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精选5篇)高三政治教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精选5篇)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归纳法、探究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mtv。《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颂歌,歌颂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展开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画卷。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4、有人说:“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三)合作探究
1、发展的普遍性
合作探究内容: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提问:哲学把世界分为哪三大领域?
学生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的三组图片分别属于哪一领域?多媒体逐步展示三组图片。
师生共同探究出三个结论: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怎样理解发展的普遍性的呢?由学生对发展的普遍性进行归纳。
学生回答:略
自然界是发展的
多媒体展示: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教师总结:
教师设问:我们这个时代是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同学们也享受到了发展为我们所带来的实惠,那么同学们能否从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吗?
学生举列:
2、发展的实质
合作探究内容:
(1)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之所以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因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由此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发展?
学生回答: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教师设问:这是不是发展呢?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
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图片:
活动设置“动动脑、动动手”:用一种线条来表示什么是“发展”。
活动设置“练一练”:多媒体显示一个选择题。学生自己分析答案
多媒体展示:练一练: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观点代表发展?
a.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d.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四)感悟提升:请同学们以发展为主题,题目“我想对……说”,(说话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兄弟姐妹、老师、父母长辈、国家领导人等等)上台发表一分钟的演讲。
板书设计:
自然界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前进、上升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2
一是在撰写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首先认真研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基本的教学思路。但在设计教学时,我也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对于导言的设计,很多参考资料上都是应用的我国古代的一个事例,很具有典型性。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事例虽然经典,但是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距离他们的世界实在是太遥远了。因而,我选择了时下受到中学生热捧的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为引入的例子,通过讲述“神五”到“神七”的变化,说明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必须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是在制作教学课件过程中,我也作了大量的思考。首先是资料的选择,怎么样把多媒体课件变成信息的宝库,而不是知识点简单的放映,很值得思考。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我查找了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再遴选出适合教学的素材,重新整合。其次是在课件制作的技巧上,我也得到了新的知识。特别是在查找、下载视频方面,开始感觉无从下手,后来通过网上搜索等方式,终于找到特殊的下载转换工具,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大有用处。可见,我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水平也再不断发展的。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也收获很多。从开始的备课到试上,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经过思考,我更改了两次。主要是在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个主题时,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发展的,是一个难点。可以通过我的举例讲解来学习,这样学生容易懂,但理解不深;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理解深刻,但是操作难度大。经过实践,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而,我觉得在上课时,不能自己以前怎么想的就怎么上,要有备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以后应该倍加注意的。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感觉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课件制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教学,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老师的水平也得到了发展,确实是教学相长,学无止境,充分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主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3
我们政治科组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这个学期先上必修4《生活与哲学》,本册书理论性强,概念多,逻辑层次明显,可以花巧的地方不多,原本按进程选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目题,但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上好一节公开课,形式和内容应该是完美的统一,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互动过程,这样可以把概念性的问题上 “活”。所以最后决定改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框题作为汇报课内容。
这个框题的内容相对而言,难度不大,知识点涵盖少,学生可以结合的生活例子很多,但是容易产生不少理解误区,但是这也正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政治课的教学优势,结合我的师傅曾云珍老师及科组其他老师的指导,我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
1、利用刚结束不久的60周年国庆阅兵大典视频(片段)导入,以我国近期阅兵中武器装备的变化,引出世界是永恒发展这个主题。
2、学生预习后,分三小组结合各种材料(生物图片、漫画、诗词、名言等)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角度讨论分析后,由第四组得出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从辨析“变化一定是发展吗?”得出变化和发展的关系,进而理解发展的实质:前进上升的变化。
4、从对新旧事物的分析加深理解发展的实质。
5、练习巩固
6、情感教育:在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理解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总体上,整节课的流程还算顺利,较之刚进常中时,我显得更加从容大方,能够自如的驾驭课堂,把握知识的叠进及重难点。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师傅曾云珍老师,还有李小平老师以及所有科组其他一直给予关心支持的老师。
但是,我的教学经验还是稚嫩的,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不理想的表现。
1. 这节课时间没有很好掌控,在还有30秒下课的时段,我没有灵活的安排好空白时间,尾巴处理的不干净,甚是遗憾。
2. 语言过于主观,很多词语未经严谨的思虑,而擅自使用,这和哲学思维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同时,在以后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精炼,避免重复。
3. 对于知识的网状结构理解的还是薄弱。
诚然,教学的成功是永无止境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相信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能够理智的认清自己,厚积薄发,争取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4
【课标内容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基本概念和观点:
1、基本概念 :发展
2、基本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演示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讲解法。
手段:多媒体、讲义。
【教学过程】
一、 发展的普遍性
探究活动一:(播放生命演化历程视频,社会发展示意图、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视频)
探究: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3、社会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
