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精选12篇)高二政治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文化创新(精选12篇)

文化创新 篇1

  第五课  (重新整合教材知识体系)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框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篇

  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___;社会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和推动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原因)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重要性

  ①作用:文化创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__。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创新

  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必要性: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重要性:文化工作者只有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才能创造出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途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传统文化)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      ,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外来文化)

  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     和       ,可以学习和吸引各民族         ,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可以“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能够突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如何做: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和科学分析的态度,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a、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

  c、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3、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立足于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在        和        上积极创新;在           的领导和               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           ,铸造中华文化的           。

  4、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篇

  [来源:高考资源网]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材48页最后1段  49页第1段

  【注意】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辨析: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错误。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来源。

  【知识拓展】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文化创新的意义  教材49页最后两段和50页第1段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来源:]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迁移,拓展综合】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它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从“软实力”的意义上说,人们的观念、思想、精神、智慧、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等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硬实力”的意义上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都显示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

  辨析: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片面的。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该观点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即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要求   教材50页最后两段

  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辨析: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解析:不科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所以,不能把文化创造仅仅理解为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知识综合】创新与继承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思维拓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还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无论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借鉴、汲取,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解析: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重要途径。途径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来源:ks5u.comz_x_x_k]

  第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3页1段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3页最后1段  54页2段

  【知识点拨】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

  1.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53页第1段

  【注意】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从头开始。一旦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的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历经兴衰而光焰不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黏合剂、凝聚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折、过滤、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此外,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知识卡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个概念的区别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词,更侧重与描述行为、说明过程;用“融合”一词,更侧重与描述状态、说明结果;如果用“交融”一词,那就是既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状态,也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知识拓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祛其弊。二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三要坚持从现阶段实际出发,为现阶段任务服务的原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  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相互矛盾的。

  解析:并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教材55页最后1段

  2.克服四种错误倾向  教材55页第2段

  【知识卡片】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其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人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

  【总结提高】

  第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外来文化要注意具体分析,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大胆吸收借鉴,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第二,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会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

  c.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XX年7月25日至8月17日,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赴英国伦敦西区一流剧院——伦敦大剧院连续演出28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       (  )

  a.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  ——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0.“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班称就班,调称京调,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12.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厚重,民间文化灿若繁星。老区临沂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XX年柳编产业生产总值达50多亿元;鄄城县红花乡7 000余农民编制红红的“中国结”,年产值2 200万元;高密毛绒玩具、巨野农民工笔画、鄄城土布、曹县钠杨木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潍坊市已连续举办25届国际风筝节,小小风筝串起长长产业链条。

  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1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华文化是“危”中有“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某校高二(5)班学生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围绕“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研讨。请你参与其中,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14.xx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自主创新当然包括文化创新。海尔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关键是靠自主创新。海尔的经验启示我们:自主创新意义重大。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正确的方向进化,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主创新,产业的创新就是奢谈。因此,文化创新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先导性的创新。

  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作用。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根据以往的调查,为振兴本地文化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课  文化创新

  dbaba  adbdc

  11.答案:(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 (4)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5)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12.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

  (2)传统文化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商品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3.答案:(1)立足实践抓住新机遇,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优势。(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铸造齐鲁文化新辉煌。(3)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齐鲁文化。(4)大力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国际竞争力。

  14.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 篇2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重新整合教材知识体系)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框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篇

  一、什么是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于_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___;社会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和推动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原因)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会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重要性

  ①作用:文化创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__。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创新

  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必要性:①社会实践决定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重要性:文化工作者只有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才能创造出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途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传统文化)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      ,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外来文化)

  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     和       ,可以学习和吸引各民族         ,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可以“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能够突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如何做: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和科学分析的态度,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a、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

  c、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3、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立足于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在        和        上积极创新;在           的领导和               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           ,铸造中华文化的           。

  4、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篇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材48页最后1段  49页第1段

  【注意】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辨析: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错误。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来源。

