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通用2篇)高二政治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通用2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篇1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创新的含义;理解创新的方法论意义,体会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熟练运用相关方法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三)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撰文。借助有关事例,就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撰写相关论文。

  2.角色扮演。作为一名营销主管,你将如何制订出营销方案,并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率领团队,针对某一商品进行促销,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

  3.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分析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

  4.归纳创新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内在联系。

  二、知识点拨

  (一)如何理解创新

  1.创新的含义

  第一,创新包括知识(理论) 创新、制度(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第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 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第三,经济体制创新调整的是生产关系,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相结合会使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

  2.为什么要创新

  第一,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要求创新,创新才能发展。第二,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怎样才能做到创新

  第一,树立创新精神,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不断创新。第二,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例题: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哲学上看,创新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只有创新才能否定旧事物          b.只有创新才能使事物运动

  c.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d.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创新概念的理解。d项不属于哲学范畴;b项表述错误;a项中的“否定旧事物”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为c。

  (二)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合理想象的含义

  合理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设想出事物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的新的趋势和前景。

  3.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二者有助于人们产生新认识,形成新理论,提出新方法,创造出新成果,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巨大作用。

  例题: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解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发展,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趋势。a 否定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错误的;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质变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c 项错误;b 项与题干表达的意思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我们在近代落伍了,但是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2.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3.新生事物是(    )

  ①新出现的事物②形式新奇的事物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④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⑤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4.“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d.他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从而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5.关于学习书法,宋代大作家晁补之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今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书法“古今之妙处已亡”是因为(    )

  a.书工笔吏缺少创新精神          b.书工笔吏尽得古人点画之法

  c.古人已经穷尽书法的妙处          d.学习书法不能模仿

  6.鲁国有个人善于编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们准备移居到越国去。有人劝阻他们说:“二位去越国必然会穷的。因为屦是当鞋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二位的所长,到不使用鞋子和帽子的国家,怎么不会穷呢?”劝阻者的一番话表明(    )

  a.他目光短浅,缺乏创新精神

  b.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c.良好的愿望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事业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二)非选择题

  1.“解放思想就能与时俱进。”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2.辨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等于创新。

  四、能力拓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国策。有人认为:“提倡创新就是要求人们敢想敢干。”这种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五、相关信息

  (一)创新的哲学思考

  从唯物论角度看,创新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创新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勇于支持新事物;要既批判又吸收,勇于推陈出新;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实现突破,促进事物的质变。从认识论角度看,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在21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创新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这些新的使命和要求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经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进入的又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以往的几个时代,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或资本资源上的。过去的几个时代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也需要知识,但从来没有像知识经济时代将知识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人们可凭借体力或通过其他的手段去创造和垄断财富;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由于知识的无国界性、无限供应性和非独占性这样三个特点,决定了知识经济必然是一种全球的经济。在这种全球经济的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成果,竞争已前移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甚至基础阶段。在这里,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正如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事实证明,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鼓励、发扬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哪个国家就会在激烈竞争中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本框设计了三目: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论证了这一观点。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难点是理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纺织机的图片

  材料:纺织业的发展与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

  英国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纺织分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改进了织布技术。1738年,约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罗发明滚轮式纺织机。织布速度变快而纺纱速度显得慢了。1765年,纺纱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锭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机”。这种立式的多滚轮纺纱机可以安装80根锭子,大大加快了纺纱速度。1769年,阿克赖特(1732-1792)在别人的帮助下发明了动力纺纱机,改变了从前棉纱只能作纬线不能做经线的局面。1779年,塞缨尔•康普顿将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相结合,发明了新一代的走锭纺纱机,称为“骡机”。最初的骡机有12个锭子,纺得的纱线不仅结实而且十分精细。后来经过改进,骡机可装400枚纱锭。这种纺纱机的出现改变了纺纱业跟不上的局面,相反造成了织布业的困顿。1785年,根特的一位牧师卡特赖特造出了一架动力织机。由于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英国纺织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轻工业。

  [思考]1、纺织机的改进和纺织技术的进步意义何在?其进步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2、社会生产力由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结合你们所了解的事例从这三个方面说明创新是怎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多媒体依次显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二、层层分析,教学互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板书)

  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所以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同学们还了解到哪些体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事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理解)

  [学生交流]同学们能否分别列举一些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你认为这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

  [探究二]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一直受计划、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此,邓小平对上述不同层次的范畴造成的思想混乱,在理论上给予了澄清。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区分开来,得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从根本上打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考]以上事实说明了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发展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经济制度,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先导,推动了我国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板书)

  (1)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三]材料:课本79页。

  师:(简单解释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种思维方式)

  (1)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认识对象范围小,认识水平低,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内在构成和联系,局限于对事物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经验性认识,因此习惯于整体,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忽视对事物的精确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事物。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中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现代科学研究的细化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趋势不断加强,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系统科学。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考]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生)

  师:归纳,(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板书)

  实践-→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方式变革

  (2)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板书)

  (学生交流)试举出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创新实现文化的发展。

  师:(总结)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对实践的推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思维方式是较为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加以解释,并能通过简单介绍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则交给学生即可,实现 “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