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实录(精选14篇)四年级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精选14篇)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

  [教学思路]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师生共同体会父子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 “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这一周中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受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 “受不了”的心情。

  (3)引发学生写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当学生读到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时,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关注学生的感受。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如体会父亲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时,请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会“怎样”说,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前的小游戏,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读过课文后,再来谈对“钱”的认识,使课文的主题和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相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师:我说一个词,马上把你的第一感觉告诉我,第一个词“幸福”。

  生:爸爸、妈妈、家。/美好的心情。/温暖。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财富。/富裕。/给我吧。

  [点评:初步了解学生对钱的感受,引入本单元“金钱”这一主题]

  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板书课题)这个故事。 

  师:请大家打开书,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父亲让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特点,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反义词的应用。学生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突破了难点,也为后边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1: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生2: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吧!(同桌互读)

  [点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更有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本]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这父子俩截然不同,再看下面的两个词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 ,选出重点发言人)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升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训练、引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的内容:“做重点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师:你作为重点发言人问问你们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组内没有人补充)

  师: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真的去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儿子在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给你的同桌听吧!(生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出示图,指名抓词谈体会)

  生: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而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而不是他自己挣的。从儿子的态度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动笔写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文章的中心也会凸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培养了学生从读学写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如何理解“挣”的含义?

  生:需要靠自己劳动。(板书“出力”)

  生: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换来应得的报酬。(板书“获取”)

  师: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师: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元钱,又想到了什么?

  生:辛苦。 劳动。 珍惜。 

  师: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很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点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始至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积累。将学生发言中好的词语以及授课中说的一些成语罗列在副板书的位置,让他们把这些词语写在“日积月累”里,在给别人讲故事的过程中用上这些词语,讲的故事会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勤劳的父亲     懒惰的儿子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受不了  出力挣  取得   受不了

  [总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课前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读过课文后,请学生再来谈对“钱”的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主题相联系,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母亲这一角色,不便于学生理解儿子性格的形成。正因为母亲的娇纵,才使得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最后是母亲的想法转变了,才使得儿子真正自己去挣钱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而不是用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2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2.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3.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qing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qing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学这一课后有

  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

  (或不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3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 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qing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qing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学这一课后有

  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

  (或不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4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

  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三、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四、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5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我抓住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通过读、讲故事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 “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期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3思想感情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诚实回答,相信大家都花过钱吧,那大家花钱买过什么呢?都花的是谁的钱呢?那大家有没有挣过钱呢?好,大家每天都要花钱,而且都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从前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而且花钱如流水,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来自格鲁吉亚的童话,题目就是(齐读课题并板书)《一枚金币》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回家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首先抬头看大屏幕,看同学们生字都会读了没有?开火车方式朗读

  大家读的都很正确能看出大家都经过预习了,而且还不错,

  2、现在找同学来朗读课文,(找三位同学朗读,1——13,14——20,21—28)

  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考虑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

  三、学习新课

  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把稳重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

  2、现在大家快速朗读一下第一次扔金币的过程,画出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是怎样的心情,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做的?

  画出后,找同学回答

  a、谈父亲的心情。

  b、母亲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c、哪儿自找母亲的话做了吗?那我找同学回答一下父亲相信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把爸爸金币扔进了火炉里)那儿子呢?(儿子笑着走开了)

  3、那第二次扔金币和第一次的过程是否一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学14—20段,好看一下子学要求,我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

  同学们注意,一定要先读再找问题

  师:好了大大家坐好下下面我檢查一下大家自學的效果誰誰起來匯報一下好了,大家坐好,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效果,谁起来汇报一下?

  a、父亲说的话,(与前面的一样)

  b、在这次过程中母亲是怎样做的?那儿子照母亲的话做了吗?爸爸相信了吗?(没有)他是怎样做的?

  c、这两次过程中儿子的反应一样吗?(一样)大屏幕显示“儿子笑着走了”大家齐读一下儿子的反应

  d、父亲那么生气,为什么儿子却笑着走开了呢?

  过渡:大家理解得很好,就在这个时候,妈妈知道再这么做是骗不了爸爸的于是妈妈第三次对儿子说(大屏幕出示)大家齐读

  a、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矛盾)好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一下妈妈说的话

  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指名读)

  那大家猜一下,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还会笑着走开吗?为什么?

  大家回答的不错,大家看大屏幕,找出在这一过程中那个次最能体现儿子当时的心情的词语。

  a、他为什么受不了了?

  b、儿子受不了了这时他是怎样做的?

