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通用3篇)
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通用3篇)
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 篇1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人才工作、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xx年重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回良玉同志会前专门听取汇报,对林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回良玉副充分肯定了“”时期的林业工作,对谋划“”、部署20xx年林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林业工作的简要回顾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颁发了中央10号文件,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明确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把林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国务林人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成功应对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为林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经过精心谋划和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出亮点。一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全国共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到户林地22.36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支持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权保护和流转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继建立。林权保护管理服务工作日益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林业合作组织达到6.4万个,带动农户1846万户,经营林地3亿多亩。三是兴林富民、农村稳定取得重大成效。林改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家庭财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兴林致富的热情,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xx年的84元/亩提高到20xx年的198元/亩。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xx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县超过60%,一些山区农民的收入超过了平原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16元,20xx年仅红枣收入一项就达3万多元,增长了10多倍。林改还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二)生态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紧紧围绕“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力度加大。全国完成造林3.7亿亩,义务植树117.2亿株。全国森林面积达29.3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0.36%,活立木蓄积达149.13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9.26亿亩,稳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10.01万亿元。森林经营实现突破,完成中幼林抚育4.7亿亩。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51%。天然林保护工程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完善,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开始实施,林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xx—20xx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末增加5个多百分点。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长江、黑龙江等流域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面积明显增加。三是荒漠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国家林业局与各重点省份签订了防沙治沙责任书,全面实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启动了石漠化治理工程和38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xx—20xx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全国土地沙化防治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的新阶段。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达18.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森林在农田、草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三)林业产业发展连续迈上两个大台阶,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了产业扶持和指导,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林业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一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20xx年全国林业产值只有8400多亿元,20xx年超过1万亿元,20xx年突破2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xx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20xx年全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91.2公斤,超过85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就业的新渠道,而且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木竹加工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产业素质实现新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林产品质量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工农合作更加紧密,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浙江省安吉县以占全国2%的竹资源,形成了占全国20%的竹产品市场、年产值达120亿元的竹产业。
(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并将其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明显增强。中央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江西、福建等省把春节团拜改成了植树活动,重庆、山西、河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区市纷纷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成为各地规划的重要内容,创建森林城市成为市长们的不懈追求。目前,已有贵阳、沈阳、长沙等22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问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创作了一批富有震撼力的生态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涌现出《天狗》、《踏界》、《龙顶》、《绝处逢生》、《森林之歌》、《从吴起开始》等精品力作。整理出版了《中华大典·林业典》。三是林业宣传影响广泛。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中央媒体每年刊播林业稿件1万多条。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林业政策深入人心,林业行业精神得到弘扬,生态文化知识广泛普及。四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确定了3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了森林城市论坛、生态文化论坛、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绿博会、花博会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五)林业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过去五年,是林业应急任务极为繁重的五年,也是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的五年。一是成功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林业系统全力投入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努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和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大力推进灾后生态修复和重建。二是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了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和责任、措施的落实。成功扑灭20xx年免渡河、20xx年沾河、20xx年呼中等地发生的数十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年均火灾次数、受害面积和人员伤亡分别下降27.2%、82.6%和80.3%,与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历史罕见森林大火形成鲜明对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落实了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防控责任,形成了联防联控有效机制,推进了有害生物测报站点建设,增强了灾情处置能力,测报准确率达到85%,成灾率降至5‰以下。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不断强化。设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批市县级监测站,成功控制多起突发疫情,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五是沙尘暴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制定了部门应急预案和重点省区应急预案,建立了沙尘暴趋势会商制度。建设了39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开展了重点地区监测工作。加强了重大沙尘暴现场救灾指导,减缓了沙尘暴危害。六是林区治安状况继续改善。全面推进森林公安“五化”建设,重点加强林区治安源头管理、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对和林区禁毒工作,稳妥处理了一批涉林非法集资案件,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六)林业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和外交大局,林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认真落实在APEC领导人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建立了亚太森林网络中心,提前兑现了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承诺,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二是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实施国际合作项目20xx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多亿美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世行、亚行、欧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顺利实施。援助欠发达国家生态建设起步良好,林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利用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开展各领域国际合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开展了大熊猫、朱鹮、东北虎等外交工作,成功参与“老虎峰会”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xx届缔约国大会,妥善处理老虎保护、木材非法采伐等敏感问题。积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等重要活动,全力推动中美合作共建中国园项目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与美、英、日、澳、德、印等国就林业相关议题展开了双边磋商与合作。国际竹藤组织在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全部由竹藤制作的独立展馆。
(七)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来,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强林惠林政策密集出台,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林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国家林业投入达2979亿元,比“十五”增加了80%。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入由389亿元增加到479亿元,财政资金由1267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林业贴息贷款和基本建设贴息贷款由223亿元增加到588亿元,增幅达164%。二是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营造林投入补助标准由每亩100元提高到200元。属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0元。造林、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和湿地保护补助等试点相继启动,32种林业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林业金融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稳步推进,公益林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50%,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签订了《共同推进森林保险框架协议》。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涉林贷款规模预计达1200亿元。四是林业税费政策更加优惠。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继续执行。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从20%降至10%以下,农民涉林负担进一步减轻。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改变了靠收费养人的状况。五是林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安排中央投资70.5亿元,安排改造任务52.43万户,林区134万户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林区安全饮水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林业投资规模空前,“”共投入1900多亿元,为“十五”的3.4倍。