  【知识拓展】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文化创新的意义  教材49页最后两段和50页第1段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迁移,拓展综合】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它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从“软实力”的意义上说,人们的观念、思想、精神、智慧、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等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硬实力”的意义上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都显示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

  辨析: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片面的。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该观点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即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要求   教材50页最后两段

  ①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辨析: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解析:不科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所以,不能把文化创造仅仅理解为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知识综合】创新与继承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思维拓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无论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借鉴、汲取,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解析: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重要途径。途径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第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3页1段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3页最后1段  54页2段

  【知识点拨】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

  1.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材53页第1段

  【注意】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从头开始。一旦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的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历经兴衰而光焰不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黏合剂、凝聚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折、过滤、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此外,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知识卡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个概念的区别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词,更侧重与描述行为、说明过程;用“融合”一词,更侧重与描述状态、说明结果;如果用“交融”一词,那就是既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状态,也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知识拓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祛其弊。二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三要坚持从现阶段实际出发,为现阶段任务服务的原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  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相互矛盾的。

  解析:并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教材55页最后1段

  2.克服四种错误倾向  教材55页第2段

  【知识卡片】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其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人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

  【总结提高】

  第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外来文化要注意具体分析,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大胆吸收借鉴,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第二,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会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

  c.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XX年7月25日至8月17日,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赴英国伦敦西区一流剧院——伦敦大剧院连续演出28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       (  )

  a.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  ——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来源:98e范文网]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0.“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班称就班,调称京调,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12.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厚重,民间文化灿若繁星。老区临沂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XX年柳编产业生产总值达50多亿元;鄄城县红花乡7 000余农民编制红红的“中国结”,年产值2 200万元;高密毛绒玩具、巨野农民工笔画、鄄城土布、曹县钠杨木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潍坊市已连续举办25届国际风筝节,小小风筝串起长长产业链条。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1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华文化是“危”中有“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某校高二(5)班学生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围绕“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研讨。请你参与其中,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根据以往的调查,为振兴本地文化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课  文化创新

  dbaba  adbdc

  11.答案:(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 (4)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5)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12.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

  (2)传统文化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创新。(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商品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3.答案:(1)立足实践抓住新机遇,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优势。(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铸造齐鲁文化新辉煌。(3)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齐鲁文化。(4)大力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国际竞争力。

文化创新 篇3

  文化生活同步试题5-2

  一、选择题

  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常常要面对其他文化。在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回答1-2题。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a.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

  b.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2.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所崇尚的“见贤思齐”与有些人所主张的“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①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②能否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③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是否承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XX年11月11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公布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五个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这说明

  a、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b、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继承

  c、传统艺术可以一成不变地继承下来d、传统艺术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回答4-5题。

  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于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域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告诉我们,文化创新要

  a.保持民族文化特性b.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坚持与时俱进d.抵御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回答6—8题。

  6.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关系,说明

  a、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科技进步决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c、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d、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7.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就意味着

  ① 文化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要勇于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② 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又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发展创新文化,必须:

  ①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全面吸收外国文化④坚持正确方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褒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网载文指出,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这说明

  a.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文化继承

  d.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和融合

  11.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代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

  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

  12.XX年5月20日深圳文化网载文指出,文化创新要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文化创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是在强调文化创新要

  a.体现时代精神b.面向世界

  c.继承传统d.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3.XX年4月20日,访问美国时发表演讲指出,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性特点,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共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这告诉我们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b.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差别

  c.对外国的文化应该全面吸收

  d.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4.根据上题材料,我们之所以要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共同维护世界多样性,是因为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5.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

  a.必须反对“封闭主义”b.要注意克服“民族虚无主义”

  c.应注意防止外来文化的传播d.要注意克服“守旧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形成了独立的佛教文化。比如在艺术上丰富了中国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印度梵文的传入,使中国产生了音律学,佛教中“禅”的思想丰富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以至于到了“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的地步。

