦裕禄 李素丽等
这些人都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四、小结
你觉得张晓风只是为写行道树而写行道树吗?她歌颂的是什么人的形象?
以苦为乐的勇敢者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9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0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2. 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学习方法:朗读学习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学生小组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前准备 :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行道树
学习过程: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三、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四、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七、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
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 ,自豪
解词: 堕落: 繁弦急管:
点缀: 深沉: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学习过程:
一、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2、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1
曲红梅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2
四十九中学 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 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 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 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 行 道 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 { } 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3
教学目标 :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
入
新
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
体
感
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
展
延
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
业
布
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 分层次。
牵一发而动全身——《行道树》教学案例片段 篇14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
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
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
树的骄傲是 。
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读后回答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注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
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
c、不被人理解。
快乐的是: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四、把握课文主旨,明确写法。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主旨句)
分步解读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2、
文章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这种写法叫做?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六、小结
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