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3篇)三年级数学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3篇)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盐8袋,10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大米若干,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盘秤1台,天平1台。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 品 名 称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用字母表示,克可以写作g,千克写作kg三、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有盘秤、天平)除了这些,还有……(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盘秤。这是一个盘秤的秤面,上面什么物品也没有。这时的指针是指在“0”的位置的。请同学们观察秤面,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的同学用行动表示。再观察另一个秤面。两个秤面有什么不同?(单位不同)在使用秤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同学们可真棒,那么,大家会认秤吗?我们来试一试。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4)认识天平除了盘秤,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如图:红色指针指在正中间,这时左边的托盘上放着5枚2分的硬币,右边的法码显示是5克,就说明这5枚2分的硬币正好重5克。(5)练一练认识了这两种秤,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课件)同桌先说一说,再指名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1)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 书上的小女孩告诉我们:1千克有……1克又有多重呢?书上的小男孩告诉……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一千克重的物品,我们先来秤秤看,一千克的物品放在盘秤上时指针的变化。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掂一掂,一千克和一克到底有多重?请小组长上来领一袋一千克重的物品和一枚一克重的硬币,同组同学轮流掂一掂,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一千克比较重,一克很轻)我们一般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数 量100克袋200克袋500克袋800克袋总 重 量克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千克与克有什么关系呢?同桌说一说。再指名答(板书:1千克=1000克)四、认识了千克与克,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我们先来看看游戏规则(课件)估一估,称一称1、请同学们分小组估一估你们组内的物品有多重,和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2、小组内估量完成之后,向老师示意。3、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来称一称物品到底有多重。4、比一比哪个小组估量的最准确,哪个小组活动的又快又轻。五、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本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看一看,想一想,从而认识了几种常见的秤,会认秤。又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想一想,充分感受了“克”与“千克”的实际重量。而在总结“1千克=1000克” 时,教师没有采用教材中直接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填一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了“克”与“千克”的关系,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一定比直接告诉他们,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而且这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教学过程,也同时是一种学习方法、技能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是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但同时,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认识秤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课件来展示秤面,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但是却把本来很生动的,学生经常的秤硬拉到了幕布上,使原本很熟悉的东西又远离学生了,因此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并不积极。另外,最后一个估一估,量一量的环节活动不够充分。不妨让每个小组估过之后,再交换一下,可以上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更多不同质量的物品。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 “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有多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 、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 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感知体验 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 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注意的只是买什么,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