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精选2篇)高一政治教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精选2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识记:三大产业的划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科教兴农的典型事例。
②运用: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
③树立“重农”、“爱农”、“兴农”的思想和志向。
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和学的任务,不是为了记住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基本观点和阅读、思考的方法。今天,我们将借助于高一《思想政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内容,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98-106)
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我们这节课着重要了解“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首先,从范围来看,“国民经济”的范围要大于“农业”,国民经济除了农业以外还有其他行业。这就要解决“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行业或产业”等问题。
其次,农业虽然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部,但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就要解决“农业究竟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等问题。
先解决“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问题。
设问:国民经济究竟包括那些行业或产业?请大家说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其实又何止“三千六百行”?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是总的趋势。为了把握和研究的方便,经济学界把众多的行业划分为几个大的产业。因此,行业问题就转化为产业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 结构,第一层次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层次也是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
按照目前世界各国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一般把各种产业按照它们产生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次产业,又叫三大产业。
设问:什么是三大产业?三大产业的比重如何衡量?
第一产业:农业;
划分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1.三大产业
国民生产总值:含义、基准
比重的表示方法 关系(内涵、外延)、重要性。
国内生产总值:含义、基准
⑴关于三大产业的划分:
①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设问:按照社会大分工理论,第一、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产生了什么行业?
先后产生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我国的三大产业就是以此为依据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②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划分标准:国际上,三类产业的划分原则上是按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处的阶段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来确定的: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一般以农业为主,包括林、渔、猎等业。第二产业是指把初级产品加工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产业。一般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指提供满足人类基本物质资料需要以外的进一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教育、新闻、广播、电视等情报方面的服务;还有专业性服务、行政管理和个人生活服务等。
目前,各国的三类产业统计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有的把采矿业列入第一产业;还有的认为公用事业应属于第二产业;也有的把国家机关列入第三产业;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把色情、赌博等行业列入第三产业。
③三大产业划分的意义:三大产业的划分和统计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调整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一般认为,一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大,表明一国经济发达程度逐步提高;在国际比较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也较高。
⑵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①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时间 + 范围 + 内容 + 形式 + 英文缩写。
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时间 + 范围 + 内容 + 形式 + 英文缩写。
③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点:时间、表现、内容。计算的“时间”都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计算的“内容”都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表现的“形式”都是货币表现。
不同点:范围 、英文缩写 。
④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性:两者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注: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更为样尽的内容,可到下册结合“国民收入的分配”的有关内容的教学进行。
⑤三大产业比重的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的产值组成(参见课本p97的示意图)。所谓三大产业的比重是指三大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可利用课本p97的示意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大产业都长足的发展,比重也日趋协调。
设问:那么,我国大三产业的现状究竟怎样呢?
接着要解决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问题。
设问:农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广义农业:①谁?利用什么?②采取什么办法?③达到什么目的?④包括那些部分?
含义
2.农业 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地位: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⑴关于农业的含义:
设问:农村的农民都生产些什么产品?
ⅰ、植物类。ⅱ、动物类。ⅲ、工业产品(这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品。这表明农村不只有农业,还有其他产业。)。
设问:前两类产品农民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
植物 – 种植;动物 – 养殖。因为,它们都有“生长机能”。
归纳: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①属什么生产部门:从含义中我们知道,农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这就把农业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了。但是物质生产部门不只有农业。
设问:农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区别是什么?
②人们利用什么:第一,利用什么: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这就把农业与工业区分开来了,工业利用的不是“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许多工业行业跟“动植物”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工业(如食品工业)虽然利用动植物,但利用的却不是动植物的“生长机能”,而是动植物体的物质成分。第二,谁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只有被“人类”利用,才是农业。这就把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了,有的动物也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但这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而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却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社会活动。
③人类在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时采取的是什么办法: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的办法,即非“人工”培养和养殖情况下,动植物自然生长机能不属于农业。所以,即使在人类产生、农业产生以后,原始状态的动植物的自生自灭的情况也不属于农业。
④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其目的是什么:取得产品。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地方是,农业所取得的是动植物体本身,而不是对动植物体加工后的产品。
⑵关于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
在经济学中,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广义的农业除了狭义农业以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设问:前面农业的定义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角度下的?为什么?
设问: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产生的农业是“广义”的还是“狭义”?
设问:在农村是否只有农业?农民从事的生产是否都是农业生产?
在我国,农业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讲的,农村主要是从行政地域的角度上讲的,农民主要是跟户籍制度有关。要真正搞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因此,今天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只是我们了解农业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志于这方面探索、研究的人肯定能大有作为。
⑶农业的地位:
①地位是什么:农业一经诞生便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此后,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对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便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②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让学生谈切身的感受:从“人的生存发展 – 其他各部门经济发展 – 整个社会进步”等环节谈谈农业的基础 性。通过讨论,归纳出下列共识: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二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三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四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五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综合起来,对于世界各国来说,
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是工业等其他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生产部门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最后要解决“我国农业的地位、现状如何,出路在那里”等问题。
设问: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怎样?我国农业现状究竟如何?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何在?
