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精选13篇)八年级生物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陆地生活的动物(精选13篇)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

  第二节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陆地生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以蚯蚓为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介绍了蚯蚓形态结构特征,特别是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也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材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从水中到陆地过度过程动物怎样去适应环境,让学生对这类群有大致了解,也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进化的内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六组,以小组为单位。2、教学器材:动物标本和模型,有关动物的录象。3、教学课件:cai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探究

  意图点评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大家回忆上节课内容,鱼类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2、鱼儿能不能离开水?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得知识,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窒息死亡。引导学生回忆水中的动物。有水中动物到陆地动物,引出课题。二、学习新课1、  陆地动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2、  与水域环境相比较,陆地环境要复杂的多.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检测启发学生观察课本14页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图片中动物栖息的环境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演示课件:可以在找几组图片,让学生一起说。1.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为了防止水分散失,陆地动物的皮肤外都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水中动物一般是游泳,而陆地上的动物有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3.     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陆地动物用身体里的肺或气管呼吸.4.     陆地上的动物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更好的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说出图片中动物的栖息地:金丝猴(森林,攀援)袋鼠(草原,跳跃)蚯蚓(土壤,蠕动)猎豹(草原,行走和奔跑)                   白熊(冰原,行走和奔跑)丹顶鹤(湖泊,行走和飞行)虎(草原和森林,行走和奔跑)蝴蝶(森林和草原,飞行(幼虫爬行)学生观察水中动物和陆地动物的皮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陆地动物的皮肤干燥?。学生观察陆地生活的动物与水中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点?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水中动物鱼是怎样呼吸的,比较陆地动物有鳃吗?陆地动物怎么呼吸?让学生思考陆地和水中的环境是不同的,陆地上的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地壳的运动,人为的破坏都可能造成环境的改变,动物要去适应.学生自己去总结.提问: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课本中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由它们的栖息环境来与水中的环境进行比较.学生对比水中环境和陆地环境联想.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4、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 5、了解蚯蚓的呼吸过程。 6、蚯蚓如何保持体温 7、回顾本节主要内容。 说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蚯蚓,并请同学讲述自己找到蚯蚓的过程。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观察结果 教师首先强调在做对照实验时要保持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并统一好实验的时间和规范好蚯蚓爬行距离的方法。 教师汇总全班的实验数据,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蚯蚓的运动特点。 总结蚯蚓的特征。 由蚯蚓的环节特征引出环节动物的定义,并介绍环节动物身体分解的意义。附带介绍一下环带、环节、体节的区别。 首先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呼吸是气体交换,纠正一些同学头脑中老是把呼吸理解成喘气。蚯蚓靠皮肤呼吸。蚯蚓的皮肤和人的肺都是气体交换的界面,它们都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他们的差异只是在形态结构和部位上的不同,或者说一个是“外置的”一个是“内置的”。 教师简单介绍体温对动物的意义。 教师带领大家简单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蚯蚓及如何找到的蚯蚓等,总结概括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学生小组观察,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完成书面观察记录。特别注意蚯蚓的腹面刚毛。 学生进行实验,多做几次重复实验并记录好实验数据,最后计算出蚯蚓在糙纸上和玻璃板上的爬行速度。 学生需了解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的意义,及环带等三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需要真正了解呼吸的实质。理解蚯蚓的结构特点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了解体温对生物的意义,及蚯蚓如何维持体温。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复习本节内容。首先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并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使学生在了解蚯蚓运动情况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对照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区分清楚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进一步强调陆地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环境。