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精选13篇)高三政治教案
2024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精选13篇)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1
美岭中学
考点一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①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③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④理解纸币及其发行量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⑤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的金钱观: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要用之有度。
要理性的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于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2)信用工具和外汇
①了解信用工具
信用卡具有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等功能。
②了解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考点二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①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各种因素(诸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的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②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
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④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反之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调节生产的规模。二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三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四是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考点三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①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还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还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②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理解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②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
我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四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理解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③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必要性:①现实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重要性(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济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养分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内容: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绘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意义: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考点五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
①了解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②了解公司的含义和形式
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有两种类型,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③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是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二是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是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四是树林竞争风险意识。
五是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④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2)劳动者
①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党和政府: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劳动者:一是树立自主择业观。二是树立竞争就业观。三是树立职业平等观。四是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五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③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为什么要维护: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如何维护:一是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二是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考点六 投资和理财
(1)商业银行
①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
②存款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 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一是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二是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三是结算业务。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2)投资
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
不同点: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能定期收取利息。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收益较低,安全性较高。
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能定期收取利息,其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安全性差低于储蓄。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能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且安全性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最低。
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才能获得保险赔偿金,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获得投保人承担较低的风险。
相同点:都是一种投资方式,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储蓄 债务 股票 保险
区
别 性质不同 储蓄 债务凭证,限期偿还 股份凭证 风险保障
受益权不同 取款获息,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分享红利,经营好坏决定收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偿还方式不同 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票不能退,只能出售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效益不同 利率较低,风险较低 信用度高,收益高,代用率高,流通性强,时间长,风险较储蓄大 收益高,风险大 有回报,时间长
联
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考点七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①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①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提高经济利益的保障。
举措: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②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考点八 财政与税收
(1)财政
①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
②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是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总量是一定的。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来分,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
④了解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者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者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⑤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一是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2)税收
①了解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法是税收的法律失据和法律保障。
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它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作用: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②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计算方法: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反之亦然。
作用或意义: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③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我国是人民大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⑵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依法自觉诚信纳税。
考点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①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和计划)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作用(优点):⑴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⑵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市场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③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⑴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包括市场准入原则、市场竞争原则、市场交易原则)则来维护。
⑵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⑷国家要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⑸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⑶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⑴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
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⑶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考点十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全面小康的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②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②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措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具体措施: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绘图的关键。
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⑶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⑷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⑸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十一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①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②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⑵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⑷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勇敢地迎接挑战。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世贸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51年,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世贸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世贸组织(wto)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②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理解实行对外开往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⑴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①更好的 “引进来”: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更好的“走出去”: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⑵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2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外汇和汇率
⊙ 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3、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5、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6、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3)主要因素之二是物价水平。
(4)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
(2)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8、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9、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企业兼并和联合
10、就业问题
(1)意义
①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③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③劳动者:a.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b、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c、要提高自身技能和
11、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劳动者权利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等
(2)劳动者权利的维护: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②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③ 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④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12、分配方式与适用经济
(1)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
13、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1)必要性(意义、原因)
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②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措施(如何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①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1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实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15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6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7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8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体内容与措施等方面则有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境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方可实施;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的调整、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 “逆风向调节”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1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20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1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1)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2)手段: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2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条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个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大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⑤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3
一、考点解读
考点1:了解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 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 的细胞。
在我国, 企业、 企业、 企业以及 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 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考点2:了解公司的含义、类型、组织机构
(1)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 。 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 和 。
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②股份有限公司,是将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③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④其它企业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 和 。
(3)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和监督机构 。
考点3: 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公司经营的目的是 。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 ,为 。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为什么: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定位不准,就会遭遇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取得优势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是什么:企业信誉是 ;企业形象是 。
为什么?
怎么样树立?
考点4:了解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⑴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①企业兼并是指 、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②原因:
③作用:可以扩大 、增强 、实现 ,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 ,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⑵企业破产含义、原因及其作用
①企业破产是指 的经济现象。
②原因:
③作用: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 ,促使企业 ,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 和产业结构的 。
考点5: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1)劳动是 的创造活动.
(2)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3)为什么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4)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考点6: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⑴ ⑵ ⑶ ⑷ 。
考点7:懂得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哪些(是什么)?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体系构建
、
三、误区点拨
1.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3.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4.各类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5.就业是民生之本,只能依靠政府解决。
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7.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重要途径。
四、热点追踪[来源:高.考.资.源.网]
宏观把握:公司如何经营发展、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劳动者维权等始终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出主观题。从考查的时政热点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经营困难、我国近几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央方针、措施。会成为XX年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微观思考:
【例题一】材料: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XX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了35.1亿元专项资金。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扶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怎样才能使中小企业摆脱目前的困境?
