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通用13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通用1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1
1、小数乘整数:
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
4、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6、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7、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8、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一)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1.课件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2.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例1的主题图),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3.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3=)
2.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一)感知算理
1.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计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用加法进行计算;改写为复名数进行计算;化“元”为“角”进行计算等。
(二)重点分析、研讨化“元”为“角”算法的算理
1.组织全班学生对上述多种不同解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和充分肯定。
2.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师:上述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
(2)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
(3)教师边小结边适时板书(或ppt课件动态呈现)如下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巩固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演板。
(2)重点评价“把4.6元看作46角”进行计算的方法。
2.第2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关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具体的钱数6.4元×7=44.8元,再与40元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方法二:直接通过估算解决,一个燕子风筝的价格是6.4元,超过了6元,买7个就超过了42元,所以40元不够。
(3)拓展:50元够吗?
三、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一)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5.学生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适时板演(或pp课件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因数0.72转化成整数?乘得的积应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
(二)将乘得的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乘得的积“3.60”,提问:3.60是最简小数吗?(不是!)提醒学生,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三)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3.5×3、0.72×5的计算过程。
2.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又做什么?”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若积的末尾有“0”,末尾的“0”可以去掉。)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一)专项练习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第3页“做一做”第1题)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末尾的0不能去掉。
2.确定积的小数点。(第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二)计算练习(第3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2.组织学生交流,着重交流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两道小数乘法计算题(2.3×12和3.13×53)是怎样计算的。
(三)趣味练习(智慧岛)
1.小狗登城堡。
2.小金鱼戏水。
3.小蜜蜂采蜜。
(四)应用练习
1.练习一第3题。
(1)引导学生正确用合适的方法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如:用步测的方法估计,知道自己的步长约为0.6 m,从自己家到学校约走多少步,用步长0.6 m乘走的步数,就得到自己家到学校的大致路程。
(2)通过计算自己每天、每周上学要走的路程,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一千米有多长的具体的感受。
2.练习一第4题。
(1)第4题是根据第一列的积,写出其他各列的积。
(2)本题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逐列写出积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并打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六、课外作业
1.练习一第1、5题。
2.练习一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课本进行的计算活动,应让学生先自己去了解五门学科课本的单价,然后再计算、填空。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通过类比、比较掌握小数乘法的简算方法。
2、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的。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难点:小数乘法简便运算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以下三组算式
7×12=12×□
(7×25)×4=7×(25×□)
24×5+□×5=(□+36)×5
(1)、快速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2)、归纳三个定律
2、出示以下三组算式比较大小
0.7×1.2○1.2×0.7
(0.7×2.5)×0.4○0.7×(2.5×0.4)
2.4×0.5+3.6×5○(2.4+3.6)×0.5
(1)、你怎么判断的?
(2)、说明整数乘法的定律同样适应于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填数、比较大小,让学生较轻松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并对乘法的运算定律做一个复习巩固,为后面的新授做一个铺垫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超市购物
问题:(1)、你们平时都到什么地方购物啊?
(2)、出示购物电脑小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什么用?
(3)、有几份电脑小票上的总价不清楚了,希望你们帮我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法算出来。
(设计两种电脑小票)
序号物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1苹果12.5元/千克3.2千克
12.5×3.212.5×3.2
=12.5×(8×0.4)=12.5×(0.8×4)
=12.5×8×0.4=12.5×0.8×4
=100×0.4=10×4
=40=40
拆数:
序号物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1花生4.6元/千克8.71千克
2瓜子5.4元/千克8.71千克
4.6×8.71+5.4×8.71
=(4.6+5.4)×8.71
=10×8.71
=87.1
2、请你利用最快速、最简单的的方法帮老师把电脑小票中的总价填写完整。(要求:列式并把计算过程写清楚)
3、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指名板演。
4、反馈、置疑
5、师生共同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较愉悦主动地开始学习新知。并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与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巩固练习
1、应用定律填空
7.5×1.6=1.6○□
1.25×0.7×0.8=(□○□)×□
2.5×0.7+0.3×2.5=(□○□)×□
50×(2-0.2)=□×□○□×□
2、判断改错
(2.5+0.25)×0.4(50×12.5)×0.8
=2.5×0.4+0.25 =50×0.8+12.5×0.8
=1+0.25 =40+10
=1.25 =50
3、拓展题
(三星题)
0.25×4.78×4
7.6×5.3+7.6×3.7
(四星题)
0.25×0.32×0.125
78.6×99+78.6
(五星题)
1.4×0.99
21×4.3+57×2.1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设计习题,力求全面反馈练习,同时也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能适应全体学生
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需要和题目要求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1.计算下面各题。
1.5×24 0.37×2.6 4.02×8.3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说一说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3.12;5.549;0.3814。
保留两位小数:4.036;7.7963;8.42378。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7.7963的近似数为什么是7.80?
