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精选14篇)高二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相信未来(精选14篇)

相信未来 篇1

  教学目标:

  1、走进诗人,感悟诗歌的情感

  2、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难点: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世界,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设想: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就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必须要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然后再回到文本,这样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课型课时:诵读赏析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XX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食指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种种原因,食指长期被埋没。

  2、背景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江清和“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我们熟知的一直为人民所敬爱的老舍先生就是在这“文革”刚开始时怀着对社会的不解和绝望跳进了北海公园的湖里。

  然而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诗人食指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二十岁的诗人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就在他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之后、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未来和生命还是不改初衷的充满渴盼和热爱。而这首诗也成了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盏灯,温暖和激励了一代人。

  3、诵读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2)学生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

  (3)难点指导

  第三节前两句有人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里“掌”不好解释,有人说是“拍”的意思,我觉得牵强,读起来也很生硬。应该读成: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竿”

  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句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竿”也是这样的关系。是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枝“笔竿”,写下了“相信未来”,读来气势磅礴,境界博大。且三句句式一致,意象关联,整饬自然。

  4、鉴赏

  (1)诗歌的结构之美

  诗歌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

  一至三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四至六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第七节,直接呼告,诗人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样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2)诗歌的意象之美

  问题: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诗人运用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的含义?

  明确:

  蜘蛛网                 ---黑暗的势力

  炉台                   ---希望与自由的园地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 ---纯洁的信仰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成果、亲情、友情等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孕育希望

  凄凉的大地             ---黑暗的社会

  腐烂的皮肉             ---表层的创伤

  脊骨                   ---不屈的精神

  (3)反复的手法

  问题:刚才我们诵读中发现,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诗歌前三节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结句都是“相信未来”,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

  (朗读体会,注意内容的理解)

  (4)拟人的修辞

  5、对话(质疑提问---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讨论1: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又反复朗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吗?

  明确: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也表现诗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盼和坚信。

  (朗读体会,注意感情的把握)

  讨论2:你觉得编者把这首诗选进课本是希望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

  讨论3:我们今天读这首,你有被打动的感觉吗?能说说这种感觉吗?或者你对某一段或一句有感触,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朗读体会,注意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教师预设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文本、作者、编者及教师的质疑提问,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的目的。)

  6、小结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他的《热爱生命》等篇章,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

相信未来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说明:

  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讲解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说明: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尽管在文革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引激趣 XX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利于后面诗歌的讲解。 自由诵读 1、,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诵读,分小组朗读,或分声部朗读 在朗读中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解读意象 1、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2、为什么相信未来? 3、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2、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紧紧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使课堂的展开有序可行 把握主旨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课外延伸 1、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2、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思路点拨

  也可以从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抓住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文章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把握文章主旨: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注重朗读结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进行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 练习举隅

  1、请模仿本诗的反复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首诗。

  提示:  ①有具体意象。②使用反复手法。③选择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语词。

  2、认真阅读下列两首诗,自己尝试鉴赏。(任选一首)

  远与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中国公民

  张学梦

  像台风在海面妊娠

  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

  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

  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

  我是

  中国公民!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相信未来 篇3

  目标定位:

  1、 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能背诵前三段。

  3、 了解诗人食指及作品。

  4、 学习诗人食指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情怀。

  研究探究:

  复习导入:填空:郭小川(1919-1976), 当 代诗人。原名 郭恩大。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其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  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主要代表作有《 致青年公民》《 望星空》《 将军三部曲》《 甘蔗林——青纱帐》《 青纱帐——甘蔗林》《 团泊洼的秋天》。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在预习时,还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幻灯出示目标,与学生一起讨论重点。)

  新课推进:

  1、走近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师:我们一起拿起书来大声地朗读食指先生的《相信未来》!

  2、 研读第一部分(前三节)思考:⑴这三节诗选择了哪些意象(帮助学生弄清“意象”的概念)呢?这些意象又有什么特点呢?诗文中还有意象描写吗?(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⑵前三节诗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运用了什么手法?

  3、 熟读前三节诗。

  4、 师:第二、三部分程老师设计了两个板块:一是请同学们推选三位食指先生上台做一档cctv“艺术人生”节目,大家向食指先生(节目主持人)提问。二是自学自问

  自答自结。大家愿意选择哪一块来学习?(老师提供的参考题:诗人面对现实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一再坚持“相信未来”?)(统计人数做决定)

  5、 故事拓展,畅言感受。

  师:大家看屏幕: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到:“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后来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思莱斯!”就此,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相信未来”?