【例题二】材料一: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有2.7亿人,而技工只有8720万人,高级技工只有1860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6%。专家认为技术工人是国民经济中的主流职业,而因为宣传和社会的误读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某地一家模具厂开出16万元的年薪求聘一名高级模具工,应聘者廖廖无已。
材料二:对一些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有很多新增工作岗位特别是初、中级岗位“无人问津”,一进招聘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下岗职工在观望等待。
材料二:XX年4月24日,南京市评选出首批“首席工人”。平传宝是南京金陵石化加氢裂化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拥有“首席技师”头衔,工资待遇相当于副处级干部。与一般工人相比,他拥有自己的绝活。如他提出的在分内增设瓦斯火嘴,采用油气同烧的方法来减少燃料油的耗量的合理化建议,每年节约油万吨以上,增效90多万元。在金陵石化像平传宝一样获此殊荣的还有两名普通工人。他们是江苏省推出“首席工人”制后,首批出炉的首席技术工人。
(1)你从材料一发现了什么问题?联系材料一,产生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例题一】答:(1)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税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成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要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例题二】答:(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级技工紧缺。
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就业观念上的障碍;二是职业技能上的障碍。
(2)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构建有利于劳动者成才的环境,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质,增强再就业的竞争力,多渠道就业。
五、典例解析
选择题
(1).(09江苏卷9)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劳动者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是
a.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b.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c.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d.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2).(09天津卷2)海尔集团在海外争创全球化品牌的同时,在国内抢抓“家电下乡”机遇,实施了“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建立了“销售到村”的营销网、“送货到门”的物流网、“服务到家”的服务网。目前,海尔集团“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在全国已占到了43%的市场份额。海尔集团能取得上述业绩主要在于
a..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 b.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力
c..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d.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3).(江苏卷13)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价格的高低 b.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能形成价格优势 d.采用先进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4).(江苏卷1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
①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③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有利于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江苏卷18)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XX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
a.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主观题
(1)(08广东卷41).(18分)材料1: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内容 出口 进口
年份 数额 增幅 数额 增幅
XX年 3019.5 26.80% 2252.6 18.70%
XX年 3692.46 22.20% 2648.03 17.50%
注:从贸易方式看,XX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1%
材料2:从XX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XX年4月1日的1:7.02,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3.4%
材料3: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4:自XX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或者关闭。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才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2)(08海南24)材料:我国XX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XX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XX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
(1)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典例解析答案
选择题:dacad
主观题:
(1)答案要点:
(1)①材料1反映了广东省XX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
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2)①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上升,从而削弱其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出口。
②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可能会促使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3)作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由生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转向生产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产品。
②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用品牌优势取代廉价劳动力优势。
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④掌握和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波的能力,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
⑥开发和拓展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
⑦如果生存压力太大,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转移到要素成本低的地方谋求发展。
(2)答案要点:
(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短期内衽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年,突出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六、能力自测
1.企业是从事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通常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下列属于企业的是
①中国人民银行 ②中国红十字会 ③宝钢集团 ④招商银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汇源果汁作为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所具有的特点有
①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 ②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③公司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提出了“胜者全得”的理论,即在高科技领域,一个企业
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这个领域的大部分市场。“胜者全得”
理论表明
a.科技进步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b.只要采用高科技就能赢得市场
c.企业应该诚信经营 d.我国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力度
4.企业兼并是企业优胜劣汰的有效形式,说明
①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②企业兼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③企业兼并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④扩大规模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企业老总当“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 ②重视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③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④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劳动生产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面对就业难,从国家的角度看,解决的根本途径是
a.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就业 b.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就业难问题
c.改善劳动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d.制定政策法规,让年轻人优先就业
7.扬州瘦西湖通过招聘船娘的消息引来不少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了应
a.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转变择业观念,灵活选择就业
c.树立竞争就业,实现自主就业 d.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企业
a.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b.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c.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唯一经营目标 d.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
9.“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轰然坍塌,从“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应吸取的教训是:
a.企业应共同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利益
b.针对市场调节的弱点,要加强宏观调控
c.企业应引导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d.企业要诚信经营,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10.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竞争,有人形象地说:“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品牌效应是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 b.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c.品牌是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 d.品牌比产品和技术更有价值
11.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国务院制定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于XX年1月1日起施行。此条例虽只有短短十条,但惠及到了最广大的劳动者。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人认为,带薪休假会使企业多支付一大笔资金,企业吃了大亏,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而部分职工也担心因为工作岗位少,找份工作不容易,即使老板不给工资,也只有委曲求全。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
(1)制订和实施带薪休假条例有何意义?