  大家体会一下“雄雄大火”如果有这么大的火你们敢伸手吗?(不敢)那为什么儿子敢呢?“齐读26段”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时他相信了什么?齐读28段

  儿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儿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挣钱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并懂得只有通过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下面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读出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体会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家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一次  扔   笑

  二次  又扔  又笑

  三次  扔   抓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检查生字新词读音,并随文理解重点词语。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体会人物内心,及前后感情的变化。

  4、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5、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和儿子的“受不了”。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一枚金币),共享知识芳香。

  二、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会预习的同学们,请把你们的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吧!

  生1:我读懂了课文有28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师:对,你发现了文章记叙的方式。

  生2:我通过预习,能够读准生字词的音了。

  师:不愧是识字大王,请带领大家读读吧!

  (出示生词,生带读两遍)

  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儿子,而且他们的对话描写特别多。

  (板书:老人   儿子)

  师:你不但抓住了记叙文中的六要素中的人物,而且还发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不简单啊!

  生4:经过预习,我能流利地读通课文了。

  师:其他同学能把课文读通了吗?赶快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边读边想,这节课,你最想有哪些收获。

  三、学生质疑

  师:把课文读通了的同学,赶快把鼓励的掌声送给自己。谁来说说,这节课上,你最希望在老师这儿受到哪些方面的启迪呢?

  (学生初读课文)

  师:读通了课文的同学,赶快把鼓励的掌声送给自己。这一节课,你们最想有哪些收获?

  生1:我不懂课后的第一题:老人到底想让儿子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板书:道理?)

  生2:我发现文中出现了老人受不了了,还出现了儿子受不了了,他们两个到底为什么受不了了呢?(板书:受不了)

  生3:我想知道的问题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这一枚金币代表的什么意思?

  生4:我觉得你这个问题跟李昊宇(刚才的生1)的问题是一样的。

  师:会提出问题的孩子很聪明,能解决问题的孩子更聪明。看看这些问题,你们最想先解决哪个问题?

  生:第二个。

  师:那就让我们赶快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

  四、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老人为什么会受不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去寻找答案。

  生:儿子很懒惰,花钱如流水  (板书:懒惰)

  师:那你们知道他花的钱是哪儿来的吗?

  生:儿子花的钱是他爸爸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挣来的。(板书:辛勤)

  师:“省吃俭用”什么意思?

  生:“省吃俭用”的意思是吃得很少,很勤俭。

  师:在这篇课文当中指的是什么?

  生:在这篇课文当中指的是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钱都存了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人——(生说:辛勤),一辈子辛辛苦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钱都——(生说:存了起来),而儿子却——(生说:懒惰,花钱如流水),他花的可是老人的——(生说:血汗钱),难怪老人会——(生说:“受不了”)带着体会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韩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请大家看到第3自然段,我来读一读:“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老人失望、伤心、生气时说的,也看出老人的受不了。

  师:也就说你从这句话当中,看出了老人的——忍无可忍。那好,带着这种体会,给全班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该生读这句话)

  师:谁来说说她的朗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我从李雯婷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当时老人十分失望。

  师:那你能带着体会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师:我听出来了,她为了表达她的情感,,把一个词语重读了,你们发现了吗?

  生:“随便给谁”。

  师:原来重读词语可以起强调的作用,快,学着她的样子,自己去练练这句话。

  (生自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齐读句子)

  师:“随便给谁”都可以给谁呀?

  生:乞丐、勤劳但需要帮助的人……

  师:对,给需要的人,给要帮助的人。同学们,你们看,老人宁愿把财产拿去帮助陌生人,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挥霍。可以看出老人真的是——(生说:受不了),所以他会这样说——(引读第3自然段)。

  师:那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知道了。

  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那儿子又为什么受不了呢?

  生:我觉得儿子受不了,是因为他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的一枚金币,却被老人扔进火炉里去烧,被老人践踏了。

  师:老人扔了几次金币?

  生齐说:三次。

  (板书:一扔  二扔  三扔)

  师:是不是每次金币被老人扔掉,儿子都受不了?

  生齐说:不是。

  师:第几次受不了?

  生齐说:第三次。

  师:这些内容你们是从哪些自然段得知的?

  生:9—28自然段。

  师:面对老人的三扔金币,为什么儿子前两次受得了,第三次却“受不了”了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的9—28自然段,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想融入到朗读中,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李高扬成告诉我,他在学习儿子为什么受不了时有困难,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愿意吗?

