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通用30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通用30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__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15年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15年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20年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20__年,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3
一双手
一个粉笔头
整齐有力的粉笔字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拿着小小粉笔头的手
是一双九旬老人的手
今年已经92岁了
他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准备板书
这样的生活
他已经坚持了19年
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
暑期伊始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
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
每天
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
下午讲课两个小时
除了上课
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
批改、点评作业
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大概是叶老师选择坚持站在讲台上
最大的动力吧!
20__年
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老师生活的卜陈村
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一天的工作结束
叶老师走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老师辛苦啦!
叶老师膝下无儿无女
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
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
尽管如此
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
来回上下学不方便
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包吃包住,不求回报
19年来
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收到学生送给自己的折纸
叶老师笑得和孩子一般可爱
一般烂漫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
除了琳琅满目的锦旗和奖状
还写着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是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4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青少年时代的叶连平在南京当了一名勤杂工,聪明好学的叶连平有幸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后经人介绍,他来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个叫“卜陈”的小村,成了村里的“猪倌”。因为村里一位代课老师考上大学,他被乡里举荐为该村小学语文代课教师,每个月36元钱,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叶连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天晚上,这个连大山也压不垮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党组织,我要把自己剩下的日子全部交给党,交给讲台,交给乡村的孩子们!”叶连平暗自发誓。
退休后的10年间,学校哪位老师有事情请假了,叶连平都主动代课,充当“替补”教师。那10年,和县哪所学校缺少老师,他都乐此不疲上门为孩子们上课,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
辛苦的付出,让叶连平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省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他把组织上奖励给自己的奖金,要么用于学校栽植树苗、修筑旗杆、购置二手风琴、安装电灯、添置运动器械,要么为老师们购买保温桶、毛巾、肥皂、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叶连平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助人为乐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无比尊敬。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5
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期间突发林火爆燃,造成30名扑火队员不幸殉职。其中27人是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这个重大、震惊、悲痛的消息触及了全国人民的心灵,一时间“向英雄致敬!”这句话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底。那是整整30个崇高的生命,更有27名优秀的消防英雄。深深记得,当妻子告诉自己通过“学习强国”看了几名消防英雄的故事不禁流泪时,笔者问到“有什么其他收获吗”,她久久不语。笔者由衷的想到,请不要只记住伤痛,不能只有感动,伤痛之余,要学会深刻思考、认真自我反思、继续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致敬!”。
请不要只记住伤痛,还要学会深刻思考。要思考如何避免火灾、如何减少突发事件、如何保护公共安全、如何优化应急处理...,人人有责,更是全面参与,只有携手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带给我们的伤痛才会最少。要思考消防英雄为什么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为什么总是把国家财产、民族利益、人民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怕牺牲,那正是消防英雄用实际行动履行职责、践行承诺、坚守信仰,是他们舍己为人的付出换来我们的幸福安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消防队员就是负重那群人。
请不要只记住伤痛,还要认真自我反思。作为一名工作人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履行好了工作职责,比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警察除暴安良、服务人民群众等许多职责,是否一一做到了最好。作为一名党员,是否记得入党誓言,是否能做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许很多人都还没做到或者正在做没做好,但笔者更多的是想说,要从消防英雄的事迹反思自己,发掘正能量,鞭策自己慢慢进步,让每个今天的我都比昨天更优秀。请不要只记住伤痛,还要继续砥砺前行。伤痛的故事无法忘怀,但可以把伤痛的心情留给昨天,因为我们今天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滞。也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有一些崎岖坎坷,但一定要坚信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必定会完成这个梦想,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来都不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英雄们致敬,要把伤痛留在背后,要自觉担当工作职责,要真正有所作为,要团结奋进迎接下个挑战、战胜下个灾难、创造下个奇迹,共同开创美好明天。请不要只记住伤痛!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6
张桂梅祖籍辽宁,从东北来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张桂梅以为那里将会是她余生的归宿,然而天不遂人愿。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害怕触景伤情,申请从大理调出,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从大理调到华坪不到一年,张桂梅被查出子宫内有一个近五斤重的肌瘤。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几乎所有积蓄,张桂梅决定放弃治疗。后来,县里得知了张桂梅的病情,县长告诉她:“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为此,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积极动员大家给张桂梅捐款,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仅剩的五块钱路费。
“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为他们干些什么。”张桂梅回忆起那段往事,依然哽咽。
再次回到校园,张桂梅发现,华坪的教育环境和她以前所在的大理相差甚远。张桂梅任教期间,民族中学里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时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
