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螳螂(精选2篇)_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螳螂(精选2篇)
小班科学:螳螂 篇1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球,忽然,只听一声尖叫,我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们在围墙下面发现了一只螳螂。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冯静亭:“这是蚂蚱。”
韩舒宁:“不对,这是蟋蟀。”
单泉:“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认为自己说得对,各有各的理由,他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点吵起来。
老师:这到底是蚂蚱,是蟋蟀,还是螳螂呢?
韩业达:“这是蚂蚱,因为它会跳。”
崔鹏:“这是蟋蟀,蟋蟀会叫。”
单泉:“这是螳螂,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它有两把大刀。”
……
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兴趣浓厚,更愿意到饲养角去研究。但他们又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小动物,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老师也考虑到有研究价值。鉴于此,老师和幼儿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这一主题。
五、生成过程
(一)了解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把螳螂高高兴兴地带回教室,在饲养角给它安了一个家。在观察时,他们又展开了议论。
陈智超:“它喜欢吃什么?”
史丽媛:“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马友成:“为什么它是绿色的呢?”
崔鹏:“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们议论的内容越来越多。
老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回家你们想办法找出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开始商量了。有的说问爷爷、奶奶,有的说问爸爸、妈妈。有的说查《十万个为什么》,查《百科全书》,有的说用电脑上网查。
(二)探索发现
1、问家长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陆续带回了答案。有的说是螳螂,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告诉的,是益虫。
2、查资料
马有成说雌螳螂在生小宝宝之后会把雄螳螂吃掉,是《十万个为什么》上写的。有的小朋友是请爸爸、妈妈用电脑上网查的,那上面介绍螳螂是益虫,吃害虫。韩业达还拿来了vcd,说可以让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领可大了,它身体的颜色是保护色。
3、喂养
孩子们在吃午饭、加点时,也用面包、米饭、馒头喂它,结果螳螂毫无兴趣。孩子们又在散步时拔了一些草,发觉螳螂对草比较感兴趣。张天启的爸爸还抓了两只蚂蚱,我们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马上用两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嚷到:螳螂吃害虫,它是益虫。
4、自我保护
李小朋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讨论起来:“螳螂遇到敌人怎么办呢?”“我们试一试吧。”胆子较大的韩业达把手伸到盒子里,还没等碰到螳螂,它的两把大刀就举了起来,韩业达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通过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来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
5、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方法并表征,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我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小动物都会保护自己,你们会怎么保护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战海涛:大声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坏人走。
唐雯:赶快跑,找爸爸、妈妈。
马佳奕:不单独自己走。
潘绍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东西。
……
6、提出新的矛盾点
好提问题的李璇问我:老师,青蛙、熊到了冬天会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帮李璇找到答案,好吗?
过了几天,孩子们陆续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产在向阳的山坡上、树枝上,有一层硬膜包着,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冻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们又可以捉害虫了。
7、表征
马佳奕把螳螂产卵的情景画了下来。韩舒宁把螳螂捉害虫的样子画了下来。战海涛还画了一只大螳螂带着一群小螳螂。
8、经验分享、交流
孩子们把了解到的知识用各种形式告诉小伙伴。有的拿来了vcd ;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讲给小朋友听;有的把螳螂吃害虫的动作画了下来;有的在“悄悄话”角谈论着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来接送时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种图片;有的在美工区粘贴、涂色螳螂,他们都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五、体会与反思
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幼儿,幼儿探索兴趣很高。教师有机地引导幼儿在饲养角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螳螂的自我保护迁移到自身的自我保护。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而且能有顺序地连贯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对以后描述小动物奠定了基础。
小班科学:螳螂 篇2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球,忽然,只听一声尖叫,我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们在围墙下面发现了一只螳螂。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冯静亭:“这是蚂蚱。”
韩舒宁:“不对,这是蟋蟀。”
单泉:“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认为自己说得对,各有各的理由,他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点吵起来。
老师:这到底是蚂蚱,是蟋蟀,还是螳螂呢?
韩业达:“这是蚂蚱,因为它会跳。”
崔鹏:“这是蟋蟀,蟋蟀会叫。”
单泉:“这是螳螂,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它有两把大刀。”
……
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兴趣浓厚,更愿意到饲养角去研究。但他们又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小动物,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老师也考虑到有研究价值。鉴于此,老师和幼儿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这一主题。
五、生成过程
(一)了解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把螳螂高高兴兴地带回教室,在饲养角给它安了一个家。在观察时,他们又展开了议论。
陈智超:“它喜欢吃什么?”
史丽媛:“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马友成:“为什么它是绿色的呢?”
崔鹏:“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们议论的内容越来越多。
老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回家你们想办法找出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开始商量了。有的说问爷爷、奶奶,有的说问爸爸、妈妈。有的说查《十万个为什么》,查《百科全书》,有的说用电脑上网查。
(二)探索发现
1、问家长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陆续带回了答案。有的说是螳螂,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告诉的,是益虫。
2、查资料
马有成说雌螳螂在生小宝宝之后会把雄螳螂吃掉,是《十万个为什么》上写的。有的小朋友是请爸爸、妈妈用电脑上网查的,那上面介绍螳螂是益虫,吃害虫。韩业达还拿来了VCD,说可以让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领可大了,它身体的颜色是保护色。
3、喂养
孩子们在吃午饭、加点时,也用面包、米饭、馒头喂它,结果螳螂毫无兴趣。孩子们又在散步时拔了一些草,发觉螳螂对草比较感兴趣。张天启的爸爸还抓了两只蚂蚱,我们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马上用两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嚷到:螳螂吃害虫,它是益虫。
4、自我保护
李小朋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讨论起来:“螳螂遇到敌人怎么办呢?”“我们试一试吧。”胆子较大的韩业达把手伸到盒子里,还没等碰到螳螂,它的两把大刀就举了起来,韩业达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通过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来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
5、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方法并表征,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小动物都会保护自己,你们会怎么保护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战海涛:大声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坏人走。
唐雯:赶快跑,找爸爸、妈妈。
马佳奕:不单独自己走。
潘绍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东西。
……
6、提出新的矛盾点
好提问题的李璇问我:老师,青蛙、熊到了冬天会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帮李璇找到答案,好吗?
过了几天,孩子们陆续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产在向阳的山坡上、树枝上,有一层硬膜包着,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冻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们又可以捉害虫了。
7、表征
马佳奕把螳螂产卵的情景画了下来。韩舒宁把螳螂捉害虫的样子画了下来。战海涛还画了一只大螳螂带着一群小螳螂。
8、 经验分享、交流
孩子们把了解到的知识用各种形式告诉小伙伴。有的拿来了VCD ;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讲给小朋友听;有的把螳螂吃害虫的动作画了下来;有的在“悄悄话”角谈论着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来接送时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种图片;有的在美工区粘贴、涂色螳螂,他们都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五、 体会与反思
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幼儿,幼儿探索兴趣很高。教师有机地引导幼儿在饲养角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螳螂的自我保护迁移到自身的自我保护。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而且能有顺序地连贯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对以后描述小动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