  生:愿意,分小组合作学习。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

  生1:我现在向全班汇报我们组的学习成果。请大家看到课文的11到13自然段,我也先来读一读:“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我希望同学们把“笑了起来”勾下来。我们从“笑了起来”,看出了对于爸爸第一次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儿子只是无所谓地笑了笑,他可能在想:反正也不是我挣的,你扔就扔了呗,我不在乎。

  生2:我想补充一点,前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老人要把财产随便给人了,儿子可能在想,反正你也不会把财产给我,觉得无所谓了,所以你扔就扔吧!)

  师:你们联系了上文进行分析,能学以致用,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来读出儿子的无所谓。

  (引读课文描写爸爸第一次扔金币的语段)

  生3:我对第一组还有补充,我觉得儿子笑了起来,因为他不知道一枚金币的价值,金币有多难挣,如果他知道了,他会和第三次一样把一枚金币从熊熊大火中拣出来。

  师:对,你看出他对这枚金币的——无所谓。

  师:哪个组再来汇报

  生1:我代表组向全班进行汇报,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20自然段,我来读一读:“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我们从“又”字看出来了是儿子第二次笑,虽然他听了妈妈的话,出去跑了两俄里,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但这枚金币仍然不是他亲手挣来的,她没懂得劳动的艰辛,也不知道这枚金币的价值,所以他根本不珍惜这枚金币。

  生2:我赞成他们的意见,我觉得这里的“笑”可能是儿子的苦笑,毕竟这也是他跑了两俄里路的结果。

  生1:可是他仍没有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金币的来之不易呀。

  生2:哦。

  师:对呀,虽然儿子这时候有些无可奈何,但是仍然不以为然,因为这枚金币还是——妈妈给他的。所以——引读课文中描写爸爸第二次扔金币的过程。

  生3:我想说,虽然儿子跑了两俄里路,但是比起劳动的艰辛,差远了。

  师:那你来读读这一段好吗/

  (生3读20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

  (全班齐读20自然段)

  师:前两次之所以儿子受得了,是因为金币是——妈妈给的,一点也不需要费力气。那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呢?哪个组想说说。

  生1:请大家看到课文的25、26自然段,我们先来读一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我抓的词语是“当牛作马”“苦差使”,我可以体会到儿子在这一个星期以来劳动的辛苦。他当时可能在田里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顶着炎炎烈日,头发被汗水濡湿了,他正弯着腰割着麦子,这时,锋利的麦子把他的手划了几个血印子,可他不怕疼,因为他知道多收割几把麦子,就能尽早获得一枚金币。

  师:你是联想到当时儿子劳动时的情景吗?对呀,这真的是一件——苦差使,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

  (学生齐读“苦差使”)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对我们组找的“当牛作马”还有补充,牛和马都是牲畜,被人骑在身上,很辛苦。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带着感受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26自然段。)

  生3:儿子可能在给别人盖房子,有时砖掉下来,砸到他的脚;有时他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他依然在给别人盖房子。

  师:体力劳动时艰辛的,所以它是一件——苦差事,带着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3:我想邀请我们班的男孩子和我一起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26自然段)

  生4:他可能白天还要拖麻袋,一个麻袋有几十斤重,他一天就要拖十几个麻袋,把他的背磨除了血泡。晚上就睡在马棚里,许许多多的蚊子就他耳边嗡嗡嗡翁地叫。

  师: 人能做的他做了,甚至连牲口做的驮麻袋,他也做了,真的是——“当牛作马”。儿子此时的心情是——愤怒的,所以他大声叫道——(引读第26自然段)

  师:针对这句话,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组找的是第25自然段,勾了两个重点词“熊熊大火”和“抓出”。我们组通过预习知道了“熊熊大火”是形容火势非常的旺盛,但是儿子却奋不顾身地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当时可能他的手被烧伤了,也有可能他的手被烧肿了,也有可能被烧烂了,可他不顾这一切从那么旺盛的大火里把他辛辛苦苦换来的荣誉给抓出来,看出了他知道劳动的艰辛,这枚金币的价值。

  生6:儿子非常珍惜这枚用劳动换来的成果,因为一般金币扔进火炉里,都是用钳子夹出来,可他不顾熊熊大火,用手把它抓出来了。

  (学生说的时候,引导:现在这哪是一枚金币,分明是儿子的荣誉,更是儿子拥有新的人生目标的奠基石。学生再读)