  18世纪在华耶稣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就是从这些著作中形成对中国的印象:“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起便写得合乎理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这些启蒙思想家依照他们心目里的中国的形象。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启蒙思想,向欧洲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发起猛烈的攻击。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8..“文化齐鲁,风扬天下”。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徽《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表意泰山,体现山东;中间一座高峰,寓意先进文化,又暗含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泰斗地位。彩虹当空舞,鸟儿振翅飞,黄河水滔滔,三者的形态巧妙融合,象征着山东文化灿烂缤纷、源远流长,更预示着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空飞越,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煌煌诗作《诗经》中,赫赫有述我齐鲁人文风情的《齐风》和《鲁颂》。现代与远古相对接,美术与文学相碰撞,产生了文博会会徽响亮的名字——《齐鲁风》。《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

  (1)文博会会徽《齐鲁风》的设计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2)《齐鲁风》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苗登宇、副教授孙大刚等创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创作源于文化创作者的想象。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19.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了对外来文化应该发扬“拿来主义”,实质上也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

  (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何本质区别?

  (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5:dabbc6-10:abdbb11-15:caabb

  16.(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7.不矛盾.(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共处.(3)只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18.(1)①《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融合了彩虹飞舞、鸟儿飞翔、黄河滔滔三种形态,表达了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飞的事实,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齐鲁风》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与远古相对接,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齐鲁风》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这是文化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加工,说明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④《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①文化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者的作用,也离不开文化创作者的想象。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者必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19.(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是一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态度。

  (2)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文化创新必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基于传统,不等于沉迷于传统、简单回归传统。而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吸收和借鉴,不是简单组合和移植。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自我。

  在对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问题上要坚决反对全盘吸收和全盘抛弃的错误做法。

文化创新 篇4

  第五课   文化创新导学案

  一、考点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文化创新的途径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考情分析

  30.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广东单科,21,2分

  文化创新 安徽文综,37(3),12分

  三、知识梳理

  (一)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

  b、在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时,还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四、要点透析

  1.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五、真题再现

  1.(XX年广东)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XX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文化创新 篇5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

  (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补: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 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示】

  (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

  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

  (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应用指导】

  1.尝试进行文艺创作,体会调查研究与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

  2.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优秀文章,分析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

  3.结合北京奥运会徽、主题、宣传口号等实例,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

  4.结合我国与其它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认识文化交流与创新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 总结归纳: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 篇6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 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1/49—50,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结合前面p48,注意双重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2)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3)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why:

  (1)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例如: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网)

  (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学生活动:请举例分析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意义。

  例如: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如中国戏剧、书法、服饰、饮食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学生活动:“忆一忆”结合前面文化生活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在今天特别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学生活动:你能举例分析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p51材料,分析观点。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p52-54,理清教材的思路,即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最好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学生活动:活动p52材料+微雕,思考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雕刻艺术的发展是实践发展、材料发展的结果。实践发展表现为内容从单纯的物、人到事件、活动;另如绘画艺术的发展其内容与形式都是这样的)

  (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文化创新从纵向上看就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2.文化传承的注意点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why: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例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孝”、“忠”、“仁”、“爱”等举例分析继承的意义。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

  舞台剧的创新:如音乐剧《雪狼湖》、音乐话剧《桃花谣》通过女主人公桃花和新四军文化教员沪生的爱情故事,反映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关系。第56届柏林电影节,由张元执导的《看上去很美》获得了欧洲电影艺术创新协会颁发的“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三)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what: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例如:中国的教育正在吸收西方的教育精髓(素质、过程)

  2.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如:鼓励文化的交流如中法、中俄文化的交流;西方的泡(酒、奶)吧文化

  (2)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例如:求同存异地发展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如饮食文化的差异、交往中的礼仪文化差异(握手、拥抱、鞠躬等);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合作中竞争如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例如:中国的教育发展不能“全盘西化”完全的宽进严出的入学和素质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扩展太快带来的就业压力、黑户大学生就多。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封闭主义”──拒绝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3.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how: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why: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p46)

