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精选2篇)高中音乐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精选2篇)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篇1

  课题: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具:电脑、背投彩电、音响、钢琴等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并体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二、复习“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知识。

  三、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对“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蒙古人》,提问导入、并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a、蒙古民歌

  1、听《赞歌》,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结构、情绪等的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介绍蒙古民歌的体裁分类

  (1)、长调民歌(举例《牧歌》)“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长调范畴。“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狩猎歌、短歌、叙事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短调”范畴。“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

  (2)、短调民歌(举例《嘎达梅林》)

  4、分析促使蒙古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蒙古族先民长居额尔古纳河流域,8世纪迁徙至蒙古高原。由狩猎生产方式随迁徙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b、藏族民歌

  1、  听《酒歌》,简介藏族民歌的体裁,引导学生分析该曲的乐音的构成并介绍、复习民族五声音阶,介绍其构成的音响色彩(即兴举例)

  藏族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酒歌和箭歌的曲调简洁而婉转,热情明快具有较明显的藏族音乐风格。

  “酒歌”是在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的曲目丰富,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喜庆、爱情等。《年轻的朋友》是一首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的藏族酒歌,宫调式,句法独特,四个乐句并不对称,但唱起来却感到自然流畅、热情洋溢、风格浓郁并具有鲜明的舞蹈性。

  2、听《北京的金山上》,要求学生分析调式、节奏特点

  c、维吾尔族民歌

  1、听一组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阪城的姑娘》,要求学生注意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的特点及情绪。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为什么。

  3、  分析维族民歌特点:

  对照谱例,再听《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音乐特点(典型的节奏型、节奏的重复、旋律的重复等)

  4、  析促使维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5、  知识总结

  回顾新课内容,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什么是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在音乐表现中,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构成了民族风格。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所以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本课仅从少数民族四首民歌的听赏中来感受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的民族风格。

  四、内容扩展

  听器乐曲二胡独奏曲《赛马》和一首日本歌曲《樱花》简要提及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

  五、课堂小结。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篇2

  音乐欣赏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欣赏综合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共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体裁歌曲的欣赏,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蒙古族民歌《赞歌》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赞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是一首长、短调相结合的歌曲,曲调豪放,优美深情,刚柔并进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热情奔放,富于草原风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赏两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认识到在同一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貌,从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所以我采用了视听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优点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的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前课乐理知识,听赏歌曲,创作活动这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那你们对这个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讲讲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点题),问题和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引起他们倾听的愿望。接着我将采用多媒体影像播放一组少数民族风情的介绍片段,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首先我让学生欣赏《赞歌》和《玛依拉》两首歌曲的旋律片段,提问:这两首歌曲各属哪个民族?两首不同的风格民歌片段,引发学生了解各民族音乐全貌的兴趣。然后我用课件展示出中国的版图,把学生“带入”蒙古,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吃、穿、住、行等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我将让学生欣赏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赞歌》,欣赏完后由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能让学生在听赏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最后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蒙古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旋律自然流畅,宽广。

  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弛一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让学生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教他们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的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跃起来。接着欣赏一段新疆的舞蹈片段,欣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新疆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别讲讲自己眼中的新疆,同时我会让他们欣赏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听时,我会提示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抓住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我会让他们再复听一次跟旋律哼唱,最后我运用表格对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新疆民歌的音乐特点--热情、奔放、自豪。然后把蒙古族民歌与新疆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等特点作比较,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区分出不同民族音乐来源与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文化。

  最后是第三个环节创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将播放两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说说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其音乐特点有哪些?有了前面两个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学生能更加熟练的抓住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然后我再让他们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进行表演创作,如:舞蹈、绘画、服装展示等等。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学生在一起创作,发挥集体精神,并进行互评。学生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了解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民族的重要标志。

  这堂课,我重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这一课在教学上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课堂里巧妙的将欣赏民族音乐--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不同民族的特点,整个过程连贯而自然。另一个特点是教学控制,通过熟悉的音乐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加上有效的控制,使课堂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