  生:我也有过这种经历,所以我很理解儿子现在这种心情。在我二年级时,经过一周努力,好不容易挣来了5张小奖票,正打算拿给老师换礼物,却突然发现不见了,我问妈妈才知道,她当成垃圾扔了,我很伤心,躲在屋里哭,因为那是我辛辛苦苦才得来的5张小奖票。

  师: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不用说,儿子此时也是——心如刀割。所以面对父亲将金币扔进火炉里,他受不了了——(引读25、26段)。

  师:现在,你们明白儿子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这时,老人也高兴地说:——(引读28自然段)

  六、总结升华

  师:父子俩现在都十分激动,他们会说什么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当老人,一个当儿子,把他们最想说的表达出来。

  (同桌交流)

  组1:a生:我是儿子。

  b生:我是爸爸。

  a生:爸爸,谢谢你。

  b生:儿子,你终于懂得了时间留给勤劳者留下串串果实,给懒汉只留下一头白发和空空的双手。你终于知道劳动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你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师:对,这就是这片课文要说明的道理。

  组2:a生:我是爸爸。

  b生:我是儿子。

  a生:爸爸,你的用心良苦,我终于体会到了,谢谢你。

  b生:儿子,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我的用心良苦,你终于体会到了。

  师: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当时的“受不了”了,所有的钱都是劳动的成果。看看黑板,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七、总结

  师:儿子对金钱的观念转变了,对劳动的认识加深了,老人也放心了。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引读课题:一枚金币)

  《一枚金币》教后感

  感谢北师大教材为孩子们扩大了思维的空间,感谢裴教授让我们学校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我班孩子一年级起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培养阶段,那段时间是我校“十五”课题——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研究的成果梳理期,因此孩子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享受到了成果分享的快乐,所以相对于没有参加试验的孩子,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知识面更广,倾听能力更强,自学水平较高,合作意识最浓。

  我亲历了九五、十五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把关注学情、寻找学生的需要作为重心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六月开始每周选一节课作重点研究,通过课题组老师们反馈的观察结果,发现学生的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预案。

  这节课,我力图从以下方面进行体现:

  一、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集中提出的问题入手,教师正是借着满足于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力求体现从孩子自己的对知识的渴求进行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

  二、过程开放——体现自主

  今天的学习活动,主要采取自主读悟、两人合作、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四人小组合作活动持续时间我预设的是五分钟,但实际上用了六分多钟,因为我发现许多小组都交流得余兴未尽,因此延长了一分多钟。今天的合作活动真正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思维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加工和相互拓展。

  三、循序渐进——品词析句

  针对学情,许多孩子都对父子受不了既感兴趣,又有疑问,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本来按原来设想准备直接进入儿子受不了这部分的学习,结果我先调整成容易理解的父亲受不了。语文首先姓“语”,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体会文章内容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这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中实现对文本的对华。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挖词语“随便给谁”,去多元化地理解和感悟文字以及文字以外的含义。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给出要求,让学生自己独立去体会儿子的“受不了”,通过品词“熊熊大火”“抓住”“当牛作马”“苦差使”,明白哪怕是一枚金币,只要是亲手挣来的,也是宝贵的这一文章主题。前一步骤学会了方法,后一步骤采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参与研究。这是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 “带”“扶”“放”这一过程,使学习由益到难,形成了合力的知识梯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四、再现情景——启发想象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抓住例子进行深究体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必备要求,我的体会可能有偏差,请郑国民老师指导。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们这是篇童话,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真实的异同,结尾时展开童话,再现父子相见相互的对话,其目的,一是深化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文叙述特点,二是升华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中的遗憾

  在孩子提出两个问题后,我应该继续追问孩子,还有没有问题,记录在黑板上,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都对“受不了”感兴趣的时候,我忽略了其他孩子的问题。二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十分不忍地打断了孩子想象挣金币时的情景,下来后,我将在第二课时弥补学生的遗憾,让孩子感受到主体学习的快乐。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8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

  二、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扔扔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笑笑受不了)

  2、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

  3、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比如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或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读书收获。

  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两次“笑“

  1、抽生说理由。(板书:母亲给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再现当时的场景。你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生自渎)

  4、抽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叙述语。

  5、采访三个角色。

  母亲:请问你为什么不让儿子自己挣,而是直接给他金币呢?

  父亲:第二次,你的儿子累得筋疲力尽地把金币交给你,你为什么还要扔呢?(相机解决扔?)

  6、小结:是啊,因为这些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即使父亲把它们扔进火炉里,儿子也觉得怎么样?(板书:毫不可惜)

  过渡: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擦笑?)