  2.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what: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how: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成就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天涯若比邻(交互性)

  三、小结

  本课是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本课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巨大作用,进而着重探讨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文化创新。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评价手册》

  2.以某一个自己喜爱和关注的艺术形式为例,收集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体会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 篇7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了解一些奥运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创设情境:

  ◆播放cctv《快乐驿站》中赵本山小品动漫片片段《拜年》。

  ◆相比较起来,这种动漫化小品与赵本山舞台上的小品你更喜欢哪个?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文化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材料展示:有人说,春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基本上可以说暗淡失色。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探究活动1:

  1、从赵本山小品的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你还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 从大众喜欢的赵本山的小品出发,明白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纵向) ◆创设情境:

  展示“金镶玉”奥运奖牌图片,播放视频《金镶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会的过程。

  ◆探究活动2:

  1、这个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2、这个作品的成功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请举一列类似《金镶玉》的文化创新的实例。 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即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结论。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创设情境:

  播放中国杂技《天鹅湖》片断,探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探讨活动3:

  1、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2、结合这一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3、请举出类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成功的实例。

  芭蕾《天鹅湖》和中国杂技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从两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比较通俗易懂。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设情境:

  结合上一目的《天鹅湖》,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第一二段内容,讨论下面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探讨活动4:

  下面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    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延续上一目材料的探讨,做到材料的充分利用,力求更好地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生共同小结,斑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拓展 ◆课堂练习:(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

  ◆老师点题:

  1、答案要点讲解

  2、强调高考考试的备考要以课本为纲 学生自行完成或小组讨论。

  (文科班选用)

  【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2、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3、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4、对个别材料的深入可能存在不足,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可能不足。

  【课堂练习】(见课堂练习)

文化创新 篇8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

  师: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

  多媒体课件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 分8秒)

  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1、 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2、 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生1: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

  生2: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千手观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数层,如孔雀开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界,千手观音表达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意。

  生3: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成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

  师:关于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同学们知道得很多,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

  [推进新课]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师: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探究思考问题。

  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精神。

  思考:从上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师:我们如何认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

  生: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

  请大家结合课本p53页,思考一下。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孝顺故事)

  “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

  生:能够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那种具有毒害性质的“孝”已经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了重新诠释。体现了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了发展。

  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生1: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生2: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合作探究]  我们共同欣赏名人作品。

  你了解徐悲鸿吗?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思考:从徐悲鸿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

  生1: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生2: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溪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的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生3:徐悲鸿的作品使我们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师:大家对徐悲鸿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师:文化创新的第二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大家讨论)

  生1: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生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

  师:思考:从奥运会会徽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图片

  师: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2)、在文化 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大家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讨论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多种创新的方式,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

  生:能。比如,我国唐朝时,日本派了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长安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带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装.特别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国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作为片假名,记录日本语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向西欧国家学习,引进外国文化,使日本经济日益强盛.但这里,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是取长补短,把外国文化融汇到自己的文化中.

  师:同学们分析很好,那么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结合教材)

  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一起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共同探讨)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创新?

  师: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生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

  生2:中国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生1: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面果。

  生2: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战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生3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

  [合作探究]

  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第55页,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讨论)

  生1:观点三是正确的,观点一、二都是错误的。

  生2:因为,观点一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观点三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生3: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长处,各族人民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

  师:以上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即要求我们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生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反对“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生2:我们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称为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 “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b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教育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师:接下来就本节课内容我们共同小结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生:学生一边回答一展示课件相应内容。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延伸新课]

  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请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练习

  1、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 )

  a. 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b.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c. 文化工作者的创新努力

  d.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2、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 )

  a. 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 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

  d. 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练习的曲目大多是外国音乐家的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决心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作品。他们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梁祝》取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用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昔日往事。梁祝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继承传统,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其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再次,开展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发展本民族文化。

文化创新 篇9

  XX届高考政治第五课 文化创新考点专项复习

  天津一中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阐释

  考点16: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文化成果。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辨析:文化创新的渊源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错误。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来源。