4、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
以上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感悟:(1)自然界是______的。
(2)人类社会是______的。
(3)人的认识是______的。
二、发展的实质
探究活动二:(投影显示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变化过程)
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探究:1、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感悟:正确理解发展的______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出示相关画面和试题)
正确标准:
错误标准:
议一议: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参加音乐会,可节目刚演出不久,他就打起瞌睡来,这是女主人推了他一下,问:“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女主人惊奇地说,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乐曲啊。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反驳:“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听了这句话,风趣地回答:“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说完,就走了。问:女主人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3)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
别 含义不同
侧重点不同
联 系
【知识总结】: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课堂练习】:
一、 简答题: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及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乃是西部大开发之根本。力争用5-XX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请用你所学的哲学道理来分析上述材料。
二、辩析:有人认为,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变就是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5
一、 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对事物的认识易出现偏激和偏差,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若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 设计思想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以循循善诱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实质
2、难点: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
多媒体连续播放多幅画面。包括动植物演化过程的图片、人类进化的图片;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示意图;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对机器人研究的深化。
(一)、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三个层次: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②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1、 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探究:①回顾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你能否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②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你有什么启示?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课堂探究:①“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②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这样,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3、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活动设计:请学生上台展示课前所收集的关于“发展”的故事、俗语、诗词等。
(二)、发展的实质
1、怎样正确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课堂探究:①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②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多媒体显示讨论题:发展就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多媒体显示三种图示:如果用图示来表示发展,请说明哪种图示代表发展。
鉴于这种认识,多媒体出示选择题,请同学判断画面上哪种观点代表发展?
a、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浪子回头金不换
d、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e、树欲静而风不止
2.发展的意义
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科技。
课堂反馈: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成长中的困惑?
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师设问: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教师引导: 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
教师:是的,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教师设问: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大领域?
教师设疑:辨别这些画面分别属于哪一领域?
教师总结: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教师提示: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普遍性?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复习联系的观点,指出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展开说明。
教师组织学生上台演讲,或用投影仪展示所收集的诗句等。
教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分前进的、上升的和下的、倒退的运动两类,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
图示表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曲折性前进。
教师点拨:牢牢把握发展的实质。
教师总结: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但它们是暂时的,我们要树立信心,不悲观、不动摇,坚持发展的观点,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学生回答:因为夜间雍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败。
生答:荆人的失败在于,没有将事物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未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生答: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
学生回答:动植物演化过程的图片、人类进化的图片属于自然界领域;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示意图属于社会领域;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对机器人研究的深化属于思维领域。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说明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会发展。因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生答:我们感觉到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变化。 (2)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学生回答:
(1)说明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2)略。
学生讲孙权劝学的故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学生回答:(1)说明事物在不断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2)略。
学生回答:a项是一种倒退变化的过程, d、e项都只体现运动变化,不符合发展实质,b、c项是一种进步的变化,是人的新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畅所欲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树立愿意与教师沟通的意识。
启发学生的思维
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自学、自研、自教能力,强调训练学生的独立、自治与自创精神。
训练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技能。
联系社会生活,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
促进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交流。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图示显示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发展的理解。
通过对比,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通过自我对照,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并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七、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