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精选14篇)高二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窦娥冤(精选14篇)

窦娥冤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探究活动

  把(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些,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窦娥冤 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探究活动

  把(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些,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窦娥冤 篇3

  张连生

  窦娥冤[一]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 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

  1、了解全剧剧情

  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

  【明确】

  (一)绑赴刑场──指天斥地

  ┏1、绕过后街怕见婆婆

  (二)婆媳告别┃2、婆媳见面补叙原委

  ┗3、婆媳离别悲声动地

  ┏血浅白练

  ┏1、指天发誓┃六月飞雪

  (三)刑场受戮┃ ┗亢旱三年

  ┗2、誓愿应验

  【作业 】选出不同类的项

  1、A、外;B、正旦;C、净;D、监斩官。

  2、A、端正好;B、倘秀才;C、正宫;D、滚绣球。

  3、A、对白;B、带白;C、独白;D、宾白;E、旁白。

  4、A、窦娥;B、刽子手;C、卜儿;D、蔡婆婆。

  (答案:1、D;2、C;3、D;4、C。)

  窦娥冤[二]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

  重点段落

  【滚绣球】一段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性格?

  窦娥被绑赴刑场,无情的事实轰垮了她的幻想,她从自己的奇冤大屈中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她不甘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她要控诉这人间的不平,她要诅咒这封建统治的神圣支柱──天地神祗!在这支曲词中,窦娥断然否定了所谓掌握着人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天地如果确实是公正的,为什么现实中总是那样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呢?天地不也是期侮善良者而庇护那些有权有势的坏人么?关汉卿在这里让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受害者通过窦娥的嘴巴把满腔怨恨火一般喷射出来。激烈控诉那迫害她和千千万万善良人民的黑暗现实。她对于天地神祗和命运的怀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二]作业 

  熟读课文。

  窦娥冤[三]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 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

  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

  [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

  1、戏曲.小品.戏曲小品之比较

  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读《林冲开店》

  3、浅谈继承与创新

  ──读《林冲开店》

  (任选一题)

  参考资料:1、戏剧知识;2、《窦娥冤》;3、《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4、《水浒传》有关情节。

  [1]

窦娥冤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

  1、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 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窦娥冤 篇5

  13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 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

  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通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并进而理解主题: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二是结合朗读,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并结合有关元杂剧体制的介绍体会其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理解[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认识全剧情节的高潮。

  教学方法

  赏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一)、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宋元南戏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脚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而定。剧本上凡需脚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脚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明清传奇

  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代花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元杂剧的其他常识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三)、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 “游魂先赴森罗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它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提示: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8、背诵“滚绣球”。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可以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5、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二、赏析第三部分:

  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2、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3、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4、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5、“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6、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愿望。

  三、总结窦娥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四、概括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五、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 篇6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对语文教学作用日益显著。本课将重点探讨以探究、交流的方式来达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狱有巨大典型意义,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窦娥的形象,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戏剧人物,它既屹立于舞台又深入于人心,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内涵,流露着作者独特的精神气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己动手、动脑,伙伴讨论,研究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分析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2)指导学生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窦娥的形象,开拓眼界,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3)初步了解元杂剧常识。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见过“六月飞雪”,有谁相信“六月飞雪”?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会付诸一笑“怎么可能呢”,但作家却可以用那杆生花妙笔创造奇迹。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天动地的元杂剧《窦娥冤》,看看是怎样的冤情能够让天逆行,让寒冷冬季的冰花盛开在炽热炎炎的夏季。

  二、朗读比赛,感知课文

  1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附:评分标准及比赛流程

  评分内容

  所占分值

  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吐字清晰(每错一字扣 1 分)。

  40

  声音洪亮,语言连贯,节奏感强。

  10

  感情饱满真挚 , 表达自然 , 能通过表情、声音的变化来诠释角色心理活动。

  20

  声情并茂 , 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 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30

  (1)每小组各出评委2人,共计8人,标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1位),评委打分原则见下表。

  (2)设总裁判2人,负责收集评委评分表并计算各选手的最后得分。

  (3)比赛设角色朗诵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以及最佳朗诵组合奖。

  (此教学环节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设计,将单一枯燥的朗读设计成表演比赛,形式活泼,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三、巧用网络,研习课文