(2)针对部分职工的担忧,就《条例》的贯彻落实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材料1:某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变化情况
项目
年份 gdp增长率(%) 就业人数年递增率(%)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XX年 11.6 0.5 4.2
XX年 13.5 0.24 4.1
XX年 14.9 0.31 3.9
注:目前该地区尚有失业人数约5万人。
材料2:某市社会劳动力在各类企业中的就业情况
所有制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民营经济 外资经济 其他
XX年 35% 20% 15% 6% 24%
XX年 20% 18% 30% 10% 22%
材料3:某市电视台记者采访发现,该市民工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女工在拼命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女工。尤其是服装缝纫等以女性员工为主的行业,对女工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女工都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工作。为此,服装缝纫企业已经普遍把女工的月工资调高了200—300元,但招聘情况仍旧不理想。女工不愿意到服装缝纫企业工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服装缝纫企业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不好;二、服装加工工作没有家政服务轻松、赚钱多;三、用人单位为了保证用工,往往要求与女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女工不能随意更换工作或者农忙停工回家。
(1)材料1和材料2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假如你是记者,你对求职女工的上述想法会有哪些评论?(请写出3个要点)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市政府可以提出哪些就业政策。
能力自测答案
1-10:dbaab abbdc
11.(1)带薪休假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休息、休假、享有福利等权利的高度重视。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凋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①国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②企业必须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利的实现,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1)材料1反映了近年来该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变化情况。随着该市经济的发展,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但就业人数年递增率呈下降趋势,失业人数仍然较多,说明该市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
材料2反映了该市社会劳动力在各类企业中的就业情况。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就业比重下降,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其他形式就业比重上升,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拓宽就业渠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①求职女工的自主择业观和劳动者权利意识增强。
②求职女工对劳动合同的作用和劳动者的义务认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③劳动者要根据自身条件,树立平等就业观。
④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竞争就业观,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
说明:只要答出其中3点。
(3)
①该市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该市政府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③该市政府必须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说明:考生若从其他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4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
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
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
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
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
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
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
1.公司的特点;
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公司的组织机构;
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
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作用;
3.我国的就业问题;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
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
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
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
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
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
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
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
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
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
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
1.财政收入的种类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财政支出的种类;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
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
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
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5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2.2价格变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⑵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
⑶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b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点津
走进生活,感悟道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和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具体感性材料中,感悟其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_____________的变动
一般来说,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反映程度是_________的。
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
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__________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____________价格变动的影响。
⑴含义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
②互补商品是指
⑵影响:
①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
②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_______________
填写下表,说明价格变动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2、提高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3、促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读图】下图反映了你所学的什么经济学观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价格(p)
数量(q)
2、【辨析】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使人们减少对其的需求量。
3、【巩固练习】下列商品构成互补商品的是:( )
①印刷品与纸张 ②啤酒与小麦 ③家具与木材 ④商品房和建筑材料
a、①②④ b、①②③
b、c、①②③④ d、③④
4、【巩固练习】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探究】p16牛蒡价格的涨落的影响及措施。
⑴
⑵
6、【探究】有人将生产者成功的战略归结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你如何是理解的?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2、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 )
a.扩大商品房需求 b.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c.规定商品房价格 d.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
3、盛夏来临,空调的价格提高了,导致风扇的销售量增加,是因为:( )
a、风扇是空调的互补商品 b、风扇是空调的替代品
c、风扇较受人们喜欢 d、风扇的价格降低了
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在:( )
①价格上升,购买减少 ②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③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互补商品需求减少 ④价格下降,生产规模缩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企业要在激烈“价格战”中取胜,就要设法降低成本和产品消耗,其主要措施是( )
a、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b、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资金
c、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工资支出 d、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扩大出口
【教后反思】
答案:
1、c 2、b 3、b 4、b 5、a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6
《经济生活》教学案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4.1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编号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②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懂得发展的意义;④了解我国的中心工作;⑤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②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
③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纸币的含义与纸币流通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教学难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
2、学法点津
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在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方面新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1、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表现在: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
(消费的调节导向作用)
③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
(1)社会再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
②现实原因:第一,解决 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第二,是 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④发展,对于 ,具有决定性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四要素:路线、人、技术、改革)
①
②
③
④
【探究一】第28页
1、谈谈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第29页,阅读《今非昔比》这幅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二】第29页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
第30页结合左图和亲身感受,说说我国发展生产的成就。
【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
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2、没有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轿车的强烈需求。这主要说明( )
a. 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 b.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d.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3.统计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五一”长假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休闲。这说明( )
a.旅游消费盛行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 b.旅游消费属于实物消费
c.“旅游热”是超前消费的表现 d.旅游消费属于生存消费
4.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面世,“福娃”玩具、服装、箱包、文具等奥运会吉祥物特许产业红火起来。这说明 ( )
a.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生产是消费的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奥运会吉祥物商标能够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
d.北京奥运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5.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
①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教后反思】
答案:b c a a d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7
第三单元
p59删除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一提法。
删除“个体劳动者生产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这一段。
【解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虚线框的事例却没有变,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除了安排分配其他的都可以称之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p60增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下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以造福于人民”修改为“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有一句话修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p61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p6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p62目标题修改为“兼顾效率与公平”
本页最后一句话“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修改为“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修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p63在“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后边增加了一句话:“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p65“相关链接”社会保障的叙述和原教材完全不同。修改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6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中的“组织”改为“筹集”。
增值税的作用删除了“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一句。【解读】降低了难度,使表述更加准确。
p74“探究路径参考”
两段素材变了,设问也变了。
有一家生产电器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职工的稿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显著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
——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制定年薪……
——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删除了“冯村”的事例
“梨树沟”素材的设问修改为:
——本材料中的再分配是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
——与同学一起探讨再分配为什么要更加注重公平。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8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2)按劳分配的作用
1、(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2、(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4、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 b.在公有制前提下 , 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d.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考点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3.王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月薪1500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王某辞职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后来,王某用手中积累的资金炒股,获得收入150万元。王某的这些收入依次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些分配方式
a.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4.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下面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①利息收入 ②股息收入 ③红利收入 ④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电视剧《乡村爱情》一度火爆央视银屏,主人公王小蒙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为人正直,经营有方,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6.(.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证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7.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说明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考点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②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提高增值税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点
9.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分) [替代:相互依存或统一]
②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4分)
