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2篇)七年级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2篇)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

  黑龙江 马万茹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讴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诵读欣赏”选编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对他的无比思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物贝多芬了解不多,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导语 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  课文。

  2.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英雄》或《命运》的选段,师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课文。

  3.网上搜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粼第九交响曲》的盛况,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画外音: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乐的人生。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渎全文,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歌颂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气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怀。

  思考:

  3.师生讨论、解疑。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在独立品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挖掘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逐字逐句地赏读、感悟。

  四、再读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响曲》,休会交响曲中蕴含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创意说明:通过对两篇同写贝多芬文章的品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这位音乐巨人的伟大人格的认识与了解,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陶冶性情都有益处。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更直观地体会伟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导语 可同上。

  2.认真品读两文,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会两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习两文调动各感官描写音乐的方法,听一段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写一篇小文章。字数可不限。

  4.推荐比较阅读篇目:罗曼·罗兰的《不朽的贝多芬》。

  不朽的贝多芬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沟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底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对贝多芬是钦佩之中含有惧意的,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原子混合为一。”舒芒提到《第五交响乐》时也说:“尽管

  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他的密友兴特勒说:他抓住了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学生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那帕脱的哪一场战争,奥斯丹列兹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

  说明的——都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教学设计C] 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此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以教材为立足点,利用广阔的语文资源,加深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次锻炼。

  1.导语 设计:

  贝多芬1824年在音乐之都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第九交响曲》却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在这两百年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尢数的听众被这部作品带来的占乐哲理及非凡的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人类历史K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2.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包括音像资料),谈休会,交流感受。

  3.认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品格。

  4.梳理自己对音乐大师的认识,提炼观点,以“走近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课上汇报表演。

  5.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内展览。

  [资料整合平台]

  音乐家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赞美。

  “我从来没有像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舒曼

  “贝多芬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不就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斯塔索夫

  “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辽兹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是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瓦格纳

  一 面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内容比较浅显、直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巨人的仰慕和钦佩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仔细地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领会描写人物时不同距离的观察角度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仁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 设计:

  1.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2.从学生学过的小说《社戏》入手,导入  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启发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点研读“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明确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准确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以刻画鲁迅的外貌为重点,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确: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学习时重点引导,把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四、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体会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关键处作提示教学时,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体会加点字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此环节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进行。

  [教学设计B]

  可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容易理解,情节比较生动,教学中不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感悟为主。由于写鲁迅的作品相对较多,可课外广泛搜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阅读,可与本文做比较欣赏,同学间还可相互交流阅读材料,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 设计可同上。

  二、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品写人的特点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情。(此环节可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阅读。

  例文一:

  这年(1932年)初夏的二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头子来,褪色了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发里夹带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批站古在人群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时扫视在同车的人们的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

  这平凡又异样的形象姿态,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谁呢?

  直到我下了电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这是鲁迅先生厂

  例文二:见“资料整合平台”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明确:三段写鲁迅的文字,侧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过鲁迅“瘦”的外貌,逐层深入地揭示鲁迅的战斗精神。

  例文一把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与对鲁迅的。人物评价放在一起。写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强”“明锐”“平凡而又异样”。

  例文二通过日常琐事来反映鲁迅性格。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鲁迅的仰慕与崇拜之情。比较三则短文,引导学生从读人手,比较分析,感悟。培养学生自行领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C) 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通过搜集、阅读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对鲁迅有了—个较全面的认识,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做一期题为“我心目中的鲁迅”的专题课。这一设计适合阅读水平及写作水平较高的班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导语 设计。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品读,你对鲁迅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现在,亮出你的观点,再次感受鲁迅。

  二、抽签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要求:每人3分钟之内,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力求准确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自然流畅地说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三、选出五名学生为表现最佳奖。评选以步骤二的要求为准。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鲁迅的作品:

  《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坟》《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

  (2)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石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鲁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那饼干就是从铺子里买来的,装在饼干盒子里,到夜深许先生拿着碟子取出来,摆在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吃完了,许先生打开立柜再取一碟,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烟听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

  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阖—阖眼睛,燃起—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个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的训练要点定为:(一)速读练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复述训练,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别按课文安排的顺序或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述。惦文课程标准》提出速读的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内容浅易的记叙文,可从训练默读入手,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把握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复述训练则重在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语 设计。

  1.网上搜集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师,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长安街,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它显示出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令世人瞠口不已,这建筑便是出自贝聿铭之手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方面还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1985年,他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却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伟大人格。(三个导语 的设计侧重点不同:第一个是从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个和第三个导语 都是以先“声”夺人的方法,引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本文。)

  二、速读全文,归纳出各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做快速阅读的指导,即: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视,眼光沿书的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三、速读全文后,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可以大胆地剪裁,复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诵课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重新组织构建语言模式、处理阅读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炼。