(八)林业基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兴林全面加强。共获得重要科技成果103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林业专利956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首次超过5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9.1%提高到43%。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502项。生态定位站、基层推广站和林产品质检机构等科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森林认证和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人才强林取得实效。林业干部培训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大规模培训任务圆满完成,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基层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院校共建工作和学科建设进展顺利。三是依法治林成效明显。森林法修改、湿地保护条例和林权争议处理条例制订工作加快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森林防火条例修订完成,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多起行政复议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林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打击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发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其《指南》,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强化了数据库、应用系统、林业网站建设与整合,搭建了林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了中国林业网、国家林业局办公网、全国林业专网和国家林业中心机房,国家林业局政府网访问量突破1.5亿人次,荣获“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综合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林业系统开始进入无纸化办公新阶段,文件平均运转周期由3周缩短为1周。编制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了首次“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开展了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辽宁、湖南、福建和吉林森工成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专网,实现从省到乡的网络化办公和科技营造林信息化管理。五是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改革、湿地管理、信息化管理、森林认证、碳汇造林等林业机构得到强化。广西、新疆、湖北、青海等省区将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队编制,新建了福建、甘肃总队和机动、直升机支队。南京森林公安专科学校升格为森林警察学院,并被确定为全国公安民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局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实现合署办公。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创四型机关、做五个模范”、“强党性、促政风、带行风”廉洁从政警示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林业行风政风继续改善,林业行政效能全面提高。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看,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五年,是林业地位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五年,是林业改革波澜壮阔、林业活力全面迸发、林业发展亮点纷呈的五年,是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林业作用最为凸显、国际影响力最为显著、为国家大局和社会贡献最为突出的五年。林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国务林人的艰苦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局谋划林业发展。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扣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粮油安全、改善林区民生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碳汇、木本粮油、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既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又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二是坚持用实践的全面的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指导林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注重统筹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保护与利用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开创了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林业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全面带动了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四是坚持以工程项目带动林业发展。通过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完善林业政策,争取到了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形成了从良种培育、植树造林、生态补偿到加工利用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为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坚持以先进典型引导林业发展。从林业改革到产业发展,从政策制定到全面实施,都注重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发现、培育和总结典型,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既防止急躁冒进、造成失误,又避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形成了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林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造林绿化难度加大。6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干热河谷等地区,造林难度大,成果巩固难。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7亿多亩中幼龄林亟待抚育,4亿多亩低产林亟待改造,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亟待提高。三是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木,已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3.6%,木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四是林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仍需继续完善,少数地区明晰产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五是林区民生问题突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六是林业发展方式粗放。林业质量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关于“”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之所以说林业发展面临极好的战略机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第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山区经济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加快山区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所在。加快林业发展,可以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对于统筹山区和平原、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山区通过发展林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林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必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大利润的回报。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许多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已经逐步摆脱了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旧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展示了美好前景。第三,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生态文明既有物质的又有意识的概念。所谓生态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状态;所谓文明是指意识的、道德的范畴。建设生态文明,重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改善生态。其核心是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没有生态的改善,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行为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是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状况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第四,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20xx年底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在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和建立绿色基金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凸显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与地位。我国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为此,在国家“”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第五,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防止木材供应长期受制于人。总之,从国家战略大局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目前,国家综合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20xx年12月2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仅此一项今后20xx年的中央投资就高达2195.2亿元,为一期投入的2.4倍。尤其是经过“”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林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了大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
在看到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林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林业问题的国际化、政治化趋势更加明显,我国林业将在物种保护、木材进口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承受更大压力。同时,国内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林业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创新体制、完善政策的任务还很艰巨,改善林区民生仍然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才能为现代林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看,“”时期我国林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对林业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为到20xx年实现生态良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时期在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xx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都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以天然林保护和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现有植被保护为重点,着力解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以营造防风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为重点,尽快建成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以高原植被和高寒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着力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高原防护林体系。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流域湿地保护为重点,切实维护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进一步减少黄河泥沙含量。七是珠江生态屏障。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石漠化防治为重点,全面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状况。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小河流及库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以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以发展城市森林和加强郊区绿化为重点,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这十大生态屏障,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就能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必须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一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以建立优质高效木材生产基地为重点,切实增强木材等原材料供应能力。二是林产工业。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四是森林旅游产业。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为重点,不断壮大绿色低碳林业产业规模。五是林下经济产业。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六是竹产业。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竹产业带。七是花卉苗木产业。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花卉苗木需求。八是林业生物产业。以挖掘林地资源和物种资源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因材料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九是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加快建设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全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种功能。十是沙产业。以发展沙区灌草饲料、沙漠观光、中药材、太阳能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核桃县、红枣县、板栗县、花卉县、竹子县和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突出贡献。