(2)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分)
6: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考点7: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国家最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
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②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放松银行信贷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背景材料:1974年,美国联邦预算局的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上向当时的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生产和税收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拉弗曲线,如下图:
财政收入
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1)该观点是片面的。(1分)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1分)
(3)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2分)
(4)但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2分)
(5)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考点8: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包括:a.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b.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c.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d.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考点9: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考点10: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2.在居民供热费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对低保户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补助费提高了十余倍。这反映出:
①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③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政府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11:了解税收的含义: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12: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3: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5、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4:了解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1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二.典型题例
材料一:xx大报告就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
原提法 新提法核心内涵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仅为2%左右。为此党的xx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三:广东gdp与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材料四:广东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时间 gdp总值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
1978年 185.85 112.58 60.6 27.07 14.6
1980年代年均 764.52 439.75 58.55 135.84 17.8
1990年代年均 6149.45 3022.46 50.16 1257.50 20.4
近五年年均 19356.54 7812 40.78 5761.2 29.26
(1)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新”在哪里?有何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①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实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实现初次分配兼顾公平。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3)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能够激励人们提高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③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为人民群众实现财产保值和增值创造更多的平台。④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资本市场的监管。⑤建立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保护制度,保护居民利用财产增加财富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1.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我国自1999年开征税率为20%的储蓄存款利息税;XX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经国务院决定,利息税税率自 XX年8月15日 起调减为5%。国务院决定 XX年10月9日 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用经济常识完成下列表格。
对国务院暂免征利息税的思考
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 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暂免征收利息税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改变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努力
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是 增加居民收入;对债卷、保险、股票等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体现税收的作用是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利息税税率调整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辨证法的道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次暂免征利息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变化,利息税也应随之调整;
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利息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0年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的存在,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双方。
②追求经济发展效率,要求拉开收入差距,而公平则强调要缩小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属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
③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又要注重分配公平,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3分)
③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9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产生比商品晚)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还有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7.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8.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的现象出现。
二、信用工具与外汇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结算中常用的两种信用工具:信用卡与支票
2.信用卡:
①信用卡是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信用凭证。
②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4.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5.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
6.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有利于国内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有好又快发展,也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则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供过于求则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该商品的价格越高。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请结合政治练习册p9的表格理解)
5.企业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有何意义?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个别劳动时间减少,甚至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地位。也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对于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是同方向变化; 对于互补商品,二者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化。
互为替代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的两种商品。如:猪肉与羊肉
互补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两种商品。如:乒乓球与乒乓球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三个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成正比;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反比。
(2)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成反比。
2.消费的分类:①按消费对象划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②按交易方式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③按消费目的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随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恩格尔系数变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消费观
1.人们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哪些消费心理影响?
(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它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性消费。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1)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2)用之有度、有益。(3)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适度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过程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重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4)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
①内容: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份和集体股份是公有制成分。
★②地位: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因为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现阶段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把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发行股票)
3. 公司的组织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4.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5.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企业兼并的含义及意义
(1)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
(2)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企业破产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1)含义:就是企业倒闭
(2)积极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的意义: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最光荣。
2.就业的意义:
(1)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再生产劳动力
(2)对个人而言,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为什么?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2)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难的问题?
(1)党和政府: ①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鼓励创业
(2)劳动者:
①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
5.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有哪些?
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6.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1)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加以维护。
(2)企业的经营者:要自觉依法尊重并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国家: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我国的储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
2.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目前我国的的储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三个主要业务:
a、存款业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b、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c、结算业务
二、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1.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注意:不允许股东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和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会发生变动)
2.债券 (这是稳健的投资方式)
(1)性质: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表明债务关系
(2)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有三种: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发行者 中央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企业
风险 三种债券中风险最小 居中 最大
收益 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他债券 高于国债,低于企业债券 收益最高
流通性 最强 较强 弱
3.商业保险 (它是规避风险的途径)
(1)作用:减少损失、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
(2)种类: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
(3)投保人与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尽量多元、分散投资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3)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 (这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1)地位:它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③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生产发展。②能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这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主要是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相适应)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主要形式: 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知识等要素分配。
③意义:
a、这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这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制度保证)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两个比重)
c、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2.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如何?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又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方面
★4.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1)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2)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①税收收入,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4.财政支出的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支出,③行政管理,④国防支出,⑤社会保障支出,⑥债务支出。
5.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①收=支、②收>支,略有节余、③支>收,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3)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过多的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都是不利的。
★6.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国家财国政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区分两种财政政策: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二、征税与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三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它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1)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偷税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财政收入增长。 (增值税是流转税中的一种)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履行义务的同时,公民有权利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5.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注意区分偷税与骗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为了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市场竞争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规范市场秩序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来规范市场秩序?