  学生活动。

  师:相信未来就有了希望。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最后一节,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吧——

  师:好象声音还不够味儿,让我们一起发出最响亮的誓言——

  作业布置:

  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3、 访写: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访写:

相信未来 篇4

  一、知识和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

  一、 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 二)、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三、挑战自我

  “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提示:2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a:“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b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     )    瞳孔(     )      阻挠(     )

  果脯(     )    游弋(     )      摇曳(     )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葡萄   匍匐   哺育   捕风捉影    唉声叹气

  b.曙光   署名   部署   寒来署往    黯然销魂

  c.惆怅   膨涨   帐簿   为虎作伥    英雄辈出

  d.讽谏   晓岚   毓狂   风毛麟角    民生凋敝

  3.指出下列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 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5.下列诗句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激情昂扬。

  d.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战胜死亡”读出疲惫和伤感。

  6.文学常识填空。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 朦胧诗 ”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能力过关】

  1、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4.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5.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6、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7、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适度拓展】

  (一)、断章(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诗中揭示了什么?

  提示: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2、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提示: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3、你怎样理解“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

  提示: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4.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 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提示:a(“装饰品”与“人生悲哀”的说法与原诗的主题相悖)

  ( 二)、 盼望(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5、诗人写了哪两个场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提示: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6、两位海员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提示: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理,却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7、这首诗右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富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 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相信未来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时长

  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第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第一页)

  (二)朗读诗歌

  师: 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ppt展示第二页)

  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

  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

  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

  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

  生:人与人之间的

  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

  生:生活的贫困……

  师:(ppt展示)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生:相信未来

  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

  生:读……

  (三)赏析诗歌

  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板书——赏)

  生:动笔找

  师:组内交流,看彼此的看法是否一致。

  生:交流

  师:(ppt展示)哪些意象是表现困顿与失望的?

  生:……

  师:(ppt展示)对,有……哪些寄托了美好与希望情感?

  生:……

  师:(ppt展示)诗人除了通过选取特别的意象来寄托两种不同的情感外,前三节中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前三节中哪句话多次出现了?

  生:……

  师: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什么修辞?

  生:……

  师:(ppt展示)反复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说有什么作用?

  生:……

  师:除了“突出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在刚才的朗读中,反复朗读“相信未来”,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呢?(ppt展示)

  生:……

  师:除了“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外,这首诗还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齐读

  师: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生:……

  师:抒情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一种是……

  生:间接抒情。

  师:直接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也让人更容易把握其情感。)(ppt展示)

  师:(总结)面对困境,诗人不惮自我客服了,他还承担起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树立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恳切地呼唤苦难中的民众用战胜死亡的年轻去不屈不挠地努力,坚定地相信未来。你是否听到了他的呼唤?再次齐读第七节。“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起。

  生:读

  (四)课堂演练

  师:中国的脊梁是敢于正视生活的困顿,敢于直面苦难的人生的。民族的精神激励着那一代的人,也鼓舞中着现在的我们。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ppt展示其事迹)他是谁呢?

  生:……

  师:对,他就是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下面是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我们一起朗读……

  生:读

  师:这段文字跟《相信未来》的哪几节有联系?

  生:一、二节

  师:有什么联系?

  生:格式一致

  师:对,形式相似。旧瓶装新酒,不仅外观美,味道依然有。专家们在写作时都可以模仿,我们可不可以呢?

  生:……

  师:现在我们就用6分钟时间,1、模仿诗歌的第一或第二节,选一个在困难中依然挺立的人写一段话;2、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部分,在横线上续写两三句话。

  面对混乱的现实,他会忧伤,但他依然保持孩子般的纯真;———————;——————;——————。即便对时代绝望,也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ppt展示)

  生:写

  师:(过6分钟后)组内互评,推举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分享给大家。

  生:交流

  师: 哪些小组做好准备了?

  生:举手,朗读

  师:点评……

  师:看着同学们刻苦努力学习,老师也为大家写了两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希望大家都能如此。

相信未来 篇6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相信未来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相信未来 篇8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赏,把握主题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三、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四、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六、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篇9

  【教学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教学步骤】

  1、作者与本诗背景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XX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强烈抒发着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2、整体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

  “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生活上贫困,

  “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但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洁美好

  “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内心的失落,

  “凝露的枯藤”——直面绝望;但一往情深

  “凄凉的大地”——执着自信

  恶势力横行,希望破灭,果实被窍——痛斥现实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

  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笔杆——海上现出的曙光“相信未来”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

  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3、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4、诵读、背诵

  5、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第四课时:六月,我们看海去

  目标:

  ①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②领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旋律,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

  步骤:

  1、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八十余首。《想起1970年的冬天》、《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他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①哪些诗句能借助想象体现出青春的活力?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年轻人蓬勃朝气;

  “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积极沉淀,锐意进取,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无拘无束,热情向往。