  儿子“受不了”

  1、说理由。

  2、儿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课件:“儿子再也……”)

  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读着读着,儿子当时的那种心情就会自然地跳出脑海。下面,我们就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建议)

  (1)你读出了儿子什么心情?请联系前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2)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准备参加小组朗读擂台赛。

  4、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委屈、愤怒、难过的心情。

  着重抓以下几点:

  从“跑”“抓”“叫”体会出儿子的着急。学生可能还会把注意力放在“熊熊大火”上,可联系生活实际,把手伸进熊熊大火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儿子当时的着急。

  从三个感叹号体会出儿子愤怒、委屈的心情。他为什么愤怒?抓“当牛作马”,他怎么当牛作马的?引导学生找到儿子帮人干活的段落,想象他吃了多少苦?(板书:挣钱辛苦)

  其间,相机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5、开展小组朗读擂台赛。

  6、创设情境引读:是啊,儿子想啊,我去收割庄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亲啊,你却把我的劳动成果扔进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声叫道:(引读);我去帮人盖房子,搬砖头把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挣来这宝贵的一枚金币,您却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愤地大声叫道:(引读)

  四、父子对比,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儿子仅仅被扔掉了一枚金币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却曾经花钱如流水,而花的钱都是父亲(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挣来的,所以父亲就更加(受不了了)。他准备怎么做?(抽生读父亲的话)

  如今,儿子终于能自己挣钱了,这时,老人欣慰地说:“(引读)”

  五、总结全文,提炼道理。

  (指板书)父亲三次扔金币,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板书:倍加珍惜)

  六、创作名言。

  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你心中有许多话想说,现在,就拿出笔把你的感受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老师带回去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学会正确地对待金钱。

  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儿子

  母亲给扔笑

  母亲给扔笑

  自己挣扔受不了挣钱辛苦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三次看到金币被扔时5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儿子看到金币被扔时心情的变化。

  四、课前准备:教学光盘。powerpoint课件。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学习第一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的一个懒惰儿子,老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①指名读2-8自然段

  ②讨论:老人“受不了”什么?“再”字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③于是老人对妻子说出怎样的话来?哪些词语体现出老人的痛心?

  ④母亲有什么反应?母亲替儿子辩解的话,谁来读?

  ⑤可老人坚决地说——

  你怎么理解老人的话?(老人态度十分坚决,但并没有进一步断定儿子什么都不会干。但是,儿子懒惰,什么都不干的确是真的,所以老人坚决地说——要是儿子一枚金币都挣不来,无论如何也不把财产给他。

  分角色朗读老人和妻子的对话。

  过渡:这时,失望的父亲终于想出妙策,可以让儿子体验劳动的滋味。

  (一枚金币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读课文9-28自然段,理解儿子“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屏幕上的表格。

  2.指名口头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确定重点问题,引入阅读三次对话。)

  ①第一次“母亲”是怎样给儿子金币的?引读——

  “母亲”这样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不对,这是纵容儿子骗他父亲。)

  “父亲”怎样做?怎样说?引读——

  “儿子”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还笑了起来,走开了?有没有心疼这枚金币的样子?为什么呢?(这枚金币并不是儿子“挣”来的。)

  ②第二次“母亲”又是怎样给儿子金币的?引读——

  “儿子”为什么要跑两俄里路,跑得浑身冒汗呢?

  “母亲”为什么要继续这样纵容儿子骗“父亲”呢?(溺爱)

  “母亲”这样做,是帮了儿子还是害了儿子?

  积累关于“汗”的成语。

  “父亲”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引读——

  谁能把此时此刻“父亲”的感受说出来?你又有什么感受?

  听了父亲的话,儿子难过吗?(看来对这位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两枚硬币根本不算什么!这,就是“母亲”溺爱、纵容的结果。)

  ③还好,第三次这位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谁来读?读到这儿,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感觉?(这位母亲终于有些觉悟了……)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走了,这回他去干活了吗?引读——

  “儿子”都干了什么活/干得多辛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父亲”怎么做?怎么说?

  “儿子”“受不了”什么?哪些行为表现他“受不了”?

  理解:“当牛做马” “苦差使”

  谁能读出“儿子”的感受?

  (父亲扔了他挣来的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他随意挥霍浪费,花去了多少金币啊,父亲该是多么受不了,这回他应该都体会到了吧!)