  四、体会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综合运用。

  五、课文的标题是“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标题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但课文记叙的却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藉华人贝聿铭的事迹。这就给读者留下厂思考的空间,明明是写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为什么说“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呢?此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贝聿铭的思想根源——爱国。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文篇幅虽长,但叙述事迹平白如话,容易理解,建议使用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写法上的特点(如:记叙、议论、描写、说明相结合的写法),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比较步骤:①出示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②认真读两篇文章,找出两文写人叙事的异同点,字斟句酌体会两文不同的写作风格。

  [教学设计C]

  扩展联想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单元前面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外名人三人,了解了他们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他们的伟大人格,课下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记录名人事迹的文章,增加阅读量,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以期受到更多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和提倡的。

  在认真研习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更广阔的阅读。教师推荐阅读篇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及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必要的指导,不可放任自流,走马观花,又不可约束过多,畏首畏尾,导致收获甚微。如:做摘抄,写札记,写读后感想等。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2.推荐阅读书目:《地质之光》《名人传记》《拿破仑传》《名人传》或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赵 普

  [教学设计ABC]

  创意说明: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导语 设计: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资料整合平台]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义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  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人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口语交际

  [中心]做一回小记者

  [情境]围绕社会、学校、家庭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

  例如:①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②娱乐活动与学习的关系;③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给你的启示;④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是什么样的;⑤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偶像;⑥如何增强中学生的抗挫能力;⑦你心目中的家长形象。此设计是针对“课标”提出的“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人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实践]

  1.确定采访主题(这里指的是为什么进行采访)

  2.确定采访对象(根据主题来确定采访对象)

  3.确定采访内容(采访时要提出的问题)

  4.态度要认真、诚恳、谦虚,尊重对方,相信对方。让被采访人做到畅所欲言。

  5.作好采访记录(采访记录是写采访报告的依据)。

  写 作

  [中心]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方法]

  一、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具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着力地渲染与刻画,便会塑造出一位颇具个性的人物。

  二、确定观察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

  观察人物时,要确定好观察的位置与角度,可从不同的角度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描写,逐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而写出人物的个性。

  三、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通过记叙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是写人的基本方法。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优良品质,往往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反映出来。记叙的事例愈具体生动,就愈能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①以事写人,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②以事写入,要力求把事例写得生动形象,清楚而又具体。

  [题目]

  我记忆中的一个 的人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2

  黑龙江 马万茹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讴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诵读欣赏”选编了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对他的无比思念。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五篇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体会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生动、形象、细腻的语言,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手法。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恰好吻合。建议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阅读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写作进一步提升阅读水平。“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做一回小记者”。建议此次活动打通课内外界限,可以在校内进行,还可以走出课堂,选择最佳采访对象,明确采访主题。

  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物贝多芬了解不多,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导语 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  课文。

  2.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英雄》或《命运》的选段,师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课文。

  3.网上搜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粼第九交响曲》的盛况,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画外音: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乐的人生。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品味出作品的妙处。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渎全文,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强烈的抒情色彩——歌颂贝多芬为追求崇高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气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怀。

  思考:

  3.师生讨论、解疑。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这两段文字分别写《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在独立品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挖掘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逐字逐句地赏读、感悟。

  四、再读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响曲》,休会交响曲中蕴含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并感受贝多芬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的不屈抗争。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创意说明:通过对两篇同写贝多芬文章的品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这位音乐巨人的伟大人格的认识与了解,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陶冶性情都有益处。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更直观地体会伟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导语 可同上。

  2.认真品读两文,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会两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3.学习两文调动各感官描写音乐的方法,听一段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写一篇小文章。字数可不限。

  4.推荐比较阅读篇目:罗曼·罗兰的《不朽的贝多芬》。

  不朽的贝多芬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沟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底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对贝多芬是钦佩之中含有惧意的,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原子混合为一。”舒芒提到《第五交响乐》时也说:“尽管

  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他的密友兴特勒说:他抓住了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学生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那帕脱的哪一场战争,奥斯丹列兹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

  说明的——都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教学设计C]  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此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以教材为立足点,利用广阔的语文资源,加深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的—次锻炼。

  1.导语 设计:

  贝多芬1824年在音乐之都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第九交响曲》却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在这两百年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尢数的听众被这部作品带来的占乐哲理及非凡的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人类历史K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2.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包括音像资料),谈休会,交流感受。

  3.认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品格。

  4.梳理自己对音乐大师的认识,提炼观点,以“走近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课上汇报表演。

  5.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内展览。

  [资料整合平台]

  音乐家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赞美。

  “我从来没有像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舒曼

  “贝多芬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不就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斯塔索夫

  “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辽兹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是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瓦格纳

  一  面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内容比较浅显、直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巨人的仰慕和钦佩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仔细地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领会描写人物时不同距离的观察角度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仁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 设计:

  1.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2.从学生学过的小说《社戏》入手,导入  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启发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点研读“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明确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准确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以刻画鲁迅的外貌为重点,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确: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学习时重点引导,把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四、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体会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关键处作提示教学时,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体会加点字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此环节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进行。

  [教学设计B]

  可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容易理解,情节比较生动,教学中不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感悟为主。由于写鲁迅的作品相对较多,可课外广泛搜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阅读,可与本文做比较欣赏,同学间还可相互交流阅读材料,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 设计可同上。

  二、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品写人的特点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情。(此环节可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阅读。

  例文一:

  这年(1932年)初夏的二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头子来,褪色了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发里夹带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批站古在人群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时扫视在同车的人们的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

  这平凡又异样的形象姿态,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谁呢?