读着读着就不来了,是什么原因?张桂梅跑进大山,开始找那些退学女生做家访。和家长们一谈,张桂梅明白了: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被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张桂梅不甘心,拦不住的,就找到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家里太穷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她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女孩子们带回去读书。
20__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无儿无女的张桂梅成了她们的“妈妈”。
民族中学和儿童之家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张桂梅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次家访时,她发现有户人家的儿子才读初二,便可以进县城参加补习班,而他的姐姐已经高三了,却要被家长留在家里干活。那一刻,张桂梅心里觉得,就算再难,她办女高都是对的。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7
“20__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张正祥……”他不止感动了我,还震撼了我的心灵。他是中国真正的环保大使,坚决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作斗争,为了让滇池草清河明,他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他就是张正祥。我说,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人才是真正的疯子,一个破坏自己家的人难道不是疯子吗?那时我知道,我作为中国的一位成员,我感动了,被那位勇者无敌的农民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了。
回想起以前,我经常乱扔垃圾,破坏环境,使地球妈妈伤痕累累,希望地球妈妈能原谅我。现在,从这一刻起,我不会再这样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在20__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中,我发现,他们大多是普通的人,只因为他们拥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所以感动了中国;只因为他们奉献,所以感动了中国……我相信,今后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也会出现你我的身影。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8
提到杨振宁,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满身荣光?还是他那个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将国籍改为美籍的行为?但人活着有万般难处,其实杨振宁又何尝不爱国家,何尝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亲,直到离世也未能原谅我将国籍更改为美籍的行为。”这个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说出遗憾万分的话。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数学家杨武之有一个凄苦的身世,他出生于19世纪末国家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九岁时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早期是贵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台之后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于是在杨武之十二岁那年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从此辗转各个父母亲的亲朋好友的之间留宿。
或许是出生于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加之寄人篱下,杨武之比常人更加聪慧,也更加勤奋刻苦。
毕业以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两年书,因其教学管理方式较为严格,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常有闹事。
辗转各地又教了几年书后,这让他深知如此于救国之无益,于是出国留学,学历一再攀升,并在数学行业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后取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时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国国,为危难时刻的国家出一份力量。
当时的中国教育人才极其匮乏,启蒙问题突出,于是,回国后的他又干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厦门,清华大学等学府任教,为传播知识做着自己的贡献。
而当时他的儿子杨振宁也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为此也花费大量心血。
杨振宁的求学成名之路:
杨武之作为一个东西兼修,受到过科学知识熏陶的人,思想极其先进开明,眼光也更加长远,对他的儿子杨振宁自然也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杨振宁不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精通数学和英语,这为他后来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而杨振宁自己也十分聪慧刻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求知若渴,长大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带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攻读物理系。
后在研究所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两人共同研究热爱的物理学,强强联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开始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杨振宁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来信,试图劝自己的儿子回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国等地,探访劝说儿子。
但杨振宁却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疑,当时新中国的环境对他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且他所学科目对新中国建设意义不大,后国家又经历了大跃进等众多变动,终于是未能归乡。
1964年,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
后来邀请父亲赴美团聚也皆被拒绝。一直到杨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谅他。
而此时的杨振宁也已经步入老年,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寻到机会,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于几年后改回了中国国籍。
这位老人伟大且坎坷的一生,四处漂泊,最终归乡,不知他望着故乡的土地,会不会也有万千感慨。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9
要搞清楚杨振宁的成就,我们就必须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起。我们都知道,伽利略、牛顿等人被认为是科学的奠基人,尤其是牛顿给科学定下了研究的范式。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理论,他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
后来,科学家开始了解电磁学领域的物理学现象,并开始着手研究。最终是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电现象和磁现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光是一种电磁波。
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更小尺度的物理学现象和更大尺度的物理学现象。在大尺度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在接近光速状况下的物理学现象,广义相对论又对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微观尺度上,以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为首的科学家,他们搞出了一套量子力学。
一般来说,我们把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看成是经典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而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那么在量子力学之后呢?物理学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科学家发现,他们在研究理论时,常常把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进行统一。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学现象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来诠释呢?