(3)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用这种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学习内容涉及小数乘法计算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应用,而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已经有较长时间没有接触了,所以通过简单复习,帮助学生唤起对已学知识,特别是对“四舍五入”法的记忆,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ppt课件呈现谈话内容。)
2.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了解信息,解决问题
1.出示情境图(ppt课件)。
小狗正在做什么?人们训练小狗缉毒是利用了小狗的什么特点?小狗嗅觉灵敏与嗅觉细胞的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下面请看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出示例6(ppt课件)。
(1)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3)题目中对解答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要求?
(4)这里的“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要求出积的近似数,那么条件中的“0.049亿”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呢?为什么不用准确数?
3.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两名学生演板。
4.组织学生观察、评价黑板上两名演板同学的解答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反馈自己的解答过程。(教师适时演示ppt课件。)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3)你是怎样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的?
(4)写横式的得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除了通过例题中对得数的要求来揭示求“积的近似数”的教学内容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判断已知条件中“0.049亿”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为什么不用准确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准确数既无必要又不可能,而用近似数就可以了。至于例题的具体解答过程,难度并不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只是在重点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突出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过程,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细节。】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求“积的近似数”的基本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第1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全班齐练,指名两人演板。
(3)集体订正。
2.补充题。
(1)出示题目(ppt课件)。
补充题:
将“1.35×0.96”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
小数,所得的近似数是( )。
a.1.29 b.1.30 c.0.13
(2)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教师强调: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所求得近似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随意去掉。)
(二)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
1.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问题(ppt课件):一种大米的价格是每千克3.85元,买2.5 kg应付多少钱?
(2)全班齐练,教师巡视。(选择两名同学演板,一人的得数是准确数,一人的得数是近似数。)
(3)集体订正,追问质疑。
质疑一(对得数是准确数的同学):这节课学习的是求“积的近似数”,你为什么用准确数表示求得的积?
质疑二(对得数是近似数的同学):这一题的问题没有保留几位小数的要求,你为什么用近似数表示求得的积?
2.集体讨论。
(1)再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2)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用“做一做”的第1题和补充的选择题来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而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有的求的是积的准确值,有的求的是积的近似数,甚至求出的近似数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可能保留的是两位小数,也可能保留的是一位小数,还有“舍”与“入”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比较和争论中积极思考,让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发出精彩、自然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体会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2)小题、第3题。
2.家庭作业:练习三第1题第(1)小题、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小数的乘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小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以整数,整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较复杂的除法应用题等知识做好铺垫。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应用题及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了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二是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是进一步学习的有力保障。不仅能使自己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解题能力。
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计算。
2、使学生掌握如何将新问题转换为已知的旧问题去解决。
其中,让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为除数是整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当在把除数转化整数的过程中,除数位数不够的处理是难点。
紧接着说一下本课我打算采用的教法。我想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学习背景,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采用启发、谈话、讨论、练习等多种教法交进行。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参与学习。
针对本节内容特点及本班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素材,感悟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感兴趣的、从自己熟悉的题目中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需要,我准备相应的课件。
接下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说一下学生的情况。因为我所设计的整个教学程序都是为了学生,每一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其潜在的智能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整数除以整数过渡一个数除以小数,单纯做题不难,但要他们从中去处理一些特殊的情况就很难了。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限。但如果能让他们从中获得一些数学的思想,问题就好解决了。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识基础、生活环境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因为这节课是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所以我用了三个例子,除数都是整数的题目。后面要涉及到扩大小数或整数所以还设计了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的问题。这节课关键要用的是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里我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提出课题,同时给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上20业的例题。
这时启发学生:如何来帮老板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列出式子,然后给学生总结。而要求出这个式子就必须能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呢?
