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里的秘密》教案(通用4篇)_小班科学教案
《鸡蛋里的秘密》教案(通用4篇)
《鸡蛋里的秘密》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鸡蛋的特征,想象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鸡出壳的情景。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
(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1、鸡蛋若干,每组以盘打开的鸡蛋。
2、材料包:大、小规格的猫、狗、鸡的形象图各一个。
内容与指导
一、产生兴趣
1、边出示动物形象边听教师讲述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
2、鸡妈妈为什么伤心?(她生下的宝宝没有小手小脚,不会叫妈妈)
3、后来鸡妈妈还伤心吗?为什么?
二、探索鸡蛋里的秘密
1、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
2、幼儿人手一只蛋,摸摸看看,感觉蛋的外形。
3、幼儿分小组观察打开的蛋。
4、黄黄的、白白的各是什么?
5、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
三、小鸡出壳
1、请幼儿扮演蹲在蛋壳(呼啦圈)里尚未孵出来的小鸡。
2、教师边描述情景,边带领幼儿表演小鸡出壳时的情形。
3、根据幼儿兴趣,可重复模仿小鸡出壳的过程。
四、活动结束。
五、延伸:有这么多小鸡宝宝出生了,妈妈真高兴,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玩吧!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鸡蛋里的秘密》教案 篇2
一、活动背景:
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不知疲倦,但幼儿的兴趣也不稳定,不能独自持久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操作材料,设置有递进层次的操作活动,会使幼儿感到世界的奇妙无穷,教师积极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主动获得相关经验。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他们出现与众不同甚至奇思妙想时,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培植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对于幼儿的想法和疑问,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评价,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积极寻找答案,并鼓励幼儿多方位地展开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方式和答案。
关键词:鸡蛋 蛋壳 壳膜 蛋黄外面的膜
二、活动目标:
1、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多次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2、幼儿通过操作与观察,了解蛋的构成部分。
三、活动重难点:
幼儿不畏困难,勇于探究。
四、活动准备:
生鸡蛋30只,小碗30只,小勺30只、熟鸡蛋8只
五、活动过程:
1、揭示课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老师为我们小朋友准备了什么?(教师揭开桌布)
幼:鸡蛋
师:我想请你用你灵敏的眼睛,灵巧的双手,来看一看,摸一摸,这鸡蛋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操作,得出结论:鸡蛋一头大一头小,是椭圆形的,摸上去冷冷的,硬硬的。上面有些凹凸不平。
2、引导幼儿讨论,你认为蛋壳易碎吗?并说出理由。幼儿有两种经验:用手捏,捏不碎——不易碎。重重摔下会碎——易碎
教师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得非常仔细,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有自己的理由。原来这蛋壳虽然很薄,但因为它是圆形的,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对蛋起着保护的作用。
3、用问题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鸡蛋里有些什么?你想看一看吗?让我们先来想一些打开鸡蛋的办法。
幼:在桌边敲;两蛋互击;在碗边敲……
师:好,请你用你想的办法打开一个鸡蛋来看一看。
幼儿操作,教师提示:如果你实在打不开,可以向你的朋友请求帮助。
提问:
a:你看到了什么?
b:蛋白是怎样的?你想用手来摸一摸吗?让幼儿说出摸到的感觉。
集体:伸出你灵活的手指,感受一下x x小朋友说的感受。
c:教师巡视:让我看看你的蛋。咦,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蛋黄是圆的,有的小朋友的蛋黄不圆呢?
请1—2名幼儿回答。
师:好,请你和边上的小朋友仔细研究一下。
为什么手指一戳蛋黄就变形了呢?
幼儿可以随时报告自己的发现。教师用“继续寻找”鼓励幼儿寻找答案。
d:师:小朋友,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老师演示用手指戳破外面的膜,让幼儿观察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蛋黄的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膜。
4、设置障碍,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小朋友,在这个鸡蛋里其实还藏着一样东西,来,让我们拿起蛋壳再来找一找。
幼儿随时报告寻找结果。
师:请你用自己灵活的头脑,灵敏的眼睛,灵巧的双手,把这个小秘密找出来。
对没找到的幼儿,教师用“x x x 请你继续寻找来鼓励”。
得出结果,壳上还有一层壳膜。
师总结,每个鸡蛋都有蛋壳——蛋白——蛋黄及两层膜组成,你明白了吗?
5、幼儿找熟鸡蛋的几个部分,并品尝。
师:小朋友,请你找出鸡蛋的蛋黄、蛋白,并尝尝它的味道,找出膜。
吃蛋白、蛋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用灵巧的双手,灵敏的眼睛,灵活的大脑把鸡蛋里藏着的东西都找了出来,许多小朋友是经过很多次的寻找才成功的。小朋友,谁最棒?——我最棒。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制作各种蛋制品。
七、活动总评: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契机,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在不断遇到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和尊重客观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形成可贵的勇于探究、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鸡蛋里的秘密》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鸡蛋若干。
2、每组一盘打开的鸡蛋。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15页。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和她的蛋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认真的来听听,
(老师讲述故事一遍)。
2、谁能告诉老师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3、故事里都讲到了谁?(鸡妈妈,猫妈妈......)
4、鸡妈妈为什么伤心?(因为它生了一个宝宝,没有小手小脚,不会
叫妈妈)。
5、后来妈妈还伤心吗?为什么?(不伤心了,因为它的宝宝小鸡也会说话,叫妈妈了。)
二、与幼儿一起探索鸡蛋的秘密。
1、鸡蛋真的好神奇,它里面会钻出小鸡。鸡蛋变成了小鸡,你们想知道鸡蛋的秘密吗?