要如期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切实抓好十大生态屏障建设和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并结合林业实际,切实把握好以下五项重要原则。一要坚持把实现“双增”目标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双增”目标是林业建设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时期,既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确保20xx年实现“双增”目标的攻坚期。必须紧紧围绕林业“双增”目标和“”时期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增长。二要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宗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兴林富民,坚持兴林富民也更有利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因为,只有兴林才能富民,只有富民才能激发林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更加自觉有效地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兴林富民上想办法、下功夫、见实效。通过兴林富民切实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真正推动林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三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着力解决与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和不竭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战略基点,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的驱动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五要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森林经营既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又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内容。我国9.26亿亩人工林,平均每亩蓄积只有3.26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5—1/10,这既是林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又是林业发展最大的潜力。我们必须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经营森林,精心抚育森林,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有一个大的提升。
总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和作用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最终实现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20xx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20xx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对于确保“”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林业工作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各地搞好“回头看”和检查验收,加强纠纷调处和调解仲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20xx年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xx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深化改革要有新举措,必须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从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抵押贷款入手,继续完善配套政策,打通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筹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兴林富民的生动实践。在认真总结福建省永安市深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百县林改大培训。切实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村级涉林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新途径。二要抓好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筹备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三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近期任务,争取出台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计划安排营造林任务9000万亩,抚育森林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一要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造林绿化任务。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比重。抓好油茶造林项目,开展核桃标准化园、碳汇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设试点。抓好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努力提高尽责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召开全国造林绿化管理工作会议。二要抓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取消了地方配套,中央财政对中央投资的项目实行全额补助;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和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并将进行动态调整;将森林经营纳入了天保工程,增加了中幼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补助政策;扩大了工程实施范围,增加了丹江口库区11个县。这些重大突破和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必须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的要求,认真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上半年要专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部署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同时,要抓紧编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规划,深入推进沿海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三要强化森林经营。开展森林经营现状调查,编制《森林抚育经营实施方案》。继续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努力扩大试点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试点内容。强化森林经营监督管理,推行森林经营行政、技术和施工负责人制。修订森林经营技术标准,加强森林经营模式和关键政策研究。四要抓好良种壮苗培育。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确定一批新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搞好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跟踪检查。依据《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加强珍贵树种苗木繁育,优化种苗供应结构。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完成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全国“”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继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启动国家级公益林监测与评价试点。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三要加强荒漠资源保护。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xx—20xx年)》,启动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开展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石羊河流域、新疆等重点地区防沙治沙规划报批工作。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和《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落实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扩大回归自然范围。推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的调整和颁布。做好第二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试点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四)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一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继续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组织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构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村级联户承包责任制,严防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二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行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参与的“双线”责任制管理,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政府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建立检疫责任追溯制度,开展检疫执法整顿工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摸底调查,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制定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强化监测防控形势研判,大力推进主动预警,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四要妥善处置沙尘暴灾害。加强沙尘暴预测预警,做好沙尘暴高发期适时监测、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减缓灾害损失。五要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加大林区治安源头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继续壮大林业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推动落实《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突破1000亿美元。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增收致富。三要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订《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建立重点林产品市场和林业企业联席制度的意见》,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四要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搜集与分析,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一要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关注森林系列活动,继续办好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开展第五届关注森林奖评选工作。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三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推进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四要加大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办好《绿野寻踪》、《绿色时空》电视栏目,抓好《湿地空间》专题片摄制工作,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加强林业系统报刊管理,提高办刊质量效益。