①要完善并严格实施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3.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市场也调节不了。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①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做缺德违法、损人利己的事)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3)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a、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三个?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这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如何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a.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b.经济计划: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2)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1.到2020年,要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哪些?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主旨)是发展。 (发展是中共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针”、三“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4. 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影响:a.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b.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5.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贸组织
(1)世贸组织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组织多边谈判、制定贸易原则、解决贸易摩擦。
(3)入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引进来”:主要是引进外资。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时事
1. 7月1日,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2. 7月10日是“中国XX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日”,也是世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志愿者主题日”。
3. 7月13日,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
4.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2点30分,南非世界杯,西班牙1-0取胜成为新科世界冠军。
5. 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8月1日中国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将中国湖南崀山等中国丹霞地貌分别被列入文化和自然遗产。
6. 8月5日据悉,中国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7. 8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8.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
9.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10. 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1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12. 联合国宣布今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是“青年与和平和发展”,口号是“和平等于未来”。
13. 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4.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15.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6. 10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世界统计日”,
17. 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18. 第xx届亚洲运动会11月12日晚在广州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温 家 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中国获得199枚金牌,位列第一。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10
考点1: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①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的内涵不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的购买能力得以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据专家预测,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传媒、宾馆、餐饮等将是受益行业,旅游、商贸活动将递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决定消费的方式 b.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c.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
2.近年来,追求绿色、时尚、安全、营养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也因此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这说明( )
a.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考点2: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
(1)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设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考点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大陆成功上市,从而实现了从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国有控股)的转变。据此回答第1-2题。
1.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后,其所有制性质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2.上述材料说明 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 ②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③实行股份制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最好形式 ④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4: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模式;另一方面,坚持不实行私有化。
(2)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需要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
(4)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下列措施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是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发挥公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
a.①② b.②⑧ c.⑧④ d.①④
考点五: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控制力是在增强而不是在削弱。衡量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准之一,是看它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否占支配地位。
3.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收缩中央企业的分布范围,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集中。这种调整有利于( )
①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②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
③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④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区
别
性质(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所有制形式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特点(内容) 个人劳动为基础,成果直接归个人所有 雇佣劳动为基础,取得利润为目的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作用 活跃市场,方便生活,增加就业 集中私人资金,增加就业,提高综合实力 有利于加速现代化进程
联系 1.都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
3.它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解决就业、增加国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1. XX年9月1日 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至此针对非公经济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均被取消。上述政策措施
a.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 b.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但
c.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 d.有利于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2.改革开放30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近年来在gdp中已占六成五。可见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b.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
c.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创造条件增加个人的一切财产性收入
考点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现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①这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
②: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2)、实行这样一种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具体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是生产力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注: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xx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 ③符合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④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材料一 江苏省a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其他
1998年 51% 33% 12% 4% 0
XX年 24% 27% 14% 24% 11%
材料二 江苏省a市经济发展部分数据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恩格尔系数(%)
1998年 13 53.4
XX年 28 37.7
注: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某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8分)
.(1)材料一反映了a市从1998年到XX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减少,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说明a市坚持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分)
材料二反映了a市从1998年到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分)
(2)分析说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2)由于a市坚持和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因而促进了该地生产力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
考点8:了解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考点9:了解公司的含义、类型和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点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东人数 由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不得少于法定最低人数,发起人为2——200,且半数以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规模大小 最低资本限额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限额为10万元)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共同点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有限”是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持有这些股份的人叫做股东,他们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
3.公司的组织机构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1.修订后的《公司法》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原来的1000万元降低为500万元,并扩大了股东可以向公司出资的财产范围,为公司设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降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门槛”有利于( )
①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鼓励投资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④有利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2.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
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XX年9月3日 ,可口可乐宣布,计划斥资大约180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果汁与饮料生产商汇源果汁集团。回答3——4题。
3.汇源果汁作为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所具有的特点有
①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 ②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③公司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高考资源网
①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③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④为了达到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考点10:理解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动作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按照价值规律和我国国情办事,合理组织企业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通过上述手段,企业形成自己的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多种多样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树立: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④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只有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我国著名的饮料企业王老吉原先的广告词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缺乏个性的广告语没有让销售有多大起色。后来,王老吉提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新广告语,专业定位于“消火”,于是,销量猛增。由此可见
a.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企业形象
b.优美的广告语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
c.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d.成功的企业经营离不开正确的经营战略
2.多年来,红豆坚持“顾客至上,质量至上,诚信至上”的原则,创立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品牌,并坚持反假打假,维护品牌形象。这段话突出说明红豆集团的成功在于
a.注重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b.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
c.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d.深化改革,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
考点11:了解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含义 作用
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效益差、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 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联合 主要是大企业的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结论:它们都是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竞争力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作用在于:对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对于国家,减轻财政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对于劳动者,促使其提高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
(本题12分)表一:江苏省某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情况
备注: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0%。XX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期末,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材料:为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时期的节能减排综合指标,该市首创“环境价格体系”,在率先提高“排污费”标准的基础上,出台实施“环境区域补偿”、“排污初始价格有偿取得”等诸多措施,成为全国首创之举,而且还迅速带动了污水处理市场的繁荣。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概括上述图表反映的现象和材料说明的道理。
(2)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如果你作为该市某企业负责人,将如何筹划企业的未来?