这种理论被物理学家们称为:大一统理论。可以说,几乎所有物理学家毕生的梦想都是实现大一统理论,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都尝试过,然后他们都失败了。
不过,自打量子力学发展后,物理学家们就不断往那个方向尝试。他们希望结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粒子”“场”“四大作用”来诠释,这被称为:标准模型。
这些理论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在这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杨振宁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到现在为止,极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十多篇,其中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勉强排到第三,公认最好的成果是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和他的研究生助理米尔斯一同做出来的成果。
无论是杨米尔斯理论,还是“宇称不守恒”,对于构建标准模型都极具价值和启发性,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是在标准模型的骨架理论,现在还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所以,杨振宁在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是十分突出,可以拥有与构建量子力学的大师们一较高下的水平。如果我们把物理学历史上的物理学家来排个序,那么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属于第一梯队的存在,因为他们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理论。而构建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这些物理学家们中,那些贡献尤其大的,可以排在第二梯队,其中就包括了波尔、海森堡、杨振宁等人。所以,杨振宁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可以被浓墨重彩的一位科学家。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0
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鄞州教育人。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区文明委作出决定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我们作为周老师的“娘家人”备受鼓舞。周秀芳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谢。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人的使命。周老师本可安享晚年,但她用实际行动,用一颗“仁爱之心”,感召了一大批人,去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全系统学习宣扬周秀芳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此外,全区教育系统会继续支持“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和周秀芳爱心基金的运作,将她的大爱延伸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
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周秀芳老师的爱心情怀,不但积极宣传,还让爱心落地,不久前在延吉市和龙光明小学设立“爱心基金”。“周秀芳老师是中国教育那首最美丽的诗。”教师赵婧说,周老师大爱无私,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感动、激励着年轻教师,虽然不能人人献身贫困山区支援教育,但我们会耕耘好自己的一方教室,教导好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善良、向上的种子。
早在20__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就听到了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所打动。本着向周老师学习的精神,学校组织了“冬日送温暖”活动,连续3年向溆浦等贫困地区捐赠冬衣3万余件,70多名老师与当地贫困学生结对,定向帮困助学。学校师生与家长还组织了“夏日送课程”活动,将学校的精品课程送到溆浦的孩子身边。
校长陆琦说,周秀芳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爱与善的最好典范。在学习周老师的同时,学校教师也深深体会到了爱与善的力量。今年,学校将进一步实践周秀芳老师的义行,扩大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帮扶力度,为山区的孩子开辟艺术课程平台与寄售平台。“要让城市的孩子明白,帮助别人不仅是捐钱捐物,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山区的孩子明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双手。”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1
“哎哟——”张桂梅异常痛苦地哼了一声,严重的类风湿病等疾病磨着她的身体。每次坐在稍矮一点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学生和家长的搀扶下缓慢站起。
“张老师,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学生家长心疼地问。
“没时间了,我还要去好几个学生家。”张桂梅笑笑说,挥了挥贴满膏药的手。
在同事和乡村干部的搀扶下,张桂梅走下乡村公路,沿着山间小路艰难地走到学生家里。告别时,她又在学生及家长的搀扶下走上公路,拖着疼痛的双腿上车……
这是今年国庆期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到学生家里家访时的场景。今年,张桂梅先后被评为云岭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每天凌晨5点半起床巡查学校、深夜1点后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访学生,尤其是寒假和国庆,她几乎每天都在家访的山路上。
步履艰难的家访路
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__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活动。
黄文秀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社区党委组织广大党员像黄文秀同志学习,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她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毕业时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工作,并报名到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默默奉献,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她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新长征”,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手绘“民情地图”,往来奔波于崎岖的山路,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贫困户成立互助组,建立电商服务站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全村整体脱贫。她对群众满怀深情、真诚质朴,虚心向老村支书请教群众工作方法,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发挥自身法学专业优势,积极为村民化解矛盾,赢得了群众普遍信任。她性格坚毅、自强自立、克己奉公,尽管父母长期患病,家境困难,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尊敬孝顺父母,热心帮助他人,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身边每一个人。黄文秀同志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黄文秀同志是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和先锋模范,是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优秀青年共产党员。社区要组织广大党员和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活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3
中国女排,是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
曾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又在20__年世界杯、20__年奥运会、20__年世界杯、20__年奥运会四度夺冠,共九度成为世界冠军。
女排姑娘们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