(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林区民生。一要加快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xx年是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一年,涉及林区上百万人口的切身利益。各地要进一步搞好调查摸底,登记核实,确保符合政策规定的棚户区和危旧房全部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根据年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协调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和细化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及时开工建设。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职工群众满意。拆迁安置、户型设计、房屋分配等工作,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配套供热、给排水、小区道路、绿化美化等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职工群众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同步改善。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林区稳定。二要切实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详细测算建设任务,抓紧与有关部门对接。对已经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的,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任务,落实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对还未纳入规划的,要积极反映,争取尽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确保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同步改善。三要做好灾区生态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实施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推进玉树地震灾区、舟曲地质灾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劳务购买等方式,扩大林业职工和林农就业,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下降,确保兴林富民、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八)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造林、林木良种、湿地保护、中幼林抚育、野生动物损害、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税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将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政策范围。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经营和雷击火防范技术攻关,力争在林业碳汇监测计量、生物质能源、资源保护、野外科学观测和生态服务功能测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等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三要强化依法治林。切实抓好森林法修改,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立法调研,推进沿海防护林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起草修订工作。抓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业行政复议工作,提升各级林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四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加大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在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信息化业务。加快推进“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尽快启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拓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适时召开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强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和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五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掌握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坎昆会议通过的两项决议,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及早制订我国林业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规则接轨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规程和新标准,为林业议题谈判和林业长远发展争取主动。妥善应对森林可持续经营、非法采伐和老虎、象牙、犀牛角等涉林敏感、热点问题,全力维护国家权益。做好联合国亚太地区林业委员会会议、APEC林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森林年的相关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继续实施林业“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拓展政府间、部门间合作渠道。积极争取日、韩、澳、德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会、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等双多边援助项目。
(九)全面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干部培养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上岗、挂职锻炼力度,抓好关键岗位轮岗交流,优化机关干部配置,选派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颁布实施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全国林业人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林业教育培训“”规划。二要抓好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公安、调查监测、信息化等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国有林场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强化职能作用,理顺资金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三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各种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环节和岗位的监督检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四要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作风凝聚人心,以优良的政风推动工作。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 篇2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林业工作,部署20xx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
党的以来,全国林业系统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林业放在国家全局中来认识、来谋划,立足改善生态改善民生发展林业。我们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符合国家发展大局和林业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群众期待,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实现了同频共振,所以林业的形势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级林业部门要科学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把握新常态,首先要科学把握新常态的新特征、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新常态最大的特征是,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新常态呈现的新趋势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新技术、新业态等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是,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压力凸显,传统产业快速收缩,新的动力难以很快形成,多种风险可能集中释放。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动力,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新契机,为加强技术创新增添了新压力,为提升生态承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改善生态环境腾出了新空间。我们要密切跟踪这些重大变化,深入研究新常态对林业的新影响新要求,及时调整林业的发展布局、发展方式、政策措施,让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
新常态下,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从消费需求看,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的主导需求之一,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林产品种类繁多、绿色环保,符合个性化、生态化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从投资需求看,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资需求巨大。20xx年,中央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1517亿元,涉林贷款2083亿元。按照46.5亿亩林地计算,平均每亩只有77.4元,再加上8亿亩湿地和39亿亩荒漠化土地,平均每亩仅为38.5元。同时,林区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对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资,形成的是非常稀缺的生态资本和绿色资源,这已成为新常态下投资的战略重点之一。从市场空间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对林产品的需求都十分强劲。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20xx年我国消费木材1.83亿立方米,20xx年达到5.22亿立方米,增加近2倍,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到47.7%。同时,全球林产品消费量也大幅增加,林产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从就业潜力看,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130万-150万人就业。据研究,1998-20xx年居民休闲消费每增加1亿元,与之相关的就业人数就增加4826人。我国有3681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和2174个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和林业休闲服务业年产值5965亿元,仅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12.6%,增长潜力和就业空间很大。从产业结构看,林业产业是生态产业、生物产业、碳汇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绿色增长、绿色外贸、绿色就业,而且可以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提供战略支撑,还可以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和新材料提供重要基础。特别是木变油等技术的突破和竹缠绕复合管道新材料的应用,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开辟了新渠道。从区域发展看,发展林业可以加快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让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把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实施的罗斯福生态再就业工程,为300万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既增加了1.03亿亩森林,又增加了社会就业和居民收入。当日本经济年均增速从1961—1973年的8.8%下降到1974—1983年的3.4%时,日本政府通过实施《保安林整治临时措施法》和保安林规划建设制度,一方面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使保安林面积增加了2倍多,大大提高了生态承载力。20xx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以林业部门为主实施的“大户外”战略,不仅提供了610万个持续就业岗位,而且增加了近800亿美元税收。20xx年5月,欧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新战略,力图实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三赢”。最近,芬兰制定实施了首个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加大对动植物及其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加快经济恢复和转型。预计到20xx年全国生物经济年产值将由目前的600亿欧元增加到1000亿欧元,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20%,并创造1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对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非常关注。去年以来,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如:适应新常态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卫和创造绿色财富;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须倍加珍惜;要适当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这些重大判断和具体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形势与任务、潜力与优势提供了根本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从各方面分析来看,林业要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旗帜方向不走偏,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职责使命不放松,以更大的拼劲、更强的韧劲,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认真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创新林业体制机制,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快依法治林进程,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一、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着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激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活力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林业改革顶层设计之年。一年来,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林业局研究确定了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9大林业基本制度、全面加强9种能力建设;研究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了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委托省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并实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等重大改革举措;研究提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健全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地方政府保护森林和改善民生责任等重大改革举措;与农业部、中央农办共同牵头制定了《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研究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并已报送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已正式实施;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 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为林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的政策;配合财政部完成了《林业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报告》。其他改革有的正在进行试点,有的正在制定改革方案。