地位:①是什么?②为什么?
怎么样 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现状
3.我国的农业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总的方针: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怎么办 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道路:“四靠”。
具体措施 含义: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地位:
作用:
⑴关于怎么样:
①地位怎么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我国的国情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首先,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长期以农为本,农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从建国以来的实践看,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工业和其他各产业部门的资金积累相当部分靠农业提供。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农业作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作用更为突出。
把粮食作为基础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第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第二,在我国人均耕地少的情况下,建设和发展还需要占用相当的耕地,而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对粮食的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如果粮食出现严重短缺,那么在国内就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不稳;在国际上则会受制于人,国家自立就会受到威胁。
②发展现状怎么样:
一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可以让学生谈谈表现和原因 )
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原因和表现 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
⑵关于怎么办:
设问: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这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总的方针: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
②具体措施:
讨论:农民应该怎么办?国家应该怎么办?农村应该怎么办?
农民:学习并运用科学技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归纳 国家:稳定并不断完善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对农业投入,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学习这部分内容,应该参考党的xx大报告的有关阐述,要点如下:㈠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㈤开拓农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㈦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㈧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我们在坐的同学许多来自农村和农民家庭,对农村和农业比较了解,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忘了农村和农业。农村是我们知识青年有所作为、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只有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职业、行业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要成为优秀的农业人才是很不容易的 ,同时成为优秀的农业人才也是很光荣的,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的获得者之一就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
小结:
本框题讲了两大块内容(一是农业,二是我国的农业),解决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
1.是什么:农业的定义,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农业的地位。
2.为什么,即农业为什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世界各国和我国两个层面上讲。
题是
3.怎么样:我国农业的现状。
4.怎么办: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方针、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从教材体系看,第三课讲“企业和经营者”,从微观的层次描述了国民经济的细胞,第四课讲“产业和劳动者”,则要从宏观的层次上剖析国民经济的“经脉”,而本框又是第四课的开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产业格局形成是关键性问题,而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和农业上,所以学习好本框内容可以得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体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三大产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我国农业的地位、现状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农业的忧患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观念;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知识和技能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三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两高一优"、乡镇企业。
方法和过程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归纳、观察、发现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农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自学,对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的事实进行形象、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上面的理解,加上学生离农村生活较远,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把本框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体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引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强烈愿望,难点确立为对如何走高产、优质、高效道路有一定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构思
(一)教学设计
根据本框教材理论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教学,辅之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学法设计
引导自学,提出疑问。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提出疑问。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质疑能力,及抓住重点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新课:
曹操有两句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凭借着这两句名人的诗句,杜康酒竟得以千年不衰,名扬天下。(学生思考:酒从生产到出售需要哪些环节呢?轻松开场,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
对于gdp、gnp部分的教学
展示教材98页“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并补充美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我先介绍gdp和gnp的相关知识,可以由“姚明在美国nba打球的收入”厘清两者关系:姚明的收入应计算在中国的gnp中,或者计算在美国的gdp之中。然后结合图表让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并讨论两个问题:①统计gdp或gnp的意义有那些?
②通过比较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两点结论。(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很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对于农业部分的教学
1、由于这部分知识点多且零散,所以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的方式,让学生首先做到心中有数:①农业的含义和分类、②农业的作用、③我国农业的现状(成就和不足)、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意义、⑤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⑥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农业的含义和分类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结合溧阳板栗和螃蟹的生产帮助学生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导入农业的作用。
3、让学生分析教材99页第三自然段多农业作用的描述一共讲了几个层次,师生共同探究后概括出农业的四点作用:一个形象比喻,三个方面切入。“一个形象比喻”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这座大厦的基石, 学生讨论:为什么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我国的现实粮食供给来讨论,假设我国有钱去国外购买粮食去分析,“饭”的汉字构造分析)
5、多媒体出示美国农场与中国农田在农忙是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农业技术设备的落后,从而引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用民谣“想的是先富快富,盼的是政策稳定,缺的是资金技术,愁的是没有销路”引出如何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然后通过学生讨论、画图表、创设情景等方法,从政策、科技、投入、产业化四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内容。
6、因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问题是目前的新问题,也是学生比较难以明白的内容,事实材料来帮助学生形象地进行认识,这里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调查报告。并调取相关资料以天目茶场"公司+农户"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7、农村经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巩固
1、先请同学们总结。
2、教师引导: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知道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就非常困难,农业社会就难以稳定,农村经济就难以发展.以致于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探索农业发展之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3、布置两道典型题目,当场巩固。
五、板书设计
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
农业是国民 什么是农业:含义、分类
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成就
农业是国民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经济的基础 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 农科教结合,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的现状和途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