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第三课时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探究意图点评1、观察兔的外部形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小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5、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或者播放与兔有关的录像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教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 引导学生总结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观察课本中“观察与思考”的图片和录像片,描述图的外部形态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前后肢的长度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学生小组观察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总结出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并与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 各小组汇报调查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气息的的重要性。首先激发同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并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让学生学会总结 使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设计一、水生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区别二、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1.体表被鳞、甲或体表有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有发达的气管和肺——吸入气态氧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对刺激反应灵敏4.有发达的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三、蚯蚓四、环节动物的特征。五、兔六、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七、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反思课时作业1、下列哪一项不是所有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    )a、水分     b、足够的食物    c、隐蔽地    d、茂密的山林2、陆地生活的动物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主要是因为它们具备(    )a、循环系统               b、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c、呼吸器官和呼吸系统     d、生殖系统 3、为了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下列不属于该类结构的是(    )a、蚯蚓的刚毛   b、蛇的鳞   c、蝗虫的外骨骼   d、蜥蜴的细鳞4、哺乳动物的体表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  b、伪装 c、防御  d、保温5、蚯蚓喜欢生活在何种环境(    ) a、刚下过雨的水泥地面上 b、湿润的松软的沙土中 c、干燥的坚硬的土壤中 d、湿润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6、判断蚯蚓前端的标准是(    ) a、蚯蚓身体粗的一端 b、蚯蚓身体细的一端 c、蚯蚓身体离环带近的一端 d、蚯蚓身体离环带远的一端 7、下列动物中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 a、蚯蚓     b、沙蚕    c、蜈蚣    d、水蛭 8、夏季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多造成空气缺乏 b、蚯蚓雨后喜欢太阳 c、蚯蚓爬出地面喝水 d、土壤浸水后缺乏空气蚯蚓得不到足够的空气 9、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蚯蚓全身细胞的途径是(    ) a、氧气→黏液→体壁→毛细血管→全身细胞 b、氧气→黏液→毛细血管→体壁→全身细胞 c、氧气→黏液→体壁→体腔→全身细胞 d、氧气→黏液→全身细胞 10、哺乳动物门齿的功能是 a.撕裂           b.咀嚼                  c.切断                  d.磨碎 11、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12、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a.用肺呼吸                                                     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13、哺乳动物体表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                                b.伪装                  c.防御                  d.保温 14、食肉动物牙齿的特征是 a.门齿发达                                                     b.犬齿发达 c.臼齿发达                                                     d.犬齿退化 15、兔、牛、羊等食草动物消化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消化管较短                                                        b.盲肠发达 c.消化腺发达                                                        d.小肠较短二、非选择题 16、陆地生活的动物由于不受________作用,一般都具有________的器官. 17、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对_________作出反应.18、蚯蚓的运动方式是,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       动 。 19、家兔的牙齿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狼的牙齿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兔的体毛有________作用,用_______呼吸。 20、家兔的体腔包括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将这两部分隔开的肌肉膜叫做______,它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21、家兔的心脏分为四个腔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血液循环路线有两条:______和______。循环系统输送氧气的能力______,能使身体产生大量的______,同时家兔身体有______的结构,因此可以保持恒定的体温。 22、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数码所指部位的名称: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2)_______图是兔的牙齿,理由是它只分化为_________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和_________齿(适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________。这些都是与兔___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狼的牙齿,还有锋利的______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参考答案1.d 2.b 3.a  4.d  5.d  6.c  7.c  8.d  9.a  10.c  11.c  12.d  13.d 14.b  15.b16、水的浮力  支持躯体和运动17、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多变的环境18、刚毛  肌肉   蠕19、门齿、臼齿   门齿、臼齿、犬齿  保温  肺20、胸腔 腹腔  膈21、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体循环  肺循环 强 能量  保温22、(1)门齿、臼齿、犬齿(2)a  门   臼  盲肠  吃植物  犬齿  肉食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2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2、