20xx年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关键之年。深化林业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了专门论述,其中明确提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要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也提出,要保卫和创造绿色财富。汪洋副1月4日下午在听取我们工作汇报时对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明确指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标志,就是要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我们贯彻中央要求,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经营方式、运营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市场力量,努力实现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共同推进,增加总量与提高质量协调发展,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相得益彰,走出一条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林区和谐稳定的林业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底线。各项改革都要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改革目的和基本方向,坚决守住保生态、保民生的底线,坚决守住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红线和高压线。林业改革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森林资源受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林区社会稳定和谐。要通过改革,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精心制定改革试点方案。各省(区、市)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在厘清森林资源总量、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好改革试点方案。各省(区、市)编制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和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编制的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方案,需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后组织实施。分布在其他省区的国有林区,原则上按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推进改革。国有林场是十分宝贵的生态资源,是最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改革方案确定了国有林场的生态属性和公益属性,各地要按照林场属性理顺体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方案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的要求,必须明确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定位。
狠抓改革任务落实。除了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以外,按照xx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分工方案和林业重点工作部署,林业的改革任务还有80项。随着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抓落实的任务越来越重。改革不是出了文件、定了方案就行了,各项改革举措决不能落空。要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强化一把手责任。要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要求,建立台账,全力推进,一抓到底。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见到实效。
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各项林业改革都要搞好顶层设计,既要符合中央精神,又要符合基层实际。要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基本标准。既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走偏、不走样,又要鼓励基层探索和创新。要尊重基层实践,尊重基层创造,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举措。对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模式,要进行复制和推广。要坚持问题导向,了解群众愿望,下功夫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成果让群众共享。
加强改革成效评估。改革不能自拉自唱,要加强督查检查、跟踪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要建立改革成效评价体系,开展自我评估,接受群众评价,有条件的要开展第三方评估。要用好评估成果,用于干部考核,用于干部奖励,用于干部问责,用于调整完善改革措施。
二、全面加强依法治林,着力推进林业治理法治化,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xx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对林业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与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一是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有待强化。少数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依法决策的能力有待增强,遵守林业法律法规、保护生态资源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有的甚至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政府和法人仍是一些地方侵占、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主体。二是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有的内容已经不符合林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不相适应。有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国家层面,湿地保护还存在法律缺失。三是林业执法体制机制仍不健全。执法体制不顺,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综合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在一些地方,重实体轻程序、重执法轻监督的思想仍然存在,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执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林业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不够强大。由于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许多林业案件没有依法严格追责,有的只是象征性地罚款了事,导致林业违法成本过低,全国每年发生林政案件20多万起,对森林资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加强林业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林,加快形成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林业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林业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林业法治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依法治林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全面推进林业治理法治化。林业治理现代化必须依靠林业治理法治化,林业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也是林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要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健全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更加注重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依法约束开发利用行为、依法保障群众生态民生权利。
继续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当前的林业法律法规大多是在林业开始转型前制定的,要紧紧围绕提升和发挥林业生态功能,推动林业立法由注重保护管理单一自然资源向注重保护管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转变,着力完善覆盖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地方性林业法规要突出地方特色,并与国家立法搞好衔接配套。
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全面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资源。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杜绝以罚代刑,徇私枉法,甚至“私了”执法。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同时,要加强林业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林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自觉学法懂法守法。
依法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林业政务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坚决严格保护天然林,着力解决资源保护和木材供给问题,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基础
天然林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去年以来,多次要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他还指出,眼前会增加财政支出,也可能减少一点国内生产总值,但长远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一定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的这一战略决断,坚定不移地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快制定全国天然林保护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中央的战略意图。
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1998年以来,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天然林没有纳入保护范围。一些地方把天然林看成是杂木林,实行毁林造林,有的甚至把天然林开垦成耕地,这些现象要坚决禁止。要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红线,加快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实行依法严格保护。
果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过去60多年,全国已采伐天然林约110亿立方米。天保一期工程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工程区年均减少天然林采伐1760万立方米,累计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4.25亿立方米。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天然林年采伐量由一期的1094万立方米进一步调减到402万立方米。去年4月,我们又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结束了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175年的采伐历史,实现了从森林采伐到生态保护的重大转型。这是国有林区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目前,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采伐量只有256万立方米,但全国天然林年采伐量仍高达4994万立方米。今后,要分三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是扩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二是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停止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三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一项重大政策。各地要加强调研,结合编制“十三五”采伐限额,深入研究停伐后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停伐后木材供给有来源,职工就业有保障,林农收入不减少,林区民生得改善。
着力提升天然林生态功能。保护天然林的主要目的是发挥生态功能。提升生态功能,既要停伐保护,让天然林休养生息,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又要加强抚育经营,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提升天然林的质量和功能。对稀疏的天然林要实行封育和补植补造;对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等地的人工林,要借鉴德国培育近自然林的成功经验进行培育改造。通过严格保护和科学培育,使我国天然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对独特的天然林实行重点保护。对一些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要实行特殊的保护体制,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建立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要有选择地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或委托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涉及的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林地、林木要逐步实行政府赎买或租赁政策。
提高天然林保护补助标准。20xx年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时,各项补助标准作了相应调整,并规定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有关补助标准。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提出,要提高工程补助标准。要通过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一套既有利于严格保护天然林、又有利于改善林区民生的政策体系。
配套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木材供给,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主要任务。木材供给问题不解决,天然林就保不住。当前,我们可以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满足国内木材需求。但从长远看,保障木材供给必须立足国内。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把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的成功模式嫁接到国内,争取由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每年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贴息,由地方林业部门组织经营主体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和相关金融机构制定标准并负责监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木材储备生产基地,全面实现由采伐天然林到采伐人工林的历史性转变,为保护天然林、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着力解决质量不高和总量不足的问题,如期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目标