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
跨越大海,中国女排又一次踏上了世界大赛征程——
9月14日至29日,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包括朱婷、袁心玥等奥运冠军在内的16名队员随队出征,开启卫冕之旅。
中国女排的精神,就蕴含在一场场世界大赛、一次次巅峰对决中。
20__年6月6日,世界女排联赛中国香港站,中国女排在0比2落后意大利女排的情况下,一路逆转,最终3比2夺冠;
20__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拿到里约奥运会金牌;
20__年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不利情况下,奇迹般地连扳三局逆转战胜俄罗斯,第二次在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摘得金牌;
从世界杯冠军到世锦赛冠军、从奥运冠军到亚锦赛冠军……中国女排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创造奇迹、铭刻历史。
高高跃起、奋力扣杀,打出的球像重炮一样疾速凌厉,为球队拿下一个个关键得分点……这是20世纪80年代,郎平和中国女排给全世界观众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这之前的197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当教练决定让郎平担任主攻手时,引发了争议和担忧——名不见经传的郎平刚从业余体校被选进北京青年队时,身材瘦长,各项素质较差。
但郎平没有让人失望,经历了一年超乎寻常的极限训练后,在曼谷亚运会上几场关键比赛中,她的表现博得了满堂喝彩。
女排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中接续传承。
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折桂,这是她们拿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二年,她们又在世锦赛夺冠。但在体育赛场上,挫折和考验如影随形。
1984年的洛杉矶,是郎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小组赛,她们1比3输给了东道主美国队。输球后郎平特别自责,之后她冷静思考分析,找出了发挥失常的原因。
在全世界瞩目下,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用一场漂亮的3比0,硬是把“挂在别人脖子上”的金牌摘了下来。
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上完成了5连冠,成为世界排坛第一支连续5次夺魁的队伍。
“真正让我们为女排骄傲的,不是一直胜利,而是从不放弃。”
从不放弃,始终贯穿着中国女排的过去和现在。
20__年,雅典奥运会。成为夺冠热门的中国女排面临重重困难:为中国女排夺得20__年世界杯的主力功臣赵蕊蕊受伤缺阵,中国女排亦在较早前的世界女排大奖赛宣告卫冕失败。
不过,中国女排在比赛中越勇,最后杀入决赛。面对强大的俄罗斯队,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最终以3比2逆转击败对手,时隔20年再次获得奥运会的金牌。
20__年,再度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郎平,面临的是比上次更困难的局面: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未能跻身四强,队伍人才断档、后备薄弱,甚至连基本功、心理素质都不过关,想出成绩难度极大。
但郎平又一次证明了她“铁榔头”的坚决:“接!为何不接!30年前我可以,30年后依然没问题!”
有心如此,然而现实残酷。
20__年9月,郎平重新执教不到100天时,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先输泰国又输韩国,只拿到第四名,是30多年来的最差战绩。
最困难的时候,郎平言传身教,以女排精神鼓励弟子们扛过去,并带给她们真正的竞技水平成长。
历史惊人地相似,奥运会再次成为郎平的“逆袭之战”。
20__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败给荷兰、塞尔维亚、美国,仅以小组排名第四进入八强。
然而,接下来女排姑娘们不仅力克东道主、上届冠军巴西队,还拿下荷兰,战胜塞尔维亚,夺得了那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
许多人与30多年前一样,再次因中国女排而感动落泪。
“我觉得我心中拥有梦想,有目标和追求。选择了排球的职业道路,能取得成绩,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回报,我们会尽我们的力量去争取每一场球的胜利,争取最好的成绩。”在排球生涯取得诸多成绩和荣誉后,当今的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多了几分深刻体会,“在中国女排这个集体里,女排精神的传承是激励我取得进步的原因。”
我们赞美女排精神、追随女排精神,其实也是在追寻自己不忘初心、奋斗到底的人生价值。
观看比赛时,我们欢欣鼓舞、感动振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自己的观众,一样需要面对竞争,为了更好的未来奋斗。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女排精神连着时代发展,反映着时代精神。
从起点到低谷,从低谷到高峰,中国女排有自己不变的底色,有接续传承的精神。
女排精神对我们每个人最深刻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永远斗志满满,从不轻言放弃。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4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此时的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用对撞机来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结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种粒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才能把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有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在这座物理学高峰当中,杨振宁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这样的科学成就在物理学领域属于什么样的江湖地位呢?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说过,
我们常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应该算在里面。
杨振宁为中国做出的贡献
在中国,我们常常会提倡德艺双馨,中国对于品德是十分重视的,同时还究竟“忠”和“孝”。这也是杨振宁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诟病的地方,他们说杨振宁老了才知道回国养老,没有对国家做出贡献。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禁止国家”的名单当中划去了中国。于是,他立马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回国后,国家领导人接近了他,还和他谈了很久很久。从那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沟通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杨振宁呢?他拒绝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把美国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同时把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来清华大学给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权,而没有要所有权。
除此之外,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旅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他还为国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现在清华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是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募集资金建立一流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发起设立给科学家颁奖的各类组织,他5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同时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建立起了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