(1)近五年来,该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较大提高,(1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完成全国规定目标还要继续努力。(2分)
该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分),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在节能减排中的宏观调控总体功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分)(若回答“牢固树立好字优先、以好促快、又好又快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也可得2分)
(2)①企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②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走高起点、没污染、快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③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和能耗,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
(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6分。)
考点12: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1.劳动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本,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产,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会展设计师、宠物驯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珠宝首饰评估师、调香师……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风扑面、生机勃勃的新兴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
①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标志着以创业带动就业已蔚然成风
③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④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1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就业的紧迫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即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使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踏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都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11
《经济生活》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学案
一、考点解读
考点1:分析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力要求提高,教材内容变动)
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 决定的。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 ;生产决定消费的 ;生产决定消费的 ;生产为消费创造 。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⑴消费是生产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⑵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 作用。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 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 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2: 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教材内容变动)
⑴必要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 。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 。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 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⑵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 ,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 ,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⑶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 ,尊重 ,尊重人才,尊重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 ,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 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考点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包括 、 、混合经济中的 和 成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 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
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 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考点4: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教材内容变动)
(1)公有制的地位: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 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体现.
(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 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 国有经济控制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上。
(2)如何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 改革,健全 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 、 、影响力。
必须推进 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考点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①主要体现在 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 ,控制 上。②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国有经济必须占 。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 、国防实力和 ,提高我国的 具有关键的作用。
考点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⑴含义:
个体经济,由 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私营经济,以 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 部分。
(2)地位: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在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 、 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国家的政策: 、 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 为主体,促进 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 , 。
考点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⑴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为主体、 共同发展
⑵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 决定的
②具体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状况。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 、有利于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怎样坚持和完善?第一:毫不动摇巩固 。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 起来。
二、体系构建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p28--29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及其关系?p29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p30
(1)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现实依据: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3)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p30-31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p31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p35
6、我国公有制经济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p31我国公有制经济内容包括什么?p31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股份制)?意义?p32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33
8.国有经济的地位p31、作用及主要体现p33?
9.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扩大劳动者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和国家财政税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分别是什么?p33—35
三、误区点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因此,消费决定生产。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不相容的
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5.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7.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8.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9.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
10.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都采用股份制组织形式。
四、热点追踪
(一)宏观把握: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由于受XX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前两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央方针、措施。会成为XX年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微观思考:
表一:长三角16中心城市——XX年经济增长数据比较
长三角 gdp 固定资产投资 出口 消费 三产比重
14.1 15.1 26.6 16.8 3.4:54.4:42.2
11.7 13.6 17.7 20.6 3.3:53.5:43.2
材料: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较快发展,江苏省制定了XX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有所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等。
表一反映了XX年长三角经济运行的哪些信息?
(1)长三角经济增速趋缓,出口增速迅速回落,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继续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结合材料,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给出江苏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对策。
(2)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从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个率先”等角度作答,亦可酌情给分)
②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财政的作用,引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③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鼓励消费。
④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五、典例解析
(一)单项选择:
1.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mp3的出现,大家也不会有购买电脑、购买mp3的渴望,这也就说明了
a.生产决定消费的需求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60%左右,目前我国最终消费81%的居民消费每增长1%,即可带动gdp增长0.5%。这说明
a.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推动经济增长 b.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赞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d.有效需求不足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3.近年来符合都市人回归自然心态的“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流行起来。人们利用双休日或长假到山野村庄过农家生活,城市周边农户也适时推出“农家乐”服务项目接待城里人。这表明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c.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 d.我国城乡差别正在缩小
4.下列对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理解,错误的是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企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占优势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们应这样理解
①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普通竞争行业,国有经济逐步退出 ③控制力表现在国有经济越多越好
④对于那些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国有经济不一定要持100%的股份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二)主观题:
【例题1】XX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XX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维持在8%,今年经济的亮点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于良性指标的优化,在于消费对整个经济拉动的凸显,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XX年经济增长要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为投资与消费为主,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其中,内外需中以内需为主,内需中以消费为主,消费又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主。
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说我国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何意义?