  3、

  4、

  (二)蚯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家兔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6—17页插图及资料,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家兔体表的毛作用。

  2、家兔的牙齿有什么特点?

  3、了解家兔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阅读教材18页,思考:为什么动物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动物的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拓展创新

  1、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2、结合生活常识,想一下兔上坡跑得快还是下坡跑得快?

  3、根据所学的有关家兔的知识,你能否总结出家兔消化系统方面适于吃草的特点。

  4、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多变环境有何意义?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    )

  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b.辅助呼吸      c.吸收营养        d.利于游泳

  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气管         c.肺       d.皮肤

  3、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

  a.蜥蜴和蟾蜍               b.壁虎和蜥蜴

  c.龟和大鲵                d.蛇和青蛙

  4、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

  5、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沙蚕和蚯蚓        b水蛭和蚕       c蚯蚓和海葵       d水蛭和珊瑚虫

  6、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7、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

  a.用肺呼吸        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二.非选择题

  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___     ____;昆虫有___    ___。

  2、蚯蚓的呼吸是靠__                   ,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

  3、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和______,这能够大大地提高后代的______,增强对陆上生活的______能力。

  4、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所指部位的名称: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

  (2)_______图是兔的牙齿,理由是它只分化为_________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和_________齿(适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________。这些都是与兔___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狼的牙齿,还有锋利的______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这是支撑体重和奔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了水,变得干燥,出现了外骨骼、角质鳞片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危险四伏,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外界刺激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

  (二)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枯枝落叶为食。

  2、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蚯蚓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的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身体有环带的一端是前端。

  3、蚯蚓运动时,身体时粗时细、时长时短,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

  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三)1、保温

  2、家兔的牙齿有门齿、臼齿、了分化,这也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

  3、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和人一样,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兔由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能通过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器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四)因为环境能为它们提供食物、水分和栖息地。动物的灭绝主要是人类活动使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导致动物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

  四、拓展创新

  1、由于土壤中水分多氧气少,从而影响了蚯蚓的呼吸。

  2、由于家兔前肢短,后肢长,所以上坡跑得快。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适于食草生活

  4、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通过自身的相应结构和生理调节实现的。陆地环境多变,温差变化大,温度影响动物的生理、分布和繁殖。催化动物体内多种反应的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体温恒定有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生存和繁衍。

  六、达标测试

  一、1、a   2、b  3、b   4、a   5、a   6、c   7、d 

  二、1、角质的鳞或甲    外骨骼

  2、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     气管和肺

  3、胎生  哺乳  成活率   适应

  4、(1)门齿  臼齿   犬齿   (2)左  门  臼  盲肠  植食性  犬齿  肉食性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3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 ,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生2: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生1: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生2: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生1: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

  生2: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生3:缺少水中的浮力;

  生4: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

  生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师: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1: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生2: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

  生3:除蚯蚓外,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昆虫的气管和兔的肺。

  生4: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师: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蚯蚓的?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师:你们各小组是怎样饲养观察蚯蚓的呢?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生1:纸箱里的土壤中饲养(一边湿土,一边土壤干燥)

  生2: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制作观虫器饲养,具体做法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塑料瓶,在里面的塑料瓶壁上扎上一圈能使蚯蚓穿过的孔洞,内圈盛放湿土,外圈盛放比较干燥的土壤,观察蚯蚓的活动区域。

  师:你们观察的结果如何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1: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生2:蚯蚓钻到盛放湿土的塑料瓶中。

  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各取一条活蚯蚓,根据书上的提示设计探究的提纲。(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

  各小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归纳如下:

  (1)观察描述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

  (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并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

  (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1: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2: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协助作用。

  生3 :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粘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1:有粘液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生2: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生:利于蚯蚓的呼吸,体表干燥的蚯蚓会窒息而死。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在运动时刚毛是怎样协助肌肉运动的?有什么好的实验办法证明吗?

  生:可以对比观察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情况。

  具体的内容如下: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的变化,并与它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作对比。

  生1: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

  生2: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1: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环境中;

  生2: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的?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

  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师:接下来请你们看下段录像(教师播放兔的录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兔在跳跃, 在吃草……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

  生:生活中穿的兔毛毛衣;吃的兔肉很香且脂肪少,歇后语“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师: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一下可爱的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先观察兔的外形,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1:体表有毛,有保温作用。它的体温恒定可能与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密切协调作用有关。

  生2:恒定的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师:观察兔子的前后肢长度,思考一下: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的关系?