而另一件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情就是反对对撞机,实际上,他在刚回国时,就被邀请去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对撞机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当时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中,只有杨振宁一直在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认为,当时中国很贫穷,能花钱建造的对撞机都是西方国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术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这些钱去发展计算机、芯片半导体、生物、机械工程方面的领域。
杨振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很难用一篇文章全部书写完。20__年度的“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年华诞,国家也特意为这位伟大科学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5
深秋,清晨。丹东市光荣院里,孙景坤坐在床前,打量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阳光照进屋里,军功章上泛起金光。
“这是在辽沈战役中立的三等功,这是在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中分别立的二等功,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刚做过一次手术,老人身体有些虚弱,但谈到战场上的过往,却历历如昨。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火线入党。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场上,对敌人的勇猛痛击,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很难登上高地。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
副连长支全胜在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等人到来,令他精神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阵地!”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回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这些伤疤,成为刻在老人身体里永远的军功章。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6
20__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她马上搜索网络了解到,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主要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习,一次性捐款额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学费。至今已经资助4300多名学生完成学业。
王娅立即给基金会发去电子邮件,询问账务公开情况。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陈章武的一句话坚定了王娅通过基金会捐资助学的信心。“他说‘我们没有专职人员’,就这一句话,我就告诉陈教授,我终于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给捐了。”
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陈章武记住了这个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因为基金会的捐赠者大多数都是陈教授熟识的朋友和同事,像王娅这样没见面就直接捐钱的并不多。
甘肃灵台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了王娅的捐助对象。20__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负担。”
现场没能跟白云说上一句话,王娅就返回了天津,这也成为她当时心里的遗憾。不过,这次录制节目的经历也让王娅深受感动和震撼。今年年初,王娅又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同时她还计划着,暑期要随基金会到甘肃家访,与白云见上一面。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7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颁奖典礼,其中使我最最感动的是陈斌强的事迹。陈斌强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他的母亲身患老年痴呆症,而在有一次母亲私自离家,被公安局找到才送回来以后,陈斌强决定再也不离开母亲。
学校为了帮助他更好地照顾母亲,提供给他们一间私人宿舍。陈斌强有一张作息时间表,他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来更好地照顾母亲。
陈斌强的学生们说:“有的时候,我们看见老师的衣服上沾有帮母亲大小便后留下的污渍,当时,老师问我们,你们怕不怕脏?我们回答说,我们不怕。因为这有爱的味道,有妈妈的味道。那时,老师感动得差点流下泪。”
陈斌强说:“我妈妈已近叫不出我的名字,可能也不记得我是谁了。但是,只要妈妈开心、平安,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孩子是可以等的`,但妈妈不可以等,我希望以后一直在妈妈身边,陪伴她安度晚年。”
在现场,陈斌强把他一直用来背着妈妈的绷带带了过来,他说:“从前,妈妈用它把我和我的姐姐、妹妹背大了,现在,轮到我用它来背妈妈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赠予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看完之后,我被他那百年如一日照顾母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将来,我也要像他一样孝敬父母。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8
67岁的退休女工王娅热爱生命,又非常理性,总说凡事要考虑“性价比”。
身患胰腺癌的王娅1月14日最后一次住进医院,在此之前,她开始把家里的花和摆设等东西送人,希望每样东西都能有用处。“这样才高兴。”无力走远的她,委托居委会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办好手续,把身后医疗费二次报销等所有的余钱捐出助学。
宫济辉是王娅居住的华亭丽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一直帮她办理遗赠书公证。20__年2月15日,随着最后一份公证书办理完毕,王娅在捐出房产、遗体之后,也捐出了身后所有的财产,实现了全部财产的“裸捐”。在宫济辉告诉王娅最后一份公证书办理完毕的转天,王娅就溘然长逝。宫济辉念叨:“是不是因为她一直在等着那个公证?是不是她觉得这些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才放心的走了……”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19
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水对鱼儿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目中。鱼儿懂得了感恩,才能明白大海的博爱;大海学会了感恩,才会懂得鱼儿的深情。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我耳畔不断回荡,呆望远处,不禁让我想起了《感动中国》节目,令我充满无暇的联想和深思。
在此次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见义勇为的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_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而这些年,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为儿无私奉献。
也许,有人认为,方俊明很傻,为何救人没成反自己撞石骨折,完全是自找麻烦,活受罪。而我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他心中做这件事也会有自己的理由,那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在漫长的岁月中饱受委屈。面对家人,却不愿拖累,结束生命却终应无果,他不后悔那次行动,即使不是这样,如果当年那小孩是真落水,而他见死不救,这是否有唯呢?生命宝贵,也只有一次,历尽艰辛,这一切都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在他背后他承担了许多,也许不为人知,可是谁又能明白他的痛苦,明明想做却又无能为力。
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0
由于患胰腺癌晚期,王娅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家用爬梯绑上一根竹竿,成了向来节俭的王娅自制的输液杆。
而就在不久前,她却慷慨地将这套仅有的一室一厅住房,捐赠给了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用于资助西部贫困学子完成高中学业。王娅开玩笑说:“现在是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了,但这也还是自己的家。因为基金会就像是自己的亲人,资助的那些孩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
王娅是谁?