【解题指导】1.读:(1)在阅读题目时,要把问题与材料结合起来,首先要明确题目的关键词,本题的设问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有效信息:经济生活角度、扩大消费、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把思考的范围集中到经济生活中和“消费”相关的考点上来。
(2)要认真分析材料,对材料中的句号和分号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标点符号基本上是一层意思的结束。本题有两个句号,主要说明了两层意思:我国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XX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的拉动。
2.找: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与本题相关的内容是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3.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XX年经济的亮点在于消费对整个经济拉动的凸显”,“XX年经济增长要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为投资与消费为主”,“消费又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主”都强调了XX年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
4.答:(1)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例题2】:图一: XX年7-12月份中国外贸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注:XX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席卷全球,受其影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图二: 前三季度我国gdp增幅走势
注:据相关部门预测,我国第四季度gdp的增幅将继续走低。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你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分析:图一反映了XX年7-12月份我国外贸出口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呈下滑趋势。图二反映了XX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增幅呈现下行走势。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由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回落,引起gdp增长呈现下行的走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比例不协调。
(2)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该怎么做?(6分)
分析: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存贷款利率。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六、能力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因为
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称霸世界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从根本上说,这是
a.公有制形式多样性决定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c.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的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后要使______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聘任制
4.下列对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各种经济成分同等重要,应一律平等对待
b.国有经济在一切领域和地区都应占主导地位
c.各种经济成分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d.应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在一切范围内发展
5.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类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重要,应平等对待
b.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体现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d.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某奶牛养殖大县的一百多农户自发成立“奶联社”,将奶牛集中起来,由奶联社组织养牛能手对奶牛统一饲养、管理;每头牛作价5000元入股,固定分红,5年返利6000元。入社后奶牛的饲养成本下降,奶牛的产量上升,奶价因原奶质量提高而上升。回答6-7题。
6.奶联社经营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 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
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 对奶价实施有效控制
a. b. c. d.
7.从所有制性质上看,奶联社属于
a.个体经济、混合所有制 b.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
c.混合经济、股份合作制 d.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
8.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多条路径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发生在美国的下列经济现象,会形成一条连贯的路径,将危机传导到他国。
①消费下降,消费资料进口减少 ②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
③生产下降,生产资料进口减少 ④融资困难,企业倒闭增多
这条路径是
a. ①→④→③ b. ②→①→④ c. ④→①→② d. ④→②→①
9.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 服 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③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④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家电实行财政补贴从而扩大内需所体现的经济道理是( )
①财政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③价格影响需求 ④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2.从XX年2月1日起,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在全国花4年时间全面推广“家电下乡”工程,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政府将给予13%的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有利于
①发挥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冲击
③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④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家电下乡”是一项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家电产品,并由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实施这一项工程主要说明了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农民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过大 d.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已形成
1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一批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对国有金融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①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②可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③说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④ 能够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回答问题。
表1:XX年-XX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
消 费 投 资 净 出 口
年 份 贡献率(%) 拉 动
(百分点) 贡献率(%) 拉 动
(百分点) 贡献率(%) 拉 动
(百分点)
35.3 3.5 63.7 6.4 1.0 0.1
38.7 3.9 55.3 5.5 6.1 0.6
36.1 3.7 38.1 3.9 25.8 2.6
39.2 3.9 41.3 4.1 19.5 2.0
37.0 4.5 41.6 4.4 21.4 2.5
注:XX年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表2:XX年-XX年gdp增长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份 总量
(亿元) 同比增长
(%) 收入(元) 同比增长
(%) 收入(元) 同比增长
(%)
135823 10 8472 9.0 2622 4.3
159878 10.1 9422 7.7 2936 6.8
183868 10.4 10493 9.6 3255 6.2
210871 11.1 11759 10.4 3587 7.4
246619 11.4 13786 12.2 4140 9.5
材料:xx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生活》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图表1、2反映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答案:(1)①表1反映了近五年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其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净出口贡献率稳中有升,不足1/3。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基本稳定。但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消费的贡献率所占比重严重偏低。说明我国投资、消费与净出口的结构不协调,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②表2反映了近五年我国gdp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更低。
(2)结合材料、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谈谈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2)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必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分配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不断增加广大劳动者的的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
⑤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2. 某班学生对我国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变化情况展开探究活动,得到以下资料
下列是三幅反映我国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变化的图。
注:①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②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范围,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1)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1)①图1表明,XX年~XX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
②图2表明,XX年~XX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达到富裕水平,农村居民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差距趋于缩小。
③图3表明,XX年~XX年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超过警戒线。
(2)简要说明图1与图2之间的联系。
(2)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
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图3反映的问题。
(3)①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税收政策等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3.材料一:
材料二:XX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及时实施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
(1)图1反映了XX年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幅较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增幅明显回落。图2反映了XX年江苏省上半年gdp增长势头良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三季度出现下降趋势;省政府及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第四季度又呈现增长态势。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必要措施;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必要手段。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12
《经济生活》信用工具和外汇 教学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2信用工具和外汇 编号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两种结算方式②信用卡的优点③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④懂得外汇的含义⑤理解汇率的变化⑥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在生活中使用信用工具的意识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信用卡的功能
2、外汇和汇率 1、信用卡的功能
2、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a
a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用卡
2、外汇
3、汇率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点津
列表法。通过表格列出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能更好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㈠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
1)人们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是指
转帐结算是指
2)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2、信用卡
①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
②银行信用卡的含义:
③优点
3、支票
①含义
②分类:
使用:
㈡外汇
1、含义
外汇是
2、汇率
含义
★2)变化
外币 本币 外国币值 本国币值 外国汇率 本国汇率
不变 更多 贬值 升高
不变 更少
更多 不变 升值
更少 不变 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含义
2)意义
㈠信用工具
【探究一】你使用过信用卡吗?现金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课本p9支票
1)这张票据是什么?