森林资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生态承载力、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新期待的直观指标,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支撑。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已承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确定到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目标,并对203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作出了安排。实现这些目标,一方面要加强森林经营,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力度,增加森林面积。
全面提升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质量效益。正在实施的10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由于一些项目投资标准低,尚未实行按工程管理,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要争取国家进一步提高投资标准,加大省级资金配套额度,逐步实行按工程管理,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根据适当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等方面的需要,及时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
不断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面积。目前,我国60%以上的可造林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是扩大森林面积的潜力所在,也是造林绿化的难点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青海、新疆由不到1%分别增加到5.63%和4.2%,特别是山西省右玉县由0.3%增加到51%,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林、以林养水,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科学恢复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植被。
大力推进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提高森林质量的根本之策,事关林业长远发展,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今后,国家还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但森林经营决不是国家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实际上,森林经营应是一项技术性措施,而不应是一项政策性措施。即使国家不投入,营林主体也要加强抚育经营,注重培育高质量的森林。各级林业部门既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增加投入,又要引导、支持、培训营林主体和林农群众主动加强森林经营,通过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收入。
五、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着力破解投入瓶颈制约,有效促进绿色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推动绿色发展,为亿万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财产性收入,是新常态下林业服务国家大局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市场潜力、投资潜力、就业潜力和增长潜力,为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挥增长潜力,为稳增长作贡献。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xx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比20xx年增加1.31倍,4年翻了一番多,但只有木竹加工及产品制造、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两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万亿元,其他多项产业还有很大增长潜力。新常态下,要注重新产品、新业态开发和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应用,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素质,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休闲服务业和小微企业,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20xx年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为稳增长作出新贡献。
发挥市场潜力,为调结构作贡献。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问题。林业产业是巨大的绿色、低碳产业,具有节能减排的独特优势,且市场空间大,产能不过剩。近年来,我国木材等林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食用植物油60%-70%依靠进口,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的市场潜力巨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进程。
发挥就业潜力,为惠民生作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确保就业人数增加和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有近1.4亿农户5.34亿农民承包了集体林地,这是农民最可靠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来源。虽然不少农民已进城打工,但承包的集体林地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就业和创业平台。关键要维护和稳定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决不能让失业农民工又失山失地,失去最基本的就业保障。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森林城镇,绿化美化城镇,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可以为中小城镇培育支柱产业,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发挥投资潜力,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贡献。林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当前最大的投资洼地。制约林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投资不足。加大林业投入,既可以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积累绿色资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当前,我国正在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我们既要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又要注重发挥金融资本的投资潜力,吸引各种资金大规模向林业产业流动。通过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促进山区林区沙区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六、在生态资源监管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产权不清和监管不力的问题,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
生态资源保护和监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当前,非法侵占林地、随意破坏湿地、沙区边治理边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态资源严重破坏,这与产权不清、监管不到位、查处不力直接相关。按照xx届四中全会精神,今后生态资源遭受破坏,各级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政府包括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要从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依法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资源保护和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是当前生态资源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几年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建立起集体所有集体行使管理权、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的集体林业生态资源产权制度。这对保护集体所属的生态资源已经并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国有林场、国有林区以及湿地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为政府按产权来管理和监管生态资源提供制度基础。
深入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排查专项行动。要坚决贯彻落实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对于这个问题,各地林业部门决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也决不能心慈手软怕碰硬。对大案要案不坚决查处,是过不了关的,现在不查处将来发现了,林业部门还是要承担责任的。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重点要清理排查土地整理中违规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工业园区建设中违规占用林地问题、随意调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问题,确保清查到位、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切实履行好规范林地管理、遏制违法侵占林地蔓延、严守林地红线的重大职责。
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湿地的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我们要主动承担起保护和恢复湿地的重大职责。要坚决守住8亿亩湿地红线,严禁将湿地开垦成耕地,严禁在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搞商业性开发,严禁各类开发影响和破坏湿地生态功能。要加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投入,扩大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重点要把所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都严格保护起来。
严格保护沙区森林植被。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开始改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开始净减少。但是,仍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有的在沙区随意开垦耕地,有的建设项目没有对沙区植被采取严格保护措施,有的甚至在已治理的地方搞破坏性开发。我们对沙区治理成果一定要倍加珍惜,对破坏沙区植被行为一定要严厉打击,继续加大沙化土地和石漠化治理,保护和发展好沙区植被。
更加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基因库,物种保护正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象牙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非法贸易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猎捕候鸟、食用猴脑、活熊取胆、大象砍头等事件成为国内舆论和网络关注的焦点。物种保护今后很有可能成为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把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建设好自然保护区作为政府事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职能上进一步强化,在投入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扶持。
七、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盘活林业资源,最大限度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潜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是林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业适应新常态,就要深入挖掘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潜力,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实现更大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林地和物种资源,这些既是优质的生态资源,也是巨大的生态资产。据测算,我国林地林木资产总价值21.29万亿元,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总价值12.68万亿元。依靠市场盘活这些优质资产,可以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林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主要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一直强调生产而忽视市场,计划经济思维在林业领域仍然广泛存在,导致林业各类要素市场发育迟缓;二是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部分林产品生产周期甚至超过一代人的寿命,传统融资方式与林产品生产周期不匹配,导致资金和人才不愿意进来,资本和技术积累缓慢;三是部分政策性限制影响林业市场发育,采伐难、评估难、抵押难、融资难等问题把一些市场主体挡在了林业之外。盘活林业资源资产,提升林业市场化水平,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和潜力竞相迸发。
牢固树立用市场手段推动林业发展的理念。彻底转变林业发展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思维,更加注重用市场手段推动林业发展。大力培育林业要素市场,确保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林产品价值。积极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提升生态服务产品的品质和效率。
着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培育农户、合作社、企业这些传统市场主体,支持他们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另一方面,要借助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提升林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和经营规模。要积极创新林业融资平台,引导工商企业在坚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发展林业。
逐步完善林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来实现的,这就是经济运行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林产品价格过低,会影响林业生产者积极性;林产品价格上涨,林业经营者的收益就会增加,但林业资源管理的压力也会增加,同时国外林产品可能快速进入国内市场,冲击国内林产品生产。要认真研究价格波动对林业的影响,学会运用市场杠杆和价格规律管理林业。坚持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让林产品价格真正反映市场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引导社会形成节约木材的良好风尚。