王娅生于1952年,今年66岁,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而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__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来她持续的爱心捐赠足迹。
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钱,王娅自己也说不清,而她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很普通,没有什么。”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是尽力去帮。”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1
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
她北师大硕士毕业,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她就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璀璨的青春岁月,如流星般划过,闪亮夜空。壮乡内外、网上网下,无数人深情缅怀,有无尽的哀思,更有对这位年轻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深深敬仰。
笃定前行:朝着受灾群众的方向
每当进入雨季,广西百色大石山区时常遭受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条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
车窗上的雨刮高频地刮动,车灯下却看不清前行的路,只有滚滚洪水从眼前涌过……从黄文秀用手机最后拍下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是何等危险。
在单位的工作群里,同事们纷纷给黄文秀留言:“太危险,赶快掉头!”“注意安全!”“不要走夜路……”然而,凌晨1点以后,群里再也没有了黄文秀的回复,她的电话也拨打不通……
很多同事一直关注着黄文秀的消息,大家的心都紧紧地揪着。同事成明说,17日一早得知凌云县路段发生塌方,有车辆被山洪冲走,她和几个同事立即赶去塌方现场,此时黄文秀的名字已出现在失联人员名单中。
救援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等待的时间是煎熬的,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朋友、村民的内心仍然抱有希望。然而,6月18日传来的却是噩耗。
同事们的劝阻,父亲的挽留,都没能留住黄文秀。
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16日急着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亲非常担心:“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面对父亲的挽留,黄文秀叮嘱了一句“按时吃药”,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黄文秀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她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
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青春选择:“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性格开朗活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是:爱美,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她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年毕业季。位于人生十字路口,不少同学都在为找一个不错的就业机会操心。黄文秀也有许多选择,但她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自然条件较差,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的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何小燕回忆:“单位就驻村工作征求她意见时,她毫不犹豫答应了。她父亲患癌症病重的事一句也没提,当时我们都不知道。”
有同学问过她,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黄文秀为什么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百坭村贫困户黄仕京与黄文秀有一段对话。
黄仕京问:“大家都说你是北京毕业的研究生,你为什么到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黄仕京的一儿一女都在读大学,生活困难,黄文秀帮他的孩子申请了助学的雨露计划。黄仕京要求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积极争取入党,在广西医科大上学的女儿已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了解黄文秀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由于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黄文秀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上大学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以自己品学兼优的表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黄文秀的父亲理解女儿,也支持女儿的选择:“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投身扶贫事业后的黄文秀将自己的爱美之心悄悄地“藏”了起来。她北师大的师妹、南宁市第十八中学教师蒋金霖说,在北京读书时,文秀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她就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运动装在山野村屯间奔忙,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个爱笑的姑娘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领导、同事多次关心她,热心人要给她介绍对象,她的回答是:“等百坭村的父老乡亲都脱贫了,我一定轰轰烈烈爱一回,让乡亲们做证婚人。”
脱贫攻坚:“我心中的长征”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最远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几个屯都在10公里以上。初到村里,黄文秀碰了“钉子”。
“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能行吗?”一些村民议论纷纷。黄文秀一开口就是普通话,敲贫困户的家门时甚至会吃“闭门羹”。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群众却不愿多说。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黄文秀急得哭鼻子,晚上回到宿舍整夜睡不着。
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就要从内心把群众当亲人,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黄文秀请教有驻村经验的同事和村里的老支书,悟出了道理。很快她改变了工作方法,到贫困户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砂糖橘、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她不说普通话了,学着说方言……
贫困户黄邦旋想申请低保,因不符合纳入低保的条件,未能如愿,就不给黄文秀开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上门,黄文秀打起了“亲情牌”:“我也姓黄,我叫你哥吧。哥这么聪明、勤快,一定能奔小康。”
黄文秀耐心地做黄邦旋的思想工作:国家扶贫政策多得很,何必就盯着低保政策?靠低保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要脱贫还得加油干,不等不靠自己干出来才光荣。讲通了道理,黄邦旋脸上有了笑容。黄文秀帮助他争取到7000元产业奖补资金种水果,老黄一家顺利脱贫。后来,他们一直以兄妹相称。
53岁的贫困户韦乃情面对记者,泪水在眼里打转。老韦清楚地记得,黄文秀往他家里跑了12次,细心了解实际困难,分析贫困原因,商量对策,帮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种植了20亩油茶树,**年顺利实现脱贫。 “她一心一意帮我,像我女儿一样!”