  直到我下了电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这是鲁迅先生厂

  例文二:见“资料整合平台”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明确:三段写鲁迅的文字,侧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过鲁迅“瘦”的外貌,逐层深入地揭示鲁迅的战斗精神。

  例文一把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与对鲁迅的。人物评价放在一起。写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强”“明锐”“平凡而又异样”。

  例文二通过日常琐事来反映鲁迅性格。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鲁迅的仰慕与崇拜之情。比较三则短文,引导学生从读人手,比较分析,感悟。培养学生自行领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C)  专题讨论法

  创意说明:通过搜集、阅读与鲁迅有关的资料,对鲁迅有了—个较全面的认识,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做一期题为“我心目中的鲁迅”的专题课。这一设计适合阅读水平及写作水平较高的班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导语 设计。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品读,你对鲁迅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现在,亮出你的观点,再次感受鲁迅。

  二、抽签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要求:每人3分钟之内,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力求准确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自然流畅地说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三、选出五名学生为表现最佳奖。评选以步骤二的要求为准。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鲁迅的作品:

  《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南腔北调集》《二心集》《坟》《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

  (2)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石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鲁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那饼干就是从铺子里买来的,装在饼干盒子里,到夜深许先生拿着碟子取出来,摆在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吃完了,许先生打开立柜再取一碟,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烟听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

  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阖—阖眼睛,燃起—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个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课的训练要点定为:(一)速读练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复述训练,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别按课文安排的顺序或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述。惦文课程标准》提出速读的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内容浅易的记叙文,可从训练默读入手,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把握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复述训练则重在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语 设计。

  1.网上搜集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师,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长安街,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它显示出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令世人瞠口不已,这建筑便是出自贝聿铭之手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方面还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1985年,他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却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伟大人格。(三个导语 的设计侧重点不同:第一个是从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个和第三个导语 都是以先“声”夺人的方法,引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本文。)

  二、速读全文,归纳出各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做快速阅读的指导,即: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视,眼光沿书的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三、速读全文后,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可以大胆地剪裁,复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诵课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重新组织构建语言模式、处理阅读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炼。

  四、体会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综合运用。

  五、课文的标题是“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标题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但课文记叙的却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藉华人贝聿铭的事迹。这就给读者留下厂思考的空间,明明是写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为什么说“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呢?此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贝聿铭的思想根源——爱国。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文篇幅虽长,但叙述事迹平白如话,容易理解,建议使用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写法上的特点(如:记叙、议论、描写、说明相结合的写法),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比较步骤:①出示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②认真读两篇文章,找出两文写人叙事的异同点,字斟句酌体会两文不同的写作风格。

  [教学设计C]

  扩展联想阅读法

  创意说明:本单元前面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外名人三人,了解了他们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他们的伟大人格,课下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记录名人事迹的文章,增加阅读量,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以期受到更多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和提倡的。

  在认真研习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更广阔的阅读。教师推荐阅读篇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及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必要的指导,不可放任自流,走马观花,又不可约束过多,畏首畏尾,导致收获甚微。如:做摘抄,写札记,写读后感想等。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2.推荐阅读书目:《地质之光》《名人传记》《拿破仑传》《名人传》或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赵  普

  [教学设计ABC]

  创意说明: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导语 设计: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资料整合平台]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义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  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人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口语交际

  [中心]做一回小记者

  [情境]围绕社会、学校、家庭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

  例如:①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②娱乐活动与学习的关系;③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给你的启示;④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是什么样的;⑤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偶像;⑥如何增强中学生的抗挫能力;⑦你心目中的家长形象。此设计是针对“课标”提出的“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人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实践]

  1.确定采访主题(这里指的是为什么进行采访)

  2.确定采访对象(根据主题来确定采访对象)

  3.确定采访内容(采访时要提出的问题)

  4.态度要认真、诚恳、谦虚,尊重对方,相信对方。让被采访人做到畅所欲言。

  5.作好采访记录(采访记录是写采访报告的依据)。

  写  作

  [中心]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方法]

  一、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具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着力地渲染与刻画,便会塑造出一位颇具个性的人物。

  二、确定观察的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

  观察人物时,要确定好观察的位置与角度,可从不同的角度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描写,逐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而写出人物的个性。

  三、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通过记叙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是写人的基本方法。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优良品质,往往要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反映出来。记叙的事例愈具体生动,就愈能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①以事写人,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②以事写入,要力求把事例写得生动形象,清楚而又具体。

  [题目]

  我记忆中的一个    的人

相关专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