积极探索林业资产化管理模式。研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探索推进我国林业资产化管理,一方面,可发挥政府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增进全民生态福祉;另一方面,可将林业存量资源转化为流动性更好的金融资产,帮助林业突破融资瓶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
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推进林产品市场建设,规范林权流转行为,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和平台,促进林权抵押和担保。完善森林保险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实施范围,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降低林业经营主体的风险。创新林产品营销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林业电子商务,加快建设林产品交易平台和质量追溯平台。
八、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切实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新常态下必须让创新驱动成为林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产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林业发展必须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尽快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科技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林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科技创新主体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主要依靠科研事业单位和高等林业院校,没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二是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由于林业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大多数林业生产单位习惯于依靠要素投入维持生存发展,缺乏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三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项目、资金、人才、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科学,协调性差,利用率低,难以形成创新合力。科技和市场、产业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不能满足林业生产对科技的巨大需求。四是创新激励机制缺乏。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缺少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灵活务实的科技资源分配体制。
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紧紧围绕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林业发展由以投资拉动、要素驱动为主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世界林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内林业发展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破解一批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知识产权等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引导企业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切实解决林业产业发展难题。围绕林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抓紧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建立林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加速集聚林业创新人才。实施林业优秀科技人才计划,聚集一批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增强林业科技实力。要不分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为他们办学育人提供有利条件。要完善创新评价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热情。要营造自由探索、平等理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科技人才潜心科学研究。
全面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改革人才、资金、项目、装备等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协调发展和合理流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建立有利于激发林业创新活力的投融资政策,推动发展林业科技服务业,切实增强林业科技创新动力。
九、切实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力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适应林业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是国际社会解决诸多问题时最容易找到共同点的领域,正受到各方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林业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大趋势,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已经成为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
综合判断,我国林业对外开放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深度参与林业国际合作,有利于统筹全球资源和市场支持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于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有利于引导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发展演变。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生态问题政治化和生态治理国际化,热点敏感问题对我大国形象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我大国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统筹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提出了严峻挑战。林业国际合作要善于将加强国内工作与履行国际义务结合起来,将解决国内问题与参与国际事务结合起来,将利用全球资源与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
不断拓宽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要深刻认识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属性,准确把握世界林业发展大势,善于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国内林业发展。要把林业纳入国家外交战略布局,研究制定国家绿色外交战略和林业国际合作规划,充分发挥林业独特优势和作用,全力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
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国内资源约束趋紧和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要加快转变林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促进林业开放型经济发展,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群众就业增收。坚持以互利共赢和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支持企业走出去,做好海外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要通过多双边互动,引导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的发展演变。坚持内外联动,适时提出“中国方案”,把国内需求更好地反映到国际规则中,按国际规则办好中国事情。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广泛传播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推动完善国际生态治理体系。
继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要增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国际合作中的协同作用,发挥国际竹藤组织和亚太森林组织的桥梁作用。紧紧围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贸易便利和技术经验交流,全面深化与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加强林业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强化涉林国际热点敏感问题研究,按国别、分区域制订林业对外交往政策。依法加强与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推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十、不断加强林业队伍建设,着力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担当起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转变、两服务”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反对“四风”,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林业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林业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担当起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历史使命。
增强改革意识。今年林业改革将全面推进,各级林业部门和干部职工要积极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全力推动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尤其要敢于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勇于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林业部门职能,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增强担当意识。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新常态下推动林业改革发展,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繁重。广大林业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担当精神。面对复杂问题和繁重任务,决不能退避三舍、推诿扯皮、无所作为,更不能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躲着走,而是要迎难而上、认真履责、勇于担当。
增强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方面的服务,是各级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要深入开展“两转变、两服务”活动,继续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林业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增强基层意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成功经验。要深入基层了解林业发展情况,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帮助基层解决林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增强廉政意识。要针对涉林资金总量大、项目小、资金分散、实施主体多的特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对腐败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要通过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依照法律法规履行各自职责。
同志们,我今天讲的这10个问题,既是事关林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林业发展将会再上新水平;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也是林业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的关键之年。各级林业部门既要围绕这些重点问题,抓好贯彻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工作任务,又要精心编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认真谋划今后5年和更长一个时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实现更大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 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区委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档案工作,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总结5年来的档案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表彰档案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决定召开这次全区档案工作暨先进表彰会,旨在推进全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和谐建设。根据会议安排,我对20xx年全区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对20xx年工作提出意见。在此,我代表区档案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面完成档案工作目标任务
20xx年全区档案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全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致力科学发展,档案馆建设取得新成效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科学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区档案馆在晋升三星级档案馆基础上,继续以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为重点,一是认真开展档案收集、征集、接收工作,接收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吾来易地扶贫搬迁档案及党委、政府、纪委、财政等机关到期应进馆档案9016卷2513件,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改善了馆藏结构,同时加大了对民间珍贵档案的收集力度,收集到一批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的珍贵资料,弥补了我馆名人档案的空白;二是加大馆藏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整理和重点档案抢救力度,按标准整理馆藏各乡镇档案15364卷、资料8699册,修裱重点档案4000页,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部分濒危档案寿命;三是切实做好档案信息利用工作。为确保档案信息既全面又安全的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进一步严格档案查借阅手续,建立专用查档介绍信,做到手续不全不提供,有效杜绝失漏泄密现象,全年提供档案利用582人次1923卷36件,为资政决策、工作查考、解决纠纷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换证起到积极作用。