黄文秀周末经常不回家,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还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中。
群众从开始接纳黄文秀,到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一些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山路太远,黄文秀还不时要去镇里、县城开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车用。今年3月26日驻村满一年,汽车仪盘表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当天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2
我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对她产生来强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们一样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可她坚强的毅力却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
她是与命运之神抗争的典范。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毅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是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天使。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她是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因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要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时时刻刻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教师。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3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句风靡上世纪80年代的口号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一时间刷屏网络。微博上网友纷纷为女排点zan的盛况,也勾起了人们对于80年代那支成就“五冠王”伟业的队伍的回忆。郎平、孙晋芳、袁伟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瞬间浮现眼前。
“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从那时起,升华为民族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符号。
可是,鲜有人想到,如果脱离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整体国力与国民体质方面的种.种变化,女排和她们的精神会在一个普通的时间节点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么?
正如郎平在夺冠后接受采访时所说,“队伍的打磨,不是讲故事和心灵鸡汤就能解决的”。
当这帮如今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20__年应征参加国家队集训时,她们的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都远达不到奥运冠军的水准。正是三年备战期,队员们的身体与意志在经过一堂堂训练,一场场比赛的磨练之后,双双取得长足的进步。
“身体素质 意志品质”,身体是科学基础,意志是动力保障。这便是女排精神的最核心。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4
《致敬英雄》
20__年4月2日凌晨,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遇难的30名救火英雄遗体已抵达西昌。四川广播电视台及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深夜有车辆排成长队缓缓前行。一些市民走上街头,泣喊“英雄一路走好”,部分路面摆放了菊花。
从视频中可见,深夜的街头,昏黄的路灯下,市民们正在自发等待送行。当列车缓缓经过,多少感动涌上心头。街头摆放的一朵朵菊花,一声声“英雄一路走好”,道出了现场市民发自内心的感动,更体现出他们对英雄精神的敬仰与推崇。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火灾无情人有情,30个救火英雄中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他们看似平凡,但又极其伟大。平凡的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了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义无反顾献出了宝贵生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30名救火英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将“平凡”与“伟大”画上了等号。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他们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他们可能不擅言谈、没有出类拔萃的成绩,但是他们却用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挺身而出的选择,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是最感人的平凡英雄,也是最真实的超级英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救火英雄的事迹与近日正在广泛开展的“传承·20__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交相辉映,映照出了永不过时的民族精神和英雄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英雄永远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缅怀先烈、感恩前辈,是让我们饮水思源、赓续传统;缅怀先烈、感恩前辈,更重要的是传承英雄精神,争作时代先锋。
英雄精神永不过时。30名救火英雄,正是用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的榜样,他们是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最美诠释。泱泱大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种英雄精神融入血脉,不断激发前行力量。救死扶伤的医生、教书育人的老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无论我们的工作有多平凡,只要能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就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新时代成就一番新的英雄事业。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个清明,让我们在缅怀中传承,让我们将感动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以英雄精神为照亮前路的灯塔,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5
20__年初,宁波市看守所设立艾滋病监区,专门关押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当时省里并没有先例,也无经验可借鉴,所领导正发愁找谁接手管理时,毛卓云主动请缨,“你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你另请高明”。
上任前,看守所给毛卓云买了防护装备,可以从牙齿“武装”到脚趾,但毛卓云坚决不穿,“艾滋病在押人员很敏感,只有‘零距离’接触,他们才会对你交心。”这些防护装备一次没用就进仓库积灰了。
毛卓云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他自学了大量艾滋病医学知识、特殊群体心理及心理疏导干预方法等,每一次谈话、心理疏导,他都将对方的反应、情绪等记录在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还总结出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
靠着这套方法,毛卓云走进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的心里,“慢慢地,他们不再有对抗情绪,还愿意主动跟我聊天了”。不过,危险依然随时出现。有一次,在押人员王强(化名)突然发狂,这个29岁的小伙子感染艾滋2年,曾因吸毒过量产生幻觉,在大街上持刀行凶,还刺伤了民警。在押期间,他的状态极不稳定,时不时攻击医生和管教民警。眼看他情绪崩溃,龇牙咧嘴想咬人,毛卓云上前一把抱住了他,轻抚他后背。王强安静了下来,并从此对毛卓云打开了心扉,也开始遵守看守所纪律。