  1 、学法指导:

  研读一部作品时,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生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通”——“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了。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大家要冷静地选择、有效地整合,面对问题要理性地分析、个性地创造,同时不要忘了身边的学习伙伴和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盟友,积极地合作,深入地探讨。

  本网站共设有三个探究切入点,分别是[杂剧魅力]、[艺术品味]、[追根究底]。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探究兴趣,寻找一个切入点。你想研究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和关汉卿作品特色,就请进入[杂剧魅力];你想研究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就请进入[艺术品味];你想探究窦娥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就请进入[追根究底]。

  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自己,等会儿我们一起来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到时请同学各抒己见,交流探讨。请充分利用资料,阅读资料时,应受到启示,不要受到牵制,使自己的思维飞扬起来。

  2 、信息整合环节一:[杂剧魅力]

  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资料链接:引导学生选择性浏览相关资料,了解元杂剧的常识,认识关汉卿。

  资料: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的“本色派”与“文采派”

  元曲四大家           走近关汉卿

  关汉卿主要作品介绍   论关汉卿杂剧的两个贡献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2)自主搜索: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寻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

  (3)问题探究:

  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文本,指导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研究《窦娥冤》,从而探讨关汉卿杂剧的特色。

  ②引导学生点击[论坛1],论坛主题:“我谈关汉卿杂剧的魅力所在”

  (此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作品的社会影响以及杂剧常识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3 、信息整合环节二:[艺术品味]

  艺术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境。窦娥是悲剧《窦娥冤》中的典型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意义。

  (1)资料链接:提供学生窦娥形象再现的文本资料和视频资料。

  ①资料链接:

  窦娥艺术形象赏析             窦娥形象浅析

  窦娥的身世之苦和性格之美     典型化的悲剧形象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窦娥冤》的矛盾艺术

  浅谈《窦娥冤》的三桩誓愿     在多种矛盾中,窦娥总是处于弱者地位

  ②视频点击

  (2)自主搜索:立足课本,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窦娥形象的相关资料。

  (3)问题探究

  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文本,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研究窦娥的性格特征及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

  ②引导学生点击[论坛2],论坛主题:“我谈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

  4 、信息整合环节三:[追根究底]

  戏剧杰作具有一种极为卓越的典范性的品质:它让我们看到我自己的形象,它是一面镜子,它就是悟性,它也是历史──导向历史的彼岸,达到最深刻的真理。

  (1)资料链接: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网络中相关资料,了解时代风貌、社会背景、民族传统文化和心理。

  资料:

  元朝的主要问题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

  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

  儒家伦理学说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窦娥冤》的“理”“事”“情”

  反思法学解读文学作品《窦娥冤》

  (2)自主搜索:鼓励学生自己在网络中搜寻,强调独立深入思考的过程

  (3)问题探究

  ①主题“窦娥冤死谁之过?”

  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与自己伙伴进行口头讨论和交流,深究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就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动动脑子,再与自己伙伴相互讨论一下,尽量往深层次分析和探究,最后将交流的结果发表在[论坛3]中。

  ②网络投票:鼓励学生尝试投票区的投票活动。

  主题1:“如果再给窦娥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会不会选择认罪?”

  主题2:“你喜欢窦娥在剧本中的结局吗?”

  ③要求学生慎重投票,将自己选择的理由发表在[论坛4]上,同时分析同学投票结果,探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尝试探究深厚的民族内涵。

  (以上两个教学环节,将“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定为探究大方向,着眼于窦娥形象塑造的艺术意义、窦娥形象塑造的社会内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且能够关注论坛上其他同学的探究结果,进行探讨、补充、品评,发表自己赞赏或反对的理由。)

  四、拓展视野、比较阅读

  师:中外戏剧虽然各走自己的道路,但也要面对人类的一些共同话题,而且越到后来相互影响越大,所以比较其异同,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乐趣的事情。

  1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浏览网络中相关资料,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方法和选题视角。

  资料:

  浅论比较文学的原则

  中西方悲剧观

  窦娥与东海孝妇

  窦娥的原型批评

  窦娥与哈姆雷特的复仇

  女性的觉醒——窦娥与娜拉的比较

  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

  安德洛玛刻与窦娥的悲剧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2、动手操作:请学生在下列戏剧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中挑选一位作为与窦娥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认真阅读原著,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玩偶之家》(易卜生)娜拉

  《奥赛罗》(莎士比亚):苔丝德蒙娜

  《安德洛玛刻》(拉辛):安德洛玛刻

  《原野》(曹禺)花金子

  《搜神记》(干宝)东海孝妇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3 、自主搜索: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有目的进行搜索与自己论文选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

  4 、讨论:如果窦娥的案件发生在今天,如果你是一位法官你将如何审案?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教学设计尝试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网络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要求教学应该实现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上拥有主动性,教师给他们提供探究或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本教学设计的学习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前提,提供的网络平台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面对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及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各个探究板块提供相应的帮助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状态,寻找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究活动。

  3、注重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教学设计通过一些有比较意义的中外作品的对照阅读,让学生初步体验比较文学的乐趣,尝试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中外小说、戏剧,从而开拓眼界,拓展思维视野。

窦娥冤 篇7

  第三折

  [外扮监斩官上,云]

  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

  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

  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

  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

  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

  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

  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

  [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刽子云]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

  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唱]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刽子云]

  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

  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

  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

  婆子靠后。

  [正旦云]

  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

  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

  [卜儿云]

  孩儿,痛杀我也。

  [正旦云]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

  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

  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氵蹇)不了的浆水饭,

  (氵蹇)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

  上。

  [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

  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

  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卜儿哭科,云]

  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

  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

  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正旦跪科]

  [刽子开枷科]

  [正旦云]

  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监斩官云]

  你有什么事?你说。

  [正旦云]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

  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

  [刽子做取席科,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

  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

  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

  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

  [正旦再跪科,云]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

  娥尸首。

  [监斩官云]

  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

  [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

  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监斩官云]

  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

  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

  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

  [内做风科,刽子云]

  好冷风也!

  [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

  [做哭科,云]

  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

  [唱]

  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

  [监斩官惊云]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

  [刽子云]

  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

  点落地,委实奇怪。

  [监斩官云]

  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

  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

  [众应科,抬尸下]

窦娥冤 篇8

  梁万年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

  1、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 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方成培《雷峰塔》

  作者邮箱:

  [1]

窦娥冤 篇9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教时。

  导入新课

  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释疑解难

  1.关汉卿的作品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典型题例

  例1  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例2《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解答]《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例3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解答] c

  知识掌握

  1.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望帝啼鹃   苌弘化碧   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

  a 杜宇 苌弘  窦娥  东海孝妇    b 邹衍 苌弘  杜宇  于定国

  c 杜宇 窦娥  邹衍  于定国      d 杜手 苌弘  邹衍  东海孝妇

  2.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③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①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4.对元杂剧四大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的主要作品除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外,还有著名的《桃花扇》。

  b.《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元曲中的小令珍品。

  c.郑光祖的代表作品是《清女离魂》。

  d.《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

  能力提高

  5.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理解正确的项有(不限一项)(      )

  a.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显示窦娥冤情的深重和其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b.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剧作家虽然同情窦娥的不幸遭遇,但又无法实现其愿望,只好用迷信的手段处理剧情,使其冤情感动天地,从而得以深刻地体现。

  c.意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暴露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无处申诉、昭雪的现实。

  d.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与刚强的性格产生了惊天地动鬼神的超自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昭雪冤情,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6.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出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滚绣球〕是(2分)(     )

  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3分)(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④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4分)

  ⑤清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4分)

  延伸拓展

  7.阅读下面两段文,选出关于这两段文字的正确说法(   )

  ①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②讨租讨租,要帐要帐,我有四件宝贝身边藏,一支香来一支枪,一个拐子一个筐,见了东家就烧香,见了佃户就放枪,能拐就拐,能诓就诓。

  a.上面两段话分别出自《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之口。

  b.《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元末明初人;《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是当代剧作家。

  c.《窦娥冤》是杂剧,属于戏曲,悲剧;《白毛女》是歌舞剧,也是悲剧。

  d.上面两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呼告、对偶、谐音双关、借代等

窦娥冤 篇10

  关汉卿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窦娥冤 篇11

  〖教学〗

  1, 初步了解关于元杂剧的一些知识。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摆脱黑暗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口语的运用和古白语的特点。