(二)着力协调发展,机关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20xx年是档案工作“六项工程”验收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档案六项工程建设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档案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各单位继续按照《区档案工作六项工程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千方百计克服人财物等困难,坚持标准不放松,在管理体制、设施设备、业务建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全面推进机关档案管理,去年又有14个机关、8个乡镇、21个村委会社区实现了星级管理,目前全区共54个机关、4个事业、18个乡镇、38个村社区综合档案室通过星级验收,分别占总数的96.4%,80%,100%,13%,顺利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20xx年10月在市政府对各县区“七项工程”建设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标志着我区档案工作管理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三)奋力解放思想,档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0xx年结合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组织档案职工紧紧围绕创新服务开展讨论,集思广益,为档案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在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民生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与新农办协调,在新农办的支持下,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采用在金鸡乡搞试点、开现场会等形式推进新农村家庭档案建设,共建9个新农村试点档案17**户2585盒,使农户家庭中重要证件、珍贵材料等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民主管理、乡风文明”起到积极作用。二是为林改工作服务。全力配合区林改办做好林改档案工作,针对林改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认真组织各阶段培训,并组成林改档案督察组深入各乡镇、村检查林改档案资料,确保齐全完整,为老百姓存史留证。三是为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服务。积极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补换发证档案整理移交工作,认真开展调研,确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培训,统一标准、规范业务、实地指导,历经半年艰苦奋战,4102卷档案顺利接收进馆。四是强力推动农户家庭建档。以“档案六项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整乡推进”为抓手,深入瓦房乡19个行政村对村级档案实行规范整理的同时帮助其近5000农户建立起家庭档案,深受广大农户好评。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又有新进展
为全面提高档案对社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档案馆局域网建设,加强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立共建目录数据166146条,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41152页,进一步推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速度,为档案资源共享、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努力法制建设,依法治档能力明显增强
档案部门始终将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贯彻《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档案干部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定的《云南省档案条例》,做到人手一册,借《云南省档案条例》实施一周年之机,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制发手机短信,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人员培养,争取开展档案行政执检查,推动全区依法治档进程。
20xx年,在全体档案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全区档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推进档案事业持续发展,但档案工作距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档案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档案工作所必须的设施设备特别是电脑、扫描仪等或老化或欠缺,阻碍了工作的发展;二是办公条件紧张,区档案馆已经饱和、部分单位无专门档案室,无法依法接收、收集应进馆(室)档案,影响了档案资源整合和共享;三是档案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档案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了档案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
二、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项事业发展都存在着诸多困难的一年,也是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一年,档案部门将继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提升档案工作为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档案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再战,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国家档案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新形式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建设“两个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区档案工作实际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民生档案资源监管。要在做好常规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待,把那些与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所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通通纳入民生档案工作的视野,列入归档和进馆范围,纳入档案资源体系,科学整合民生档案资源,保证该类档案应归尽归,齐全完整,抓牢抓实民生档案工作的基础;二是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建设。继续推进村委会、社区星级档案室建设,健全完善村级档案管理体制,形成有人管有人做的工作格局。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让档案有装处有房住,确保档案安全存放。建立档案工作制度,严格依法按时归档案,严格档案整理标准,杜绝档案材料乱堆乱放,随意损毁现象,确保反映基层建设的一手原始资料齐全完整;三是加强家庭建档工作。认真总结瓦渡、瓦房整乡推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们了解家庭档案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档案在解决山林土地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村庄的重要作用,争取各乡镇、有关部门的支持,发挥社区、村(居)委会基层组织作用,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积极推进家庭建档,使这件利国利民、造福人民群众的好事成为广大百姓的自觉自愿,把档案服务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人民群众了解与己有关档案的可查阅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及时间等,加快建立和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为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提供更多的方便。
(二)以强化服务为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一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根据区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档案部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研究工作办法、加强指导,将档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过程,各乡镇档案人员要提前介入,及时将新农村建设各种资料收集整理与乡镇其它档案一起保管、一起利用。
二是服务于林改工作。要把林改档案工作当作服务于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配合各级林改办,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按照《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乡镇、村、组林改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移交工作,为全区林改顺利验收扎实工作。
三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要进一步转换观念,克服档案传统方式,转变档案工作后时性为现在进行时,利用档案工作“手脚长”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特点,变事后管理为事前参与,及时介入辖区内各项经济建设和重大活动、重点项目、重大事件、国有和非公企业,切实抓好婚姻户籍、医疗保险、房产土地痕迹管理,把档案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使档案信息既及时、齐全、有现实价值,又有效的围绕党委、政府大局服务。
四是服务于阳光政府建设。档案部门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在国家档案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规定和云南省建立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抓住时机积极争取在区档案馆建立“区政府公开信息查询中心”,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各档案人员要主动配合做好本地、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好各项业务工作
抓好信息化建设。要把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服务方式的战略举措来抓,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有关方针政策,在档案数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实施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档案馆要完成馆藏95%的文件目录和5万页全文数据库建立,各综合档案室要从今年起开始全文数据库建立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网站建设与应用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探索电子文件管理等工作,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抓好档案馆建设。根据省档案局开展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工作的有关要求,创造条件,积极准备,以评估和测评为动力,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完成对馆藏乡镇3800卷不规范档案系统整理,开展5千页重点档案抢救和政府全宗档案开放、短期档案的鉴定销毁、珍贵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工作,继续做好现行公开文件收集和利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门的支持将档案馆新建纳入计划,改善全区档案安全保管条件。
抓好机关档案工作。各机关综合档案室分管领导要重视和关心档案工作,经常过问,将档案工作纳入本门工作计划与其它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保障开展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改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各档案人员要主动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根据档案工作总体要求,进一步巩固星级建设成果,认真做好年度归档,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全文数字化工作。
抓好档案安全工作。安全保管是档案工作重中之重,全区档案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或无专人管理、或无专用库房、或无专门设施设备。去年汶川大地震给予了我们许多警示,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管确保国家宝贵资源不受损失,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首要责任。今年档案馆、各综合档案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并认真执行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实行库房专人管理,要结合实际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档案工作抗击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紧急情况的能力,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做好准备,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加强必须的安全保管设备设施建设,从制度上、人员上、基础建设上确保档案安全。
抓好队伍建设。有一支稳定、务实、能力强、作风正的队伍,是确保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区档案馆人员难流动和综合档案室人员流动大的特点,一是认真组织档案局馆职工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扎实工作作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档案工作宣传,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保证专兼职档案人员相对稳定,加强各种方式的档案业务培训,使档案人员及时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专业技术,提高工作水平,保障档案工作连续性。
(四)以法制建设做保障,推进依法治档进程
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律法规、新修定的《云南省档案条例》,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争取将《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规章的执行情况纳入政府行政府执法检查计划,在年内对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一次执法检查,以提高各级各部门依法治档的自觉性,推进档案工作法制化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20xx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档案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继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xx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档案事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全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做出更好更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