毛卓云的妻子徐爱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丈夫的“新工作”。某天,她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艾滋病监区的报道,里面写了一位“毛警官”的事迹,配图是毛卓云的背影照。徐爱英心里咯噔一下,回家在毛卓云那里得到确认后,第一反应就是劝他换岗,“这工作太危险了”。毛卓云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管教方法详细解说给妻子听,并再三保证会好好保护自己,徐爱英这才勉强同意。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6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20_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7
在我们身边意味着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们,也可能是你或你们,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之所以有意义,恐怕更重要的是在于将“我与我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否则,每年一度的评选与颁奖就只是流一流眼泪、颤一颤心灵或是当作几个月后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后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动过后,再无其它——这绝对是一种再无可比的悲哀。能够被感动,源于灵魂的不懈怠和心灵的不麻木,但这二者并不必然导致个体行为上的改变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换句话说,在感动与行动之间,存在一个距离。
感动中国评选的意义在于,它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劳俱增、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勤劳、勇敢、善良、坚强的中国人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明白自我内心中对善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讲,感动中国评选出的每一个当选者,也许不都能让你觉得感动,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们,但只要每年的10个人中,哪怕有1个能够使你心生向往与渴慕,愿意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没成功,也有积极且巨大的意义,爱与善从来也不是大而无当,非惊天动地不可的,它是每一个向往、渴慕、追寻的念头、火花,汇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国。
感动到行动,存在一个距离。如何将这个距离缩短,不仅仅是一个感动中国评选可以单独回答的问题。爱与善的传递,也许并不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否则何以解释我们每每会留下感动的泪水却还总是发现频频发生的假恶丑呢?缩短距离,必须承认个体的软弱和不完美,检讨我们自身是不是让太多的趋利避害遮蔽了爱同类的普世情怀?缩短距离,必须在着手于个体的精神建设同时,盯紧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政府职责的追问,就像今年的当选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个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办起的残疾孩子学校事迹中,为什么看不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作为?事迹中的种种,的确越是艰辛就越是令人感动,但如果相关职能部门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撑的艰难,或者让更多有爱心但无力的人们更敢于出手相助?如果个人的爱心与善行,填补的是政府的缺位,那么感动之前,更应该有对制度的追问和反思,否则,该管的却没管,再多的感动,也必然孤独。缩短距离,就在于每一个做好自我本职工作的人,再多做一点的那一点智慧;也在于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恶行妥协的那一丝坚持;
有了这一点一丝,缩短的距离背后,就是爱与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动而感动不止。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8
4月1日,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和大多数网友的感觉是一样的:希望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在沉痛地接受这个事实的同时,我不禁在想,这30个家庭要怎么样才能接受这个事实?哽咽、心酸、泪水,心中的感想五味杂陈。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顾历史,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的新生活。在当今社会,谁又能说敢忘记先烈,谁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谁,又在用实际行动去效仿先烈,用他们的行动来谱写新时代华丽而又让人尊敬的篇章。每逢清明,总是会雨水纷纷,这大概是也在缅怀英烈们。我们不能将他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怎么能忘记呢?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而英烈们,更是英雄中的英雄。我们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意识到,当消防员还在午憩的时候,一声警报就能立马让他不穿鞋地往外冲;当人民警察还在陪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让他步履匆忙地赶往报警地;当军人们正在享受假期,一声号令就能让他肩负责任冲在第一线……等等。
每一年,我们总是会听到有英雄离去的消息,又有那个承继人也跟着他的步伐,为人民服务,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谈论英烈,而在朋友圈大抵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然而,英烈们并没有被我们忘记。曾经看过一个网友发表的感想:每年都会看到关于一些战士牺牲而被追授为烈士的消息,我们致敬烈士,但是我希望这样的烈士越来越少。我想,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捍卫他们用生命所保护的那些东西,爱祖国,爱身边的人,不当冷漠的看客,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捍卫这个社会的英雄基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向英烈致敬!英烈们,一路走好!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29
7月26日上午,中队组织参加了英雄机长刘传健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们早早的来到了会场。不久刘机长进入了会场,他先给在场的观众鞠了一躬,我被他这样谦逊的姿态所打动。接着刘机长用朴素的语言从五个方面做了报告,详细叙述了他当日所面临紧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当时的心路历程。我全神贯注地听完了整场报告会,深深地被刘机长临危不乱的精神所打动。
20xx年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5篇)
作为飞行学员,听完整场报告会我感到深受鼓舞,我们这份工作是无比光荣的,我们理应对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首先我们要努力打好理论实践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平时一次次的模拟训练,刘机长怎会如此完美的完成此次备降,飞行员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累积经验。都说同一项工作重复一万次,你就会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这同样也是枯燥的,如何在重复枯燥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想刘机长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作为飞行员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整个航班生产任务也不是飞行员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正如刘机长所说没有空管,军方,机组的协作配合,是不可能完成此次备降的。
航班生产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的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作为飞行学员我们在努力学习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明白,我们需要重视团队的协作与配合。从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一名成熟机长的过程是漫长的,这需要我们保持耐心,认真对待每一次航班任务,认真反思每一次不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以刘机长为榜样,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航飞行员。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叶连平精神有感 篇30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_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