  生: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由于兔的前后肢长短不一,虽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动,但更适于跳跃。

  师: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方式。请你们再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和犬齿;

  生2: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的功能是撕裂食物;

  生3: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有利于撕裂食物。兔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它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

  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有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兔的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

  生1:心脏四腔,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备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并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恒定的体温。

  生2: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生1: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根本措施;

  生2: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

  师:具体怎样保护呢?你准备如何从自身做起呢?

  生1: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2:看到不良的行为及时地制止;加强宣传工作。

  师:希望你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为保护动物以及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实验导入]

  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长时间把鱼放在外面,鱼会怎样呢?

  学生:不能呼吸死了。

  教师:对,这就是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那么,现在大家来思考,水给了鱼儿什么?

  学生:水能让鱼儿"站"在水中。

  学生:鱼在吞水呼吸的同时,也把食物吃进去了。

  学生:水里有鱼需要的氧气。

  教师:很好!大家说得非常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片总结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原因。同时,要提醒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请大家对照投影片上的内容,看自己哪一点说得不好。投影内容如下:

  1、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饵料。

  2、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溶解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水中昼夜温差不大,对动物来说是一种温和的环境。

  4、水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教师:与水生动物相比,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内容。

  [观看录像,推进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录像内容或光盘。

  观看录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根据片中具体情节,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列举片中出现的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积极参与意识;其次,让学生描述片中出现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陆生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师生可进行如下活动,以突出本课时重点。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5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_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

  (一)引入

  (二)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三)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四)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总结

  五,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小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换位思考法: 假设你是蚯蚓, 为什么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呢 男女搭配合作饲养蚯蚓, 培养爱心, 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自主探究, 发挥创新精神.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图片, 比较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有镊子,棉花,培养皿,塑料板,糙纸,

  放大镜,尺子,低浓度酒精.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

  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花轻擦蚯蚓体表,

  使体表保持湿润.

  腹面:

  背面:

  新发现

  触摸后的感觉

  运动特点

  外部形态特点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请选出属于蚯蚓的特征

  1,靠体表呼吸 2,有口无肛门 3,有一对眼睛 4,有刚毛

  5,身体分节 6,昼出夜伏 7,用肺呼吸 8,体温恒定

  9,体内无神经 10,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1,用鳃呼吸

  12,有环带 13,体壁能分泌黏液 14,只能按一个方向运动

  15,终生生活在水中 16,有肌肉 17,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

  18,无脚 19,可分解枯叶,生活垃圾等有机物 20,可药用

  蚯蚓

  水蛭

  沙蚕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长柱形,由多个

  体节构成,靠体壁和外界进

  行气体交换,不能保持恒定

  的体温.

  你知道了吗

  1,你知道蚯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吗

  2,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3,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能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4,你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7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识别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3.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陆生动物类群、懂得一些简单的分类学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倡导学生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活动,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尝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各类陆生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使学生能确立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大熊猫等稀有、珍贵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对野生珍贵稀有动物产生关注之情,让学生知道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唤醒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3.通过对大熊猫等珍贵稀有动物栖息地学习,使学生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光盘或影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不同类群代表动物的干制标本或净制标本。

  2.学生准备:(1)家养宠物或陆生动物图片。

  (2)瓶装小活鱼,每组一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实验导入]

  教师用谈话式和组织学生做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对水生环境进行总结,进而引出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如下引课。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组准备小鱼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观察鱼的活动,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不能“站立”了。

  学生:小鱼不能吃东西了。口与鳃不停地闭合。

  学生:小鱼不能游泳了,可是能蹦!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长时间把鱼放在外面,鱼会怎样呢?

  学生:不能呼吸死了。

  教师:对,这就是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那么,现在大家来思考,水给了鱼儿什么?

