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3篇)高一历史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3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1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思考、讨论、理解。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是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之权。遇中书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诸门下省。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课改沙龙

  本教学设计围绕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着重探究了“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在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总体把握的能力。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2

  【课标点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

  知能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解疑精讲】

  ⒈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反馈形成】

  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    )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8.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c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 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d 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5.b 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

  7. d 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排除①。新课标第一网

  8.c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c项显然是错误的。

  9.a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0.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11. a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c项是错误的。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

  12.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13. d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在历史上比较多,这个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下的中央管理体制。但它没有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封建集权下的中央政令主要来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之下设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进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后来统治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6.a 结合引文,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18 .d 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19. (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主专制

  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新课讲授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

  向学生展示西汉前期形式地图

  学生:1、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 制;王国日   强  ,中央集权削弱。

  老师: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向学生展示汉景帝图片及七国之乱地图

  学生:2、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平了叛乱

  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

  向学生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师:“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封国激烈矛盾斗争的突出表现,西汉中央政府平定了这场叛乱,使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西汉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中期:

  展示材料及安史之乱地图: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学生:由材料得出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的权力削弱。

  老师:唐朝中叶,边疆军镇节度使势力恶性膨胀,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旧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三)北宋: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得出:

  ①措施:军事上:集兵权于         , 抽精兵充实          禁军

  行政上:派          任地方官,设           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          掌控

  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③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

  老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三衙”的互不统属和“三衙”与枢密院的相互压牵制;中央机构中设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地方上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等。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 (四)元朝:

  向学生展示元朝地图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学生看后归纳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区划:      河北    、   山西       、  山东       由中央直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其余地区设: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老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让学生阅读教材,老师幻灯片提供相关的示意图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1)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3)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4)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看课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 官 制度: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六、课堂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练习:

  1、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