2)如何把这张支票兑换成现金?
㈡外汇
【巩固练习】判断。
1)外汇就是外币。
2)外汇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3)外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探究三】6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610,创下年内第49个新高。至此,XX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6.5%。
1)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 )
①每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②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下降③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上升④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不定向选择)
2)判断:
①同样数量的人民币能进口更多的商品。( )
②来华购物的游客增多。( )
③出口商品的获益增加。( )
【巩固练习】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2、支票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换与人们的生活,要使用支票,必须在商业银行开设( )
a、个人活期账户 b、定期储蓄账户
c、活期存款账户 d、定期存款账户
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4、在我国外汇市场上,下列情况属于外汇升高的是( )
a、100欧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999元到1001元
b、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827.3到826元
c、100元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日元
d、人民币币值升值,外国货币币值下降。
5、新华网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升值将会( )
a、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d、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6、中国人民银行XX年3月3日和4月1日的几种主要外汇牌价情况(单位:人民币元/100外币)
3月3日 4月1日
货币名称 卖出价 卖出价
英镑 1418.39 1391.31
美元 712 702.4
日元 6.8926 7.0191
欧元 1084.33 1102.79
(1)对我国而言,表中哪些货币属于外汇?
(2)我国外汇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
【教后反思】
答案:
1、d 2、c 3、c 4、a 5、b
6、(1)英镑;美元;日元;欧元
(2)英镑对人民币汇率跌落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跌落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
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
202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篇13
第一单元
p4把图中的东西变成了:棉布、盐、茶叶、米、马匹
【解读】修改后与“某山村……”的材料背景更为贴切。
p5虚线框中:删除了“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从商品中分离……就是货币。”修改为“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就成为货币。”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不能仅仅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规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等同于货币,货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
p6删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三的货币”这两个自然段。【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7“专家点评”移到通胀通缩之前。【解读】为了教材编排更加具有逻辑性。
“相关链接”
修改了对“贮藏手段”的解释:删除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的字样。“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解读】对于纸币有没有贮藏手段职能是有争议的。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根据修改后的教材理解,纸币也具有贮藏手段职能。这更加符合教材主编的思想。
删除“金属货币在长期……一样使用。”“作为价值符号的”
【解读】表述更为简洁;和后边纸币的定义保持一致。
p8纸币含义的修改: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删除了“价值符号”的说法)。【解读】“纸币有没有价值”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这一修改,有回避这一问题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删除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名词解释”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货币供应量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框标题修改为“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总经常使用的工具。”
【解读】删除了“信用工具”的说法,修改之后更加科学。
“相关链接”信用卡的图增加了说明性标注。【解读】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删除了“增强消费安全”的说法。【解读】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p9信用卡的解释有微调:“……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删除了“部分或全部”;支票的解释删除了给“收款人或者”的字样。【解读】更为简洁、更为科学。
p10虚线框的素材用的是XX年4月8日,XX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解读】使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
p1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
【解读】叙述更加科学。供求关系的改变有一个过程,不能理解为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
删除教材中“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两种说法。【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15目标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修改为“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解读】“生活”范围大,“消费”范围小,修改之后更为贴切。
虚线框的素材换了
某地是我国冬季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春节期间,为了多赚钱,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大幅度提高价格,结果游客急剧减少,这些企业的收入也下降了。
○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的情形?
○为什么涨价后,企业的收入反而大幅度下降?
【解读】修改后的素材与这部分教材的相关内容更加匹配。
p1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调节生产规模”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但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一自然段删除。
增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解读】修改之后难度降低了,表述更为科学了
p17删除了虚线框的“镜头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p18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这一自然段删除。
【解读】一是为了降低难度,二是“物价变动的影响”和前边“价格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有重复。
p18“消费类型”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对话图换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咱们还是贷款买辆车吧。”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借钱总是心里不踏实,还是等攒够了钱再买车吧。”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贴切。其实对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p19删除 “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删除 “消费结构”这目的内容。
“从食品开支在家庭……,被称为恩格尔系数”这一自然段以楷体字的形式出现。图保留。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也是教材的逻辑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