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七年级历史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篇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篇2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