  (四)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是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父亲用心良苦,要让儿子明白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实际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0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

  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

  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

  (1)学生勾画。

  (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

  (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心情?

  (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

  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

  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

  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

  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

  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

  (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五、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板书设计: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币

  儿子      笑笑   抓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因为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所以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2

  我说的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金钱”部分的《一枚金币》。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教学目的要求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因此,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是: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过程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门见山,激qing导入: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四)逐层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

  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

  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引导学生通过三次的不同事件反应对比质疑分析,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指导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分析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知道,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合自身的实际谈生活中如何体谅父母的辛劳,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领悟及情感的升华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这节课上一节语文课,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板书:父亲、儿子)一个勤劳俭朴的父亲却把儿子给他的金币扔进了火炉里,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共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体会人物情感

  师:读懂人物,首先要读懂文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父亲和儿子都是怎样的人?

  1、先体会父亲的勤劳俭朴,儿子的懒惰花钱如流水

  (学生自由谈,重点讨论儿子懒到什么程度)

  师: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这位父亲却有这么一个不挣钱,却花钱如流水的无用的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你能通过朗读把老人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来吗?

  2、父亲还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体会出来的?读父子俩三次对话的部分,思考父亲面对儿子给他的三枚金币是怎么做的,儿子有什么表现?边读边画,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师板书)

  3、观察父亲的做法和儿子的表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4、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

  5、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指名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流泪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文中的儿子和你们一样满腹的委屈愤怒,所以他大声叫道:(指名读儿子的话)

  这句话很难读,老师也练了好几遍,让老师试试行吗?

  你们也练练,相信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共同体会下儿子心中的伤心、愤怒,好吗?全体起立,师引读。

  6、读到这刚才同学提出问题能解决了吧。(回答各自的问题,重点明确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用意。从而明白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三)、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同学们,此时我们的父母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有的可能在地里收庄稼,有的也可能在给人盖房子,现在你最想对你们的父母说点什么?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心里话,老师不禁要为你们的进步喝彩。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四)、作业

  把你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在日记里,读给父母听,相信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

  《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孩子们说得生动形象,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成语进行再现扩展

  本课出现了两个成语:筋皮力尽满头大汗。在让学生想象儿子一个星期遇到了哪些困难时,当学生说他会很累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说出累到什么程度,这时学生很快用到了以上两个成语,同时我引导学生说出带“汗”字的成语,既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又巩固了积累,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时如果能采用“抓”与“拿”进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我想学生不但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一枚金币》教学实录 篇14

  一、 整体感知

  用较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大家说说,父亲几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师:谁能说说每次都是怎样的?(可引导学生按儿子是怎样做的说一说)

  (板书:逛  跑  挣  )

  师:父亲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每次儿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板书:笑  笑  抓  )

  二、自读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细细把课文默读一遍,注意用心读用心想,如果能读出问题来,那就更棒了。

  (学生默读,有问题的可在旁边注上“?” )

  师:怎么样,有谁读出问题来了吗?

  (学生质疑)

  三、引导释疑

  1、父亲为什么每次都把儿子拿给他的金币扔进火炉呢?

  (请同学一起把1——8自然段读一读)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相机板书:受不了)

  师:父亲再也受不了了,从哪看出?

  师:母亲听了忙为儿子辩解,最后父亲坚决地说(齐读父亲的话)

  师:从老人坚决的态度和话语中,你们能揣透他当时内心是怎样的吗?

  2、父亲前两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只是笑了笑,而第三次儿子却怎样?为什么?

  师:儿子受不了了,从哪看出?

  师:从“抓”这一举动,你们是不是有所感悟?

  师:是啊,这位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他三次都把金币扔进火炉,目的就是要试试金币是不是儿子亲自挣来的;他要让儿子亲身体验挣钱的不易,让儿子知道,要珍惜财富。

  四、 朗读感悟

  1、体会“受不了”

  师:课文中两个地方写到“受不了”,你能体会到当时他们各自的心情吗?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呢,请拿起笔注上。

  (请同学说一说,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分角色朗读

  五、 人物评析

  师:《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的一篇童话故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确实也有这样的爸爸,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儿子。下面,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小评论家,对文中的爸爸、妈妈、儿子进行一番评论,怎么样?

  六、 课外延伸

  a) 初显身手

  b)片断描写——想象儿子一星期是怎样挣钱的。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逛 跑 挣

  受不了 受不了

  (失望)(痛苦)(无奈)扔  (伤心)(气愤)(委屈)

  笑 笑 抓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财富。

相关专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