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通用9篇)高三地理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中国的农业(通用9篇)

中国的农业 篇1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中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中国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中国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中国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最大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中国的农业 篇2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农业 篇3

  1.知识方面: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1.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阅读、观察、实验

  一、知识回顾

  蓝藻细胞与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通过问题探讨的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元素种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 20多 种。

  3、元素含量:

  根据在细胞中的含量,将元素分为 大量元素 和 微量元素 两大类。

  ⑴大量元素: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 C、H、O、N、P、S、K、Ca、Mg、 。

  ⑵微量元素: Fe、Cu、Zn、Mn、P、Mo 等。

  ⑶主要元素: C、H、O、N、P、S

  ⑷基本元素: C、H、O、N

  ⑸最基本元素: C

  4、组成人体的细胞,细胞鲜重中,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是 O 含量从多到少(前四种)是怎样的? O、C、H、N 细胞干重中,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是 C

  从多到少(前四种)又是怎样的? C、O、N、H 。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5、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___化合物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6、细胞内的化合物

  ⑴无机化合物有 水和无机盐 。[来源:高考%资源网 KS%5U]

  ⑵有机化合物有 糖类 、 脂质 、 蛋白质 、 核酸 。

  ⑶占细胞鲜重的化合物是 水 。

  ⑷占细胞干重的化合物是 蛋白质 。

  ⑸占细胞鲜重的有机化合物是 蛋白质 。

  7、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____C___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有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8、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__蛋白质_______,它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细胞中最多的无机化合物是__水_______,它是生命之源,离开它,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9、并不是所有细胞中化合物的含量都一样。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的种子中含脂肪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探讨:从书上所给出的材料中选择每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谈谈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10、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淀粉

  (1)、实验原理:

  (2)、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从书上提供的其中选择)

  ○实验材料:

  ○用具:

  ○试剂:

  (3)、方法步骤:

  (4)、预期实验结果: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评价反馈】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C )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C、H、O三种元素在人体内质量分数约为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

  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D )。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3、下列都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B )

  A.Fe、Mn、K、B B.Fe、Mn、Cu、MoC.Mn、Ca、Mg、CuD.Cu、Ca、K、Zn

  4、几十年前,新西兰有一个牧场的大片牧草长势很弱,有的甚至发黄枯萎,即使施用了大量的氮.磷.钾肥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偶然发现牧场内的一小块牧草长得很茂盛.经观察和研究后才知道这附近有一座钼矿,矿工上下班总是抄近路走,他们的鞋子上粘有钼矿粉,正是矿工鞋子踩过的地方牧草长得绿油油的.经过科学家们的化验和分析,一公顷牧草只需150克钼就足够了.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钼是一种高效肥料,植物有了钼就能正常生长

  C.钼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 D.钼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可以替代的

  5.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____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____________,用其染色时,要用酒精来冲洗浮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摇匀。其中双缩脲试剂B的量只有4滴,而不能过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____________,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______________,造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_____________。

  ③在还原糖的鉴定中,对试管中溶液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_____________,试管口不要朝向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④蛋白质的鉴定样品液浓度不能______________,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洗不净。

  5.(1)斐林试剂 砖红色 葡萄糖 (2)苏丹Ⅲ染液 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 (3)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发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4)①分别配制、储存②0.1g/mlNaOH 0.01g/mlCuSO4 ③烧杯底部 实验者 ④太大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课本P19练习。

  二、变式练习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 C )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2.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C )

  A.O B.N C.C D.H

  3.在构成玉米的下列元素中,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C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4. 在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和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 B)

  A.C、O B.O、C C.C、N D.O、N

  5.下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

  A.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水、蛋白质、糖类、脂质;O、C、N、H

  C.蛋白质、水、脂质、糖类;O、C、H、N

  D.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6.人体的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B )

  A.脂肪 B.水 C.蛋白质 D.盐类

  7.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加热(A )

  A.斐林试剂在鉴定还原糖时B.苏丹Ⅲ染液在鉴定脂肪时

  C.双缩脲试剂在鉴定蛋白质时D.碘化钾在鉴定淀粉时

  8.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9.将面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B )

  A.碘液、苏丹III染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III D.碘液、斐林试剂

  10.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11.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D )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含钙、铁、锌、硒等矿质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 A ) A.钙 B.铁 C.锌 D.硒

  13.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所共有的元素是 ( B )

  A.H、P B.O、H C.C、H、O D.C、H、O、N

  14.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C.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现配现用

  D.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1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16.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C )

  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 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7.下表用于无土载培的一种培养液配方。

  Ca(NO3)2MgSO4KH2PO4KClFeCl3H2O

  1.0g0.25g0.25g1.2g0.005g1000ml

  (1)该配方中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_ H、O、N、P、S、K、Ca 、Mg 。

  (2)该配方中属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是Fe、。

  18.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化学成分:蛋白质)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

  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双缩脲试剂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稀蛋清 和 淀粉酶 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2)用斐林试剂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中国的农业 篇4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 刀耕火种 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战国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 牛耕技术和 铁制 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 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  耦犁  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

  (  c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  a  )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  d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  c  )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时归奴隶所有            b、私田归国王所有

  c、战国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d、三国时实行均田制

  (  a  )6、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c  )7、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  d  )8、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  b  )9、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二、材料解析题

  10、读图回答

  (1)上图反映的牛耕方式叫什么?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耦犁。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2)汉代牛耕有哪两个方面的进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

  影响:有利于山地的开垦,扩大了垦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3)农业耕作方式进步的主要意义如何?制约农业耕作技术取得革命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史论共享】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中国的农业 篇5

  (人民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

  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知识,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

  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     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和     。中国古代的重大     成就,都是在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探究1:

  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

  ②在        时期,中国          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在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       和便于收割的       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     ,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    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       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          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    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

  2、认识:

  农业       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 以来以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思考探究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      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         上缴国家。

  2、徭役:是古代王朝     民众承担的         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          遭到破坏,引发         ,成为

  和         的直接原因。

  【时事关注】农业税退出历史

  xx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xx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      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        为主的        建设。

  ②       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主持的        工程和     主持的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    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     农民创造了一种“      ”,至今还流行于       吐鲁番、哈密一带的       地区。

  ④      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    代,有      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灌溉工具:         、         、          、         。

  思考探究3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时空连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时光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xx年中央已连续六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随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

  【自主学习与思考探究】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粟  水稻  耒耜  耕作  新石器  农耕  生产  生活  文明  农业 

  思考探究1  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  西汉  南方  春秋战国   汉代  铁制  曲柄锄  大镰 耧车  东汉  一牛挽犁   牛耕   唐代  曲辕犁    耕作   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思考探究2

  (1)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民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

  (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b、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c、农民无力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出现财政危机。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  强制  无偿  经济生活秩序  社会动乱  王朝覆灭   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治水  灌溉  战国  李冰  都江堰  郑国  郑国渠  汉代  关中  井渠   新疆   干旱   王景  立井水车  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思考探究3

  (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堂练习】1-5  dbbba   6-10 cabbc 

  (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中国的农业 篇6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农业 篇7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中国的农业 篇8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 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 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农业 篇9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 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 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