  【温馨提示】对待文化,我们要继承,要发展,要创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典题例题】(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尼夺锦》《旱天霄》《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⑧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运用排错法选择,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因此,③错误。正确

  答案:c

  考点17: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这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它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从“软实力”的意义上说,人们的观念、思想、精神、智慧、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等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硬实力”的意义上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提升,都显示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

  辨析: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片面的。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该观点看到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另一方面的积极作用,即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的要求

  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考点18: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思维拓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无论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借鉴、汲取,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解析: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重要途径。途径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第二,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b.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c.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温馨提示】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从头开始。一旦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的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历经兴衰而光焰不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黏合剂、凝聚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折、过滤、选择。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优良传统,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此外,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典题例题】冼星海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积极创新,创作出呼唤抗日、鼓舞民众的现代革命音乐。这说明……………(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b.文化继承是对历史文化全面地、彻底地承接

  c.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从题干可以看出,冼星海通过继承和创新,创作出了革命强音,这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意义。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

  答案:d

  考点19:创新与借鉴、融合

  【温馨提示】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个概念的区别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词,更侧重与描述行为、说明过程;用“融合”一词,更侧重与描述状态、说明结果;如果用“交融”一词,那就是既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状态,也表达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1.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4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温馨提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具体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祛其弊。

  二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三要坚持从现阶段实际出发,为现阶段任务服务的原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以服务  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相互矛盾的。

  解析:并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点20: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2.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温馨提示】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其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人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第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外来文化要注意具体分析,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大胆吸收借鉴,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二,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同态度:一是保存、整理;二是鉴别、选择;三是扬弃、会通。三者不断循环,而不是一次性完成。

  辨析: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解析:不科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所以,不能把文化创造仅仅理解为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典题例题】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说明………(    )

  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仃何外来文化

  解析:对中医进行盲目改造、简单模仿,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答案为b项。

  答案:b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基本观点:

  1.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2.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和特点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②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3.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4.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 篇10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简介及《氓》一诗赏析)

  提问:《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是一个弃妇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表现了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提问:在那种时代,妇女轻易地被丈夫抛弃,是极个别的现象吗?说明了什么?

  提示: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氓抛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诗歌?

  提示: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

  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而德孝为先”。……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

  (多媒体课件展示“埋儿奉母”及探究)

  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

  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

  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针对课本第54页的探究,请学生举例。

  (多媒体展示:快乐驿站)

  进一步引出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就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典范。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师进行讲解。

  探究:

  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有何影响?

  2、结合这个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创新?

  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课件展示)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

  ③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请看书第55页探究:这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二,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观点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内容)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小结

  综合提高: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文化创新的途径吗?(以下可选用: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外来文化、精华、十、二)。

文化创新 篇11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知识目标①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②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课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本课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衰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桃花坞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埠年画却奇迹般地从衰亡中活了下来。现在一年生产年画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力量让杨家埠年画起死回生呢?答案就是杨家埠人不但继承了年画这一宝贵传统文化资源,而且通过和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相结合,使年画融入了当地旅游业中,并投巨资改变了整体环境,使杨家埠年画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提示:(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在文化发展中,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发展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立足于                  ,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                 ,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根本途径华、去其糟粕取其精新、革故鼎新推陈出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                   ,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                  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                          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               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                                                  的过程,由此可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博采众长发展本民族文化取长补短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文化多样性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                     的胸怀,                     的气魄、                    的态度。4.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世界优秀文化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科学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              、民族文化与                     的关系。2.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