  学生:水能让鱼儿“站”在水中。

  学生:鱼在吞水呼吸的同时,也把食物吃进去了。

  学生:水里有鱼需要的氧气。

  ……

  教师:很好!大家说得非常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片总结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原因。同时,要提醒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请大家对照投影片上的内容,看自己哪一点说得不好。投影内容如下:

  1.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饵料。

  2.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溶解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水中昼夜温差不大,对动物来说是一种温和的环境。

  4.水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教师:与水生动物相比,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内容。

  [观看录像,推进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录像内容或光盘。

  观看录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根据片中具体情节,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列举片中出现的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积极参与意识;其次,让学生描述片中出现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陆生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师生可进行如下活动,以突出本课时重点。

  教师:现在,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一下讨论结果,还是老规矩,按从第1组到第12组的顺序。

  第1组:我们组的讨论结果是陆生环境没有水,所以,陆生环境干燥……

  第2组:陆生环境中的氧气以气态存在,而水生环境中的氧溶解在水中……

  第3组:……陆生环境缺少了水的浮力。

  ……

  每一组的回答都不可能全面完善,但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不足之处,教师应给以启发,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探索思考、不断钻研的意志品质。之后,根据学生回答,与水生动物相比引出陆生动物适应陆生环境的特征。

  [组织讨论,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大家比较水、陆环境的差别,上节课我们对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特点进行探究。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生活在水中的鱼有鳃可吸入水中的溶解氧,解决了它的呼吸问题;水的浮力又解决了它的支撑体重的问题;水中还有足够的饵料在它吞吐水的时候被摄入体内,等等;那么,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怎么解决它的食物问题、呼吸问题、支撑体重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呢?

  学生:我知道,它有腿,能站。

  学生:它有嘴,能吃东西。

  学生:它有鼻子、气管,还有肺,能呼吸。

  ……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给予激励和评价,并对学生回答中的不准确语言给予纠正,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事件,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述学生回答中的“它有嘴”这种说法,教师应及时告知:嘴是生活中的语言,生物上应该说口。

  学生的回答还很不系统。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经过学生的讨论,是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答案的。这样,使学生认识与人合作,团结互助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人生态度。讨论完毕,小组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应课前备好的投影片内容适时、逐条打出,在充分肯定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再给予更准确、更科学的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的投影片内容如下:

  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这是支撑体重和奔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了水,变得干燥,出现了外骨骼、角质鳞片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危险四伏,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外界刺激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

  5.陆地环境没有水的温和,昼夜温差很大,出现了恒温动物。

  [巩固重难点,顺引新知识点]

  教师再次释放有关多种陆生动物生活片断的录像内或光盘。不需教师插话,相信学生这次观看录像是会从重难点角度去感受画面内容的。然后,教师从中选出陆生的无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让学生观察二者区别辨认陆生动物类群,使学生能举例说出各类群的代表动物。教师还应从中选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画面,引发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栖息地的情感。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下列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a.大鲵   b.蚯蚓   c.蝗虫   d.壁虎

  答案:d

  2.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

  a.蜥蜴和蟾蜍      b.壁虎和蜥蜴

  c.龟和大鲵      d.蛇和青蛙

  答案:b

  3.昆虫的外骨骼的作用是

  a.支撑身体      b.适应陆地生活

  c.防止敌害捕杀     d.有利于飞行

  答案:b

  二、观察与思考

  1.你发现了吗?许多陆生动物都有与环境及其相似的体色。这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答案:适应陆地环境,起到了防御、保护的功能。

  2.摸摸猫、狗、兔等的身体,都有热乎乎的感觉,这对它们适应陆地生活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些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也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抵御昼夜温差对它们造成的可能的伤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水生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区别

  二、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1.体表被鳞、甲或体表有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保温

  3.有发达的气管和肺——吸入气态氧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对刺激反应灵敏

  5.有发达的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8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