  ②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

  ③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3、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①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语汇组合的自然逻辑停顿,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类似“inb”说唱)

  ②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4、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相信未来 篇10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 1 )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 2 )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 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    )    摇曳(    )    笔杆(    )

  给以(    )    给予(    )    脊骨(    )   

  模块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  示例

  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3、同学们反复吟诵诗文,写出该诗的主旨句。

  主旨:                                                   

  模块三、重点研讨

  :

  一、 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解读意象

  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5节 :腐烂的皮肉      

  第6节: 脊骨            

  【讨论交流】

  同学们对以上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懂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质疑交流)                                             

  (2)比喻的用法

  从修辞角度来看,诗歌的第3节运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

  全节的意思是:

  。

  【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此处修辞手法的理解清楚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3)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似的意境之中,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请同学写在下边横线上。

  诗歌的主旨:                                                     

  2、诗人在诗中反复阐明“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对现在的否定?诗中有没有写“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边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讨论交流。

  【提示】 “蜘蛛网”“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枯藤”。这一系列的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补充资料】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把自己“否定” 掉了   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如:19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大投未名湖自尽;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光斌跳楼;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19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这样黑暗的年代令人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诗人对这样黑暗、无奈、无助的现实批判、否定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未来” 。

  3、请同学们深思一下,“相信未来”中的“未来”是指什么?                 

  “未来”:                                            。

  4、“眼睛”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文概括其内涵。

  “眼睛”的内涵: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联系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谈谈这种无奈、无助中的固执的信仰。

  人物事例:                                                        

  5、同学们再读诗文四至七节,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6、同学们,诗人喊出的话语在当时看来透着孩子的天真和盲目,但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再读诗文,谈谈这首诗的色调。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你有何见解?如何理解“相信未来”?

  个人见解:                                                     

  。

  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请同学们从诗歌表现形式上分析该诗有什么特色?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艺术特色:                                               

  作用:                                                     

  。

  【提示】结合本诗前三节。

  2、从修辞角度上谈谈本诗的特点,(前边已做了分析,同学们再做归纳总结)。

  修辞:                                                            

  3、 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节,体会该节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                                                           

  作用:                                                           

  【提示】从句式、节奏上感受分析。

  模块四、应用拓展

  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诗人写下了堪成是《相信未来》姊妹篇的《热爱生命》。他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的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请同学们反复吟诵《热爱生命》,感受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鉴赏该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内容:                                               

  艺术特色: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的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幕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刻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到冬天风雪中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是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答案:

  模块一:2、基础知识(注音):jìn  yè gǎn 

  gěi  jǐ jǐgǔ

  模块二:整体感知 3、主旨:相信未来

  模块三:

  蜘蛛网         黑暗势力

  炉台           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美丽的火花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             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讨论交流 :手指——像涌向天边排浪的手指

  手掌——像托住太阳的手掌

  笔杆——像温暖漂亮的笔杆的曙光

  研讨主旨:1、主旨——相信未来

  2、略。

  3、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4、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5、略。

  6、参考答案:不是看灰色的,是绿色的 ——它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略。

  3、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模块四:答案略。

相信未来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品读赏析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阳光,有阴霾;有欢乐,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难。面对这一切,该如何呢?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阴霾、痛苦、不幸、失落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二、诵读感受

  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动人的诗篇!

  三、合作探究

  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

  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贫困、落后、混乱

  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

  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 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

  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四、由文识人     这是怎样一位诗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 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 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食指这位在痛苦吟哦中追问光明的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五、能力拓展

  布置作业——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仿写《相信未来》前3小节,写一首小诗,寄托你的情思,表达你的人生追求。

相信未来 篇12

  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

  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形式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注意:

  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相信未来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

  (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灰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叫答学生,明确:压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个灰色诗人吗?这首诗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诗吗?学完这首诗歌,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看法。

  二、研读文本

  1、现在,首先由老师来朗诵诗歌,听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语句的停顿,同时注意不同的段落、语句都运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师范读全诗)

  2、这首诗歌共有七段,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段。“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这句里出现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学生,明确:蜘蛛网,炉台)什么地方会出现蜘蛛网?我们一个暑假不来学校,说不定教室的墙角就会有蜘蛛网吧。很久不打扫、很久不用,就会有蜘蛛网。炉台是用来干嘛的?用来做饭的吧。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炉台说明什么?(叫答学生,明确:因贫困而揭不开锅)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这句里的具体形象是?(叫答学生,明确:灰烬的余烟)我们来看看“灰烬”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联系前一句诗,这个灰烬就是指烧完饭后剩下的灰烬吧。还在飘着的袅袅余烟,在那里叹息贫困的悲哀,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使得余烟也学会了人的叹息。看似是余烟在叹息贫穷,实际是谁在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