  2,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讲读课。

  结合此课教学,教师可介绍一此有关元曲、杂剧作家以至古代戏剧名家名作知识,

  以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讲清课文中典帮的出处及运用。比较古白话与今白话的区别,并引导学领

  会重点曲子的含意,从而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元曲的能力,可补充材料,拓展阅读。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

  二、关于元曲及明清名家名作

  1,散曲。

  小令

  (诗歌) (会乐的歌曲,与“词”同;抒情的。)

  套数

  2,杂剧。

  白、唱

  (戏剧)

  人物动作、故事情节

  ( 1 )由四折构成。可插入“楔子”。

  ( 2 )每折由唱、白、科(动作)构成。演唱者为主角。

  ( 3 )曲文同“套数”。唱词是按照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 4 )角色有末、旦、丑等。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主演。

  流行于北方,采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

  唐、五代和南北宋的滑稽剧、杂班、种种技艺游戏皆称“杂剧”。

  杂剧盛行于元代。现存元杂剧130多种。

  关汉卿:《窦娥冤》、《赵盼儿》、《单刀会》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元代四大爱情剧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顺便提及古代著名剧作、剧作家:

  1 . 南戏中兴之祖:元末高明《琵琶记》

  2 . 明初四大传奇:

  《荆钗记》(柯丹邱)

  《白兔记》

  (四大南戏)

  《拜月亭》(《幽闺记》)(施惠)

  《杀狗记》(徐仲由)

  3. 临川四梦 《牡丹亭》(《还魂记》

  《南柯记》

  汤显祖(明代临川人) " 玉茗堂四种 "

  《邯郸记》

  《紫钗记》

  " 一生得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

  洪升(清代浙江钱塘人)《长生殿》

  4.南洪北孔

  孔尚任(清代山东曲阜人)《桃花遍》

  三.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号一斋,晚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杂剧的奠基人。

  王国维称之为“元人第一”。

  悲剧:《窦娥冤》等

  其作品可分三类 喜剧:《赵盼儿》、《望江亭》等

  历史剧:《单刀会》等

  四、情节结构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4折。

  课文选的是原剧的第3折,写窦娥被解赴弄场问斩的经过,为全剧高潮。

  分为3层:

  1.哭诉—写窦娥走上刑场时鸣冤叫屈、埋怨天地的悲愤。

  由3段独白、4支曲子与婆婆诀别。

  2.别姑—写窦娥与婆婆诀别。

  由2段独白、2支曲子组成。

  3.发愿—写窦娥临刑前发出的3桩誓愿。

  由6段独白、4支曲子组成。

  ( 1 )血溅白练

  当场应验

  ( 2 )六月飞雪

  ( 3 )亢旱三年—第4折应验

  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反抗性格的顶点。

  人物形象塑造最成功的笔。

  五.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

  窦娥的悲剧性格:勤劳、正直、善良。

  强烈的反抗精神

  重点曲子分析:

  《滚绣球》─性格坚强,反抗精神。

  《叨叨令》─心地善良。

  《快活三》、《鲍老儿》─善良、纯净的心灵。

  《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反搞精神,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

  2 .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

  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六、小结

  1 . 有关元曲的知识。

  2 . 课文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七、作业

  1 . 整理课文字、词。

  2 . 背诵 [ 滚乡球 ] 、 [ 耍孩儿 ] 、 [ 二煞 ] 、 [ 一煞 ] 等段曲文。

  3 . 书题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 . 生字

  刽 gui 愆 qian 湛 zhan 暄 xuan 衍 yan 亢 kang

  2. 元杂剧专用语。

  (1)外:角色名,这里是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2)净:角色名,俗称“花脸”。

  (3)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4)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5)科: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为“科”,又称为“介”。