把问提摆在学生面前,激发他想解决的心情。
然后详细的讲解决的过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他转化为已学的知识,通过什么来转化,转化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些什么?这其中就用到了前面复习引入的知识。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紧接着有讲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法,通过单位的换算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类除数是整数的出法,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虽然过程不一样,但是最终都是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接着举出一个较为难一点的题目,当在转化的过程中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这时就必须在末尾添零,使得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后,再去掉小数点扩大相同的倍数。最后总结出计算法则,把计算法则加上关联词,让学生掌握计算的先后顺序。
三、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按排类两个练习。
1、如何把除数变为整数,商不变。
2、练一练第2的一种例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6
教学内容:
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44x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
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 0.025米
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小记: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x3.2x12.5"题时,有学生写成了2.5x4+0.8x12.5。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7.8x9.9,7.8x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7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号码: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
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x4
1.25x0.8
32x25x4
0.5x
0.5x1.01
125x18x8
问:连乘的式题你是怎么算的x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x
(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xb=bxa(axb)xc=ax(bxc)(a+b)xc=axc+bx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x46x4
47x8x125
48x99
54x61+61x46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
0.7x1.2
1.2x0.7
(0.8x0.5)x0.4
0.8x(0.5x0.4)
(2.4+3.6)x0.5
2.4x0.5+3.6x0.5
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x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x为什么x
4.: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新授。
学生尝试计算。
0.25x4.78x4
=0.25x4x4.78
=1x4.78
=4.78
0.65x
=0.65x(+1)
=0.65x+0.65x1
=130+0.65
=130.65
学生板演后,要讲出简算依据。
: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x0.125x4x8
3.2x1.25
0.5x0.46+0.5x0.54
2.5x99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三第3、4、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正确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将答案按顺序记录在口算本上,再集体订正。)
3×0.5= 0.7×4= 2.1×3= 1.1×8=
9×0.8= 1.5×2= 0.7×0.8= 2.5×0.4=
2.解答:一支铅笔0.5元,一支水性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3倍。一支水性笔多少钱?(指名学生回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小数乘法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整理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以及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ppt课件),让学生独立收集信息。
2.交流整理: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适时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
(2)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3)要求的问题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2)〕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解答。
(2)教师巡视,收集个案,并指名演板。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ppt课件出示,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
(1)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怎样计算小数乘法56×1.3 ?
(3)你算得对吗?
3.汇报梳理,构建方法。
(1)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整数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那么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小数倍用乘法计算。)
(2)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集体交流、核对。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旧知迁移领悟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兴趣,在汇报交流中理解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进一步熟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回顾检验,适当修正
1.出示教材中小朋友的计算过程(ppt课件)。(师:同学们,计算后我们往往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瞧!)
2.请你帮这位小女孩验算一下,她算得对吗?(独立完成。)
3.交流汇报,明确方法。(教师巡视。)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对不对。(ppt课件呈现验算过程。)
(2)用计算器来验算。(投影演示。)
(3)根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来验算。由于56乘1.3的积应该比56大,而7.28比56小,所以7.28肯定是计算错了。
4.检查过程,修正错误。
(1)师:同学们,在计算时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如果再算一遍,不一定能检查出计算中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从刚才同学们使用的各种验算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查。
(2)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除了要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以外,还要检查横式的得数写了没有,写对了没有?得数的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同学们,再检查一下,除了计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相互督促改正。
5.随堂巩固。(第7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目的地投影展示,学生评价与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小女孩的计算错误,激活学生对整数乘法验算方法的回忆。为感受验算方法的多种策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验算,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具体验算时,不要求学生一定按某种方法验算,只要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对计算结果做出判断即可,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6题(第二排的3道小题)。
(1)先计算,再验算。
(2)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订正时注意0.072×0.15的计算过程与验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算出72乘15的积是1080,由于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五位小数,而积的小数位数只有四位,先要在前面补一个“0”,再点上小数点,最后将积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得0.0108。)
2.练习二第8题的第一问: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
(1)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明确第一问要解答的问题。)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强调用小数倍直观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练习
练习二第8题的第二问: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1)独立思考,自主解题。
(2)思考:如果直接求“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一)回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是用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二)梳理
1.继续学习了小数乘法计算。
2.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用小数倍解决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
3.计算后一定要验算,针对不同的计算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与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养成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二第6题(第一排)。
2.练习二第7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10
进入五年级第一个单元安排的是小数乘法的计算,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进行的。原本以为学生已经对整数乘法非常的熟练,学习其小数除法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首先我认为是对算理不理解。如:0.75×0.3,先把0.75扩大100倍,0.3扩大10倍,按照75×3来计算得225,再将得数缩小回去1000倍(即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得0.225,就是0.75×0.3的结果。学生会出现因数3与因数中的0相乘的现象,说明他们没有看成75与3的相成,而是按照以前整数乘法的顺序两个因数中的每个数字都依次相乘一遍 。 这就违背了小数乘法的算里与计算方法。不但使计算过程繁杂了,而且小数点位置也出现问题,在因数相乘过程中就将小数点点上了。