  贫困让人失落、贫困让人消极,可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这样的窘迫中,作者却“依然固执”地要相信未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信念的?是在灰烬上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的吧。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形象:美丽的雪花。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现了一抹亮色!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雪花写呢?(叫答学生:雪花是什么样的?明确:纯洁美好)作者用洁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烬上写下了“相信未来”四个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失落地叹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执地抱着纯洁美好的信念:相信未来。这段的感情基调还是较为低沉的,但是最后一句又充满了乐观,了解了感情基调,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感情、语调来朗诵第一段,并接着第一段朗诵第二段。(学生朗诵)

  3、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一段,这一段中出现了许多形象。同学们能否概括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叫答学生,点拨:这些形象并不单单只是其形象本身,还寄寓了什么?如雪花。明确: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把这样的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称之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寄寓了意的象。

  我们提取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观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意象分析法是诗歌鉴赏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4、请同学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并尝试运用意象分析法进行解读。(叫答学生,明确: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大地)“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长,那秋天,农民们辛苦耕种的粮食水果,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吧。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却没有收获,变成了露水,露水能当饭吃吗?能卖钱吗?不能吧。辛苦所做的成果化为乌有了。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们什么时候会给别人送鲜花?(叫答学生,明确:鲜花象征爱情或荣誉。追问学生:属于作者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是什么意思?明确:爱情或荣誉被别人夺走)

  第一段写了物质上的贫困,那么这两句则是说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击。在物质、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作者却能够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绝望,“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里的形象是“藤条”,藤条已经枯萎,甚至结了凝露,作者“依然固执”地要用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无论物质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来的信念始终未变。

  成果化为乌有、爱情和荣誉被人夺走、大地凄凉,同学们说说,这里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叫答学生,明确:低沉、凝重等)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第二段,体会其中的意境。

  5、我们首先来看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变了。随着这句式的微小改变,老师在这里可以先告诉你们,感情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的内容,思考一下,你们认为第三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进行朗诵?(点拨:与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明确:感情高涨。叫答学生个别朗诵)这一段里,又出来了哪些形象?(叫答学生,明确: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个意象:排浪、大海。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幻化出来,用来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你们想象一场那个场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来佛祖一样无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觉,气势是不是很宏大。在这样恢弘的气势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笔体。曙光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温暖漂亮、光明、充满希望)“孩子的笔体”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用孩子的笔体呢?为什么不说苍劲有力的笔体、不说清秀的字体?孩子的笔体有什么特点请同学起来回答。(叫答学生,明确:率真、心无杂念)这时,作者又说“相信未来”,这是诗歌第三次出现这四个字了吧,这样的反复出现,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叫答学生,明确:强调,强化主题,体现坚定)作者用孩子的笔体,心无杂念地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带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坚定、执著在其中。

  前两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来的情绪高涨、气势恢弘,作者在物质的贫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温暖与希望中,一再强调“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富有感情地朗诵前三段。(齐读前三段)

  6、(师读第4段)有没有同学能概括这一段的大意?(叫答学生,明确:阐述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点拨:“之所以”)

  这段里出现了什么意象?(叫答学生,明确:眼睛)这个眼睛是属于谁的?属于未来的人们。作者是这样形容这里的眼睛的:“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请同学来说说,作者想表达,未来人们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叫答学生,明确:看穿假象、看到真实、慧眼、雪亮等)

  未来的人们,能够作出公正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因此,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请某位同学富有感情地朗诵第四段。首先请你说说,这段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诵?(明确:坚定)

  7、请同学们集体朗诵第五、六两段。

  我们先来看第六段第一行,有个词“脊骨”,代表什么含义?(叫答学生,明确:骨气等)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起来,用我们平常的语言说说这两段说了什么?(叫答学生)

  腐烂的皮肉,肉体的创伤,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又是精神、心灵上的创伤,在这种种的创伤下,作者依然坚定地相信历史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两段,是顺着第四段在进一步阐述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们会作出公正的评判。

  8、请某位同学朗诵最后一段。

  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显得短促有力、节奏加快,而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叫答学生,明确: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呐喊,希望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理想信念在这直抒胸臆的呐喊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四、拓展反思

  我们来回顾课堂最开始的问题:这首诗在你眼里是什么颜色的?(叫答学生)

  在文革时期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样坚定地呐喊“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们,更应该相信努力终有回报,相信年轻的美好,相信天空虽然时而有乌云、却改变不了乌云背后那颗亘古不变的太阳,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篇14

  相信未来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XX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板书 由诗而歌,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 个性高尚

  九、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