  (6)内:指后台。

  3 . 宫调、曲牌和词牌。

  (1)宫调:正宫、中吕、仙吕、高调、双调、南宫、黄 、越调等。

  (2)曲牌: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

  一煞、煞尾、一枝花、新水令、得胜令、折桂令、后庭花、点 唇、寄生草、粉蝶儿等。

  (3)词牌:沁园春、满江红、水调歌头、 江月、浣溪沙、菩萨 蛮、念奴娇、虞美人

  、扬州慢、蝶恋花、淦家傲、 慢、忆江南、采桑子等。

  注意它们的区别,不要混淆起来。

  二、写法研讨

  1 . 戏剧语言。

  说白:凝 而又明白如话。

  唱词:优美,节奏性强。

  通过语言深刻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 .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窦娥冤》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集中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

  浪漫主义的情节,把窦娥的反抗精神写得那么惊天动地,而代表当时皇家执法的监斩官,

  相形之下是那么渺小。采用这样的写法,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人民

  群众要求申冤复仇的愿望,表达了作者爱憎鲜明的感情。

  3. 典故的运用。

  (1)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

  (2) 望帝啼鹃(《蜀志》、《华阳国志》、《太平寰宇志》、《太平御览

  》等书中皆有记载)

  (3)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

  (4)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窦娥的唱词运用这些典故,表达出其“冤”之深,其“悲”之深,其“情

  ”之深。

  三、拓展阅读

  1. 关汉卿 [ 南宫•一枝花 ] 不伏老

  [ 尾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

  棋,会蹴鞠。会打圈,会插秧,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双陆。你便是落

  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

  不肯休。

  从这“自叙”中,可以看出关汉卿是怎样一个人 ?

  熟悉当时市井的多种技艺,性格坚强,追究人性的解放。

  2. 阅读下面元曲 [ 双调•殿前欢 ] 两首,完成 (1)(2) 两题。

  失题 贯云石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

  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

  次酸斋韵 张可久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

  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

  (1) 对这两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就渊明归去来”,是用陶潜《归去来辞》的典故,意思说自己脱离官场,回

  归自然。

  b. “欠伊周济世才”,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伊尹、周公那样的匡时济世的才干。

  c. “犯刘阮贪杯戒”是作者以刘伶、阮籍自比。

  d. “还李杜吟诗债”中的“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2) 关于这两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与“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相应和,

  都表达了二人由于久居樊笼,不觉之中将山林鸥鹤这些自然景物渐渐淡忘的叹惋之

  情。

  b. “白云来往青 ,对酒开怀”与“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也都表达了他

  们复返自然后的畅快适意。

  c. 这两首曲都表现出作者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无奈情怀。

  d. 《失题》风格旷达飘逸、豪放淋漓,《次酸斋韵》则于豪迈放旷之中流露出

  凄清悲凉。

  参考答案:

  (1) b (2) c

  四、小结

  1 . 戏剧语言的特点。

  2 .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 典故的运用。

  五、作业

  阅读关汉卿《窦娥冤》全剧,并选读一些元人的散曲。

  【附录】

  窦娥冤

  哭诉──别姑──发愿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纯净心灵) (复仇愿望)

  (坚强性格) (反抗精神)

  语言通俗精炼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窦娥冤 篇12

  (网友来稿)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 、  、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三、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 布置作业: 1、 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 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3、 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      怀疑质问      揭露黑暗      彻底否定       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 阅读第二场 1、 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师生活动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 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4、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5、 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 ”,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 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三、阅读第三场戏 1、 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哪三桩?其实质分别是什么?明确: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用了哪些典故? 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3、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4、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四、 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尤其是最后三桩誓愿,更是窦娥个性的最高展现,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      怀疑质问                     怨(反抗精神)                  彻底否定 揭露社会                哀告走后街     (悬念)  (怕见蔡婆)———善良  见蔡婆      遇见蔡婆       (巧合)      悲(温顺善良)                      三桩誓愿      实质                           典故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六月飞雪)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东海孝妇)               第  三   课   时重难点提示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2.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3.《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4.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窦娥冤 篇1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 1 2 页  

窦娥冤 篇14

  一、阅读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教学难点 :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 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有关参考资料

  1.《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88年6月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

  3.再析的结构艺术宋绍发《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