  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蚯蚓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种类约有1 800多种。我国已有记录的有229种。各地常见的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环毛蚓。蚯蚓体呈长圆柱形,长约30 cm左右,由70~100个以上体节构成,除第1节和最后1~2节及生殖带外,每个体节上都有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生殖带环状,由14~16节三节合并而成,无刚毛,仅有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节腹面正中央)。在18节腹侧有雄性生殖孔1对。体前端的第6~7、7~8、8~9的节间沟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环状心脏位于第7、9、12、13节内。无大肾管,有多数小肾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1~3个,放在蚓茧(卵袋)中,在蚓茧内受精,经1月左右孵出(图4)。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

  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发中。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9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  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  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  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  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  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  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  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  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5、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  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  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  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育。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栖息地的保护 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2、观察兔的标本。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思考推测兔的跳跃与前后肢长短的联系)。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1、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2、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4、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井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

  环境的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

  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师:那么陆地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例如,爬行动物体表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适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师: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生: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支撑的作用,配合肌肉协助运动;

  生: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黏液。

  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

  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

  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

  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师:接下来请我们看一段录像(教师播放兔的录像),请注意观察兔子的生活状态。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很好,这首儿歌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状态,那么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先观察兔的外形标本,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观察小白兔的标本并进行记录:

  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_,分为__和__两种。_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_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

  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家兔的耳廓较(长、短),家兔的耳能朝着声波方向转动,利于__声波。家兔的颈部(能、不能)自由转动,颈部的活动特点与其__生活相适应。家兔的躯干部(能、不能)屈伸自如,家兔躯干部活动特点与其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前肢(短小、粗大),家兔的四肢特点与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后肢(强大、弱小),有__趾。家兔的尾(粗长、短小)。

  师: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它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对照彩图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是撕裂食物;臼齿是磨碎食物;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利于撕裂食物;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生:参照彩图和回忆人体的内部结构填写练习:心脏:家兔的心脏位于__腔,分为__个腔,其中___的肌肉壁最厚。思考并回答:家兔心脏的结构特点,使动、静脉血在心脏处(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高、较低)。肺的观察并思考回答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_组成,气体交换面积(大、小),呼吸作用较(强、弱);加之血液运氧能力强,体内产热(多、少);体表有__保温;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等,因此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属__动物。:家兔的肺位于__腔中,分为左肺和右肺,肺呈__状,颜色是__色。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_组成,气体交换面积(大、小),呼吸作用较(强、弱);加之血液运氧能力强,体内产热(多、少);体表有__保温;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等,因此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属__动物。盲肠的观察并思考回答:盲肠的一端与大肠相通,另一端为__端,家兔的盲肠(粗大、短小)。

  师:家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相似,说明了人与兔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

  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教材上的彩图讨论一下:兔子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生: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生: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根本措施;

  师:具体怎样保护呢?你准备如何从自身做起呢?

  生: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看到不良的行为及时地制止;加强宣传工作等。

  师:希望你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为保护动物以及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课下查阅资料,列举出当地或中国2~3种濒临灭绝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2.列举出几种已经灭绝了的动物,说说他们灭绝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即通过让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的生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实验来进行探究理解穴居动物的生活特点,通过对比观察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兔的内部结构图片等一系列观察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习陆生动物的生活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1

  一、  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 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 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  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  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  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  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  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  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  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  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5、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  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  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  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育。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2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6、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8、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陆地生活的动物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

  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蚯蚓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种类约有1 800多种。我国已有记录的`有229种。各地常见的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环毛蚓。蚯蚓体呈长圆柱形,长约30 c左右,由70~100个以上体节构成,除第1节和最后1~2节及生殖带外,每个体节上都有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生殖带环状,由14~16节三节合并而成,无刚毛,仅有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节腹面正中央)。在18节腹侧有雄性生殖孔1对。体前端的第6~7、7~8、8~9的节间沟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环状心脏位于第7、9、12、13节内。无大肾管,有多数小肾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1~3个,放在蚓茧(卵袋)中,在蚓茧内受精,经1月左右孵出(图4)。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

  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发中。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