  虚无主义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立足现实和时代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挖掘其丰富的内容,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具有超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品质,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例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政”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有益于社会秩序和谐与结构稳定的“仁信礼让”等道德规范; “参天地、赞化育”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思想等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作为儒家学说经典的《论语》《礼记》等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4)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3.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的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例1] (·海南单科)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根据对题目中三句话的理解,可得出①③④是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②说法错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值得弘扬,而应是优秀文化,要有鉴别地吸收。故选c。[答案] c[例2] (·江苏单科)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解析] 通过材料中“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在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而成的建筑精品,因此体现了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故c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b说法肯定了文化创新的意义,与题意有关文化创新的途径不符。d说法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答案] c[例3] (·福建)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时容易将要点局限在第四课“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上,平时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将思维拓展开去。[答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例4] (·安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XX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 首先,注意模块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答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1.相声源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天桥一带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来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答案] c2.XX年5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西医结合。这些原则              (  )a.要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摒弃个性,和平相处b.坚持了各国文化一律相同的原则c.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答案] c3.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③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4.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要注意                       (  )a.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答案] b5.有人认为,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持这种观点的人犯了________错误         (  )a.“守旧主义”          b.“封闭主义”c.“民族虚无主义”      d.“历史虚无主义”[答案] c6.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摆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1)如何认识上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2)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答案] (1)第一种态度属于“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第二种态度属于“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第三种态度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我们应该采取第三种态度,因为只有这种态度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能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1.追求理想、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精神源泉。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绵延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推崇仁爱、奉行宽容的豁达姿态——重视和睦,倡导宽容,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主要精华之一。这种精神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3.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个历史的范畴,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之一,体现出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把家庭—家乡—国家直接贯通,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昌盛不衰,华夏文明延续广大的重要内因。4.提倡孝义之道,强调人伦价值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是规范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包括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及家庭和个人的个人伦理。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个体单位是人,而由人组成的最小单位则是家庭,因此,个人伦理和家庭伦理可以说是构成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是整个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石。5.尚德重道、修己养身的社会意识——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之一。

  中国传统伦理的糟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当然也不例外,它在当时具备着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感情信念的功能,但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糟粕,对此应予以摒弃和剔除。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盲目义气观中国古代人伦道德观念中的“五伦”,提出“朋友有信”的说法,意思是指朋友之间相处要彼此信任,相互间要信守诺言,互不欺骗,实际上这应该是朋友之间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可是有些人往往把义气放在信义之上,认为只要朋友有难,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为朋友“两肋插刀”,哪怕朋友是因打架斗殴、杀人越货、持刀抢劫而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自己也要不顾一切盲目相救。这种错误观念危害极大,使不少血气方刚之士走上犯罪的道路。2.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伦道德是最为基本的伦理观念。孟子最早提出了“五伦”之说,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亲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汉代的董仲舒从“五伦”中抽出了最为重要的三伦,详细论证了“三纲”思想,同时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又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封建道德规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些道德规范被历代王朝当作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三纲五常”是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它所宣扬的“三纲”实际上就是严格规范的封建等级关系,上下等级之间只能绝对地服从,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纲常观念实际上不是对人伦道德观的弘扬,而是对其的摧残和破坏,是一种畸形的伦理道德观念,应该彻底废除。3.宣扬“情大于法”的泛道德论思想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伦理社会,所谓的“以德治天下”以及“礼仪之邦”等等,说的都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含义。在中国最为基本的人伦道德关系中,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及朋友关系等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而忠、孝、节、义、信等,则是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标准。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出现了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讲关系、讲人性、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尊卑、贵贱及其贫富之别等等。这种特点导致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以“人治”社会,整个社会呈现出泛道德论的倾向,即“情大于法”。把伦理道德作为衡量和制约人们社会生活的唯一标准,淡化了法律的应有作用,这与文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背道而驰的。[思考] 传统文化伦理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创新 篇12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

  (四)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一)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2)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77

  (二)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导人

  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

  78

  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〇探究活动二

  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〇探究活动三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

  〇探究活动四

  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9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

  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 000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

  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鸿

  80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

  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

  〇探究活动二   

  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

  〇探究活动三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响京剧。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向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

  〇探究活动四

  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③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

  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〇探究活动五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

  (四) 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1

  (二)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教学资源链接   

  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

  82

  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