其次,是 计算马虎。(1)忘记进位。满十进一学生清楚得很,可是计算过程中丢三落四的毛病屡犯,不是不会,就是粗心。(2)忘记点小数点,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完后,忘记向左移动小数点。(3)横式忘记写得数,或者横式没有化简。
再次,学生不会对位。如:32×0.006,应该末尾对齐,有的学生开头对齐、有的学生末尾对齐了,前面的三个0都与3对齐。
这是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反复的强调与练习中已有了很大改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但个别学生仍会出错,还需要继续练习,在习题中逐步改掉不足。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11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编排意图:
(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
(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编写意图:
(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
(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
(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分两个层次:
①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
例5
编写意图:
(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编写意图:
(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求出“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
例7
编排意图:
(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
(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
(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
(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建议:
(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教学时,应重视练习一中第4题、第10题的练习,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养成探索隐含在数字、算式后面的规律的习惯。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准备:
将例题与相关习题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乘坐过出租车吧!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收费的吗?(PPT课件演示。)
2.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采用分段计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具体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1.呈现情境,明确问题。
(1)出示例9的问题情境。(PPT课件演示,暂不出示收费标准。)
(2)提问:这一情境中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3)出示收费标准(PPT课件演示)。
2.读懂图文,摘录信息。(教师逐步板书或PPT课件适时演示。)
(1)收费标准:
3km以内:7元;
超过3km:每千米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
(2)行驶里程:6.3km。
3.集体交流,理解标准。(PPT课件突出显示。)
(1)3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出租车从起步到行驶3km里程,应付的车费都是7元。)
(2)你为什么认为3km以内7元包括3km呢?(因为超过3km,每千米就要按1.5元收费。)
(3)超过3km后就要按每千米1.5元的标准收费,并且不足1km按1km计算。这里不足1km按1km计算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4)问题中行驶里程是6.3km,根据收费标准,应按多少千米收费呢?(用进一法取整数,按7km收费。)
4.教师归纳,概括要点。(PPT课件演示。)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km部分,不足1km要按1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设计意图】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尤其是理解计费标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教师采用条件摘录的方式收集信息,引导学生逐条逐句地解释含义,并结合具体数据(学生的举例的和题中的6.3km)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收费标准的两个要点进行明确的归纳和概括,既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有效地突破了分段计费问题的教学关键和难点。
(二)分析与解答
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
(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这个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尝试解答。
预设一:7+1.54=7+6=13(元);
预设二:1.57=10.5(元),7-1.53=2.5(元),10.5+2.5=13(元)。
2.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PPT课件适时演示解答过程。)
(1)预设一(分段计算):
生:我是分两段计算的,前面3km为一段,应付车费7元;后面4km为一段,每千米1.5元,应付车费是1.54=6(元);再把两段应付的车费合起来就是13元。
师(质疑):后面一段里程为什么是4km,计算后面一段车费为什么用1.54?
生:根据收费标准,6.3km按7km计算,前面一段是3km,后面一段就是4km,所以计算后面一段的车费就应该用1.54。
(2)预设二(先假设再调整):
生:我是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答的,先假设总里程7km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结果是10.5元;而这样前面3km的费用少算了7-1.53=2.5(元);再来调整,用10.5元加上少算的2.5元,所以应付车费13元。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学生容易想到用第一种解答方法解答。但第二种解答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如果把前面一段3km也按每千米1.5元收费,车费是少算了还是多算了?
3.引导学生积累解决分段计费实际问题的经验。
(1)变换例题条件:如果行驶里程是8.4km,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车费吗?如果行驶里程是9.8km呢?(PPT课件演示。)
(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沿用例题情境,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变换后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回顾与反思
1.回顾。
(1)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什么特点?
(2)这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2.反思用分段计算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7+1.5(总里程-3)。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7元去加后段里程的车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收费标准,前段里程3km的车费7元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需要计算出后段里程的车费,再和7元相加,就求出了应付的车费。)
3.反思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PPT课件呈现。)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PPT课件演示):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假设车费再加上2.5元?(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把所有里程都假设为每千米1.5元,那么前段里程3km的车费就只算了4.5元,少算了2.5元。所以,算出假设车费后,再加上2.5元才是应付的车费。)
4.教师归纳。
(1)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PPT课件演示。)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应该像这样对解答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制作、应用出租车价格表)。
(1)这节课,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乘出租车付费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制作价格表的方法来解决乘出租车付费的问题。
(2)你能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吗?(PPT课件出示价格表。)
(3)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教材第16页。)
(4)思考: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PPT课件呈现。)
(5)应用出租车价格表解决问题。(PPT课件呈现。)
①妈妈坐出租车行驶了7.2km,应付车费多少钱?
②王叔叔乘坐出租车,下车后付了16元车费,他至少乘坐了多少千米?至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分别反思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出租车价格表,并观察、思考表中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关系及变化情况,感受分段计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应用
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你怎样理解合影价格表中的信息?问题一共需付多少钱是分哪两段计费?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二)拓展应用
1.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这道题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什么问题?它的收费标准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通话时间8分29秒应该按几分钟计算?你是怎样解答的?
2.练习四第9题。
(1)理解题意:这道题里有几种收费标准?解答这道题除了考虑分段计费外,还要区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第(1)问的?第(2)问呢?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直接选用教材提供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分段计费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练习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了基本应用和拓展应用两个层次,在练习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问题中的计费标准,这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解答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四第6题。
2.家庭作业。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知识点汇总 篇1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 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