2、观察鸡蛋的外形特征。
师: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椭圆形)。鸡蛋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的)。
师:谁想来摸摸看,鸡蛋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我要请坐好了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摸起来是滑滑的。)
3、观察鸡蛋的内部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打开的蛋。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想)。鸡蛋的壳很
薄,我们要轻轻的拿起轻轻的放下。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打开的鸡蛋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黄黄的。)
师;白白的和黄黄的分别是什么呢?(让幼儿知道白白的是蛋白,黄黄的是蛋黄。)
小结:鸡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很有营养的,我们吃鸡蛋的时候要把蛋黄和蛋白一起吃。
三、结合幼儿活动材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蛋黄和蛋白对小鸡成长的作用。
1、我们人吃了鸡蛋很有营养,可以长的壮壮的。它对小鸡来说也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2、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解。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鸡蛋里的秘密》教案 篇4
1.调整座位。
观察鸡蛋的地点和分享交流的地点应该合并成一处,幼儿分组围坐在小桌子旁,方便幼儿观察和交流。
2.细化引导的策略,体现观察的方法。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鸡蛋的时候应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着手,由表及里,由中心向四周,体现观察、发现的有序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总体上由表及里,先观察鸡蛋的外观再打开鸡蛋看鸡蛋的内部。观察打开的鸡蛋的时候也应体现观察的有序性,由中心向外周观察,先看蛋黄(蛋黄里面有许多营养),再发现蛋黄上的小点(这个小点在孵化的过程中吸收营养,渐渐长大就会变成小鸡),最后再观察蛋清发现蛋清(蛋清里有水分和营养也是保护小鸡胚胎给胚胎提供营养的)。
“看”,如:孩子说到鸡蛋是圆圆的,那么大家就可以拿起鸡蛋比比、看看,用手指比划一下鸡蛋的轮廓,也方便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发现鸡蛋一头大、一头小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视幼儿的兴趣,渗透一些科学常识如,鸡蛋大的一头里面还储藏着空气,蛋宝宝是有生命的需要氧气来呼吸。
“摸”,如:引导幼儿用摸一摸的方法发现鸡蛋宝宝的外壳很光滑,并用语言来表达,如滑滑的,光滑的,像一样等;同时,摸一摸还能引导幼儿发现蛋壳有一定的硬度能保护鸡蛋,但蛋壳也很脆很容易碎,所以大家要注意保护蛋宝宝,要轻拿轻放。
“闻”,不管是完整的鸡蛋还是打开后的鸡蛋都可以引导孩子闻一闻蛋的气味,并可以帮助幼儿提升:“是的,这就是新鲜的鸡蛋的气味,如果鸡蛋存放的时间太长了就会变质,变质的鸡蛋会发出难闻的气味,就不能吃了。”
3.教师的语言应处处体现科学性、确切性和全面性,用恰如其分地语言帮助幼儿提升和归纳。
比如,孩子说到鸡蛋的颜色的时候,有的说是黄色,有的说是红色,鸡蛋的颜色是一种自然的颜色,老师不能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形容鸡蛋的颜色而随声附和幼儿,老师应对幼儿的观察进行小结和提升:“是的,鸡蛋外壳的颜色是天然的,有的颜色深一点,有的颜色浅一点,鸡蛋宝宝的外壳很漂亮。”
附:百科知识 “鸡蛋的结构”
鸡蛋的构造,种蛋由蛋壳、蛋壳膜、气室、蛋白、蛋黄、系带、胚胎七个部分组成(如下图)。
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蛋壳可分三层,外层是角质层;中层为海绵状,由钙质纤维交织而成;最内层为乳头层,蛋壳表面有许多小孔称气孔,空气或微生物可以通过气孔进人蛋内,而蛋内水分可由气孔排出。蛋壳有保护内容物和供给胚胎发育所需钙的作用。蛋壳厚度为0.2~0.4毫米,小头壳比大头厚。
(2)蛋壳膜,蛋壳内层的薄膜叫蛋壳膜,蛋壳膜分内外两层,紧贴蛋壳厚而粗糙的称外壳膜,内层的称内壳膜,也称蛋白膜。内、外壳膜有保护蛋内部不受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侵袭的作用。在蛋壳的外表面还附有一层胶质膜称壳胶膜,也叫外蛋壳膜。长期保存或洗涤过的蛋,外蛋壳膜(胶壳膜)易脱落,这样微生物就很容易由气孔迸人蛋内,使蛋变坏。
(3)气室,气室是蛋产出后蛋温下降,蛋白及蛋黄浓缩,在内壳膜和外壳膜之间形成的空间。气室的部位在蛋的大头,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蛋白,蛋白分稀蛋白和浓蛋白,靠近蛋黄部分是浓蛋白,在它的外层有两层稀蛋白,蛋白的成分是:水分占85.5 % ,蛋白质占12.8 % ,脂肪占0.25 % ,碳水化合物占0.77 % 。此外,还含有微量元素、无机盐等。
(5)蛋黄,蛋黄为不透明油质状态的乳状物,外有一层极薄而透明的卵黄膜,蛋黄中脂肪占33.0 % ,蛋白质占17.4 % ,碳水化合物占0.2 % ,矿物质占1.0 % 。
(6)系带,蛋黄两端各有一条带状物叫系带,其作用是固定蛋黄的位置,使蛋黄居于中央不触及蛋壳。系带是由浓蛋白构成的,具有弹性,但保存时间长,系带弹性变弱,并与蛋黄脱离。
(7)胚胎,在蛋黄表面的上部有一色淡而细小的白点,受精后即是胚胎或称胚盘,未受精的称为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