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选16篇)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选1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

  (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

  (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

  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

  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2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学习目标

  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

  重点:开国大典

  难点: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课堂学习

  (一)预习导学:               

  通过《               》

  中国人民政    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治协商会议    国旗             

  国歌                

  开国大典                  首都         

  纪年              

  开国大典:         年      月       日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导入:百年中国——19xx年的中国与XX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 开国大典

  1、 开国大典盛况

  时间:

  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内容:

  动脑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二)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

  中央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四、巩固练习: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代国歌是:         (     )

  a、《义勇军进行曲》      b、《国际歌》

  c、《东方红》            d、《歌唱祖国》

  2、 1951年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     )

  a、北平    b、西藏    c、天津    d、海南岛

  3、第一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新中国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

  a、年号纪年           b、  干支纪年

  c、民国纪年            d、公元纪年

  4、请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图1                        图2

  (1)图1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图2反映的是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的情景,它有何重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国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时期,国歌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鼓舞。

  二、通过让学生讲解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培养学生的协作,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谁能告诉老师:我们少先队员在听《国歌》的时候因该怎样做?

  出示:《国歌》的歌谱师生起立,听国歌

  师:(听完后)我们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场所会经常听到《国歌》?

  生:回答。

  二、国歌的历史背景。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浏览国歌的历史背景。

  生:自由浏览。

  师:学生齐读国歌的历史背景。

  三、《南京大屠杀》。

  师:国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下面同学们继续浏览:南京大屠杀。

  生:自由浏览。

  师: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

  生:讲解。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和耻辱,令人悲痛,下面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起聆听国歌,在国歌声中共同缅怀那些大屠杀中的遇难者。

  生:起立,聆听国歌。

  四、抗日救亡运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可以继续浏览:抗日救亡。

  生:自由浏览。

  师: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

  生:讲解。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又想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在国歌声中畅想,感受国歌在这个历史时期又给人们带了什么样的精神鼓舞?

  生:起立!聆听国歌。

  五、走进新世纪。

  师: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走进新时代。

  生:自由浏览。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又想到了什么?新世纪里,我们新中国还有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让我们在雄壮有力的国歌声中畅想。

  生:起立!聆听国歌。

  六、师生对话。

  师:现在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师生对话”环节。

  师:老师的问题是,为什么国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发挥着去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生Q直接与老师交流。

  七、小结。

  今天,我们在《国歌》声中畅想,在《国歌》声中感悟。历史告诉我们:勿忘国耻,让世界充满和平;未来告诉我们,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侵略者不敢踏入!让我们在国歌声中宣誓,在国歌声中许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4

  导入  :

  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以及每阶段的政权性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将由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来商讨决定。

  讲解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学生概括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教师指出:党的工作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总目标、总原则,一切工作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强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大字和小字,讨论回答。“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成熟了,指的是什么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筹备会议。

  小字内容,教师简介即可。要注意这次政协会议在筹备期间曾称为“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次大会召开于1949年9月。地点北平。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教师要正确解释国旗图案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尊敬五星红旗的教育。用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用典型史事进行分析。

  讲完本目后,教师可适当联系现在的政协会议进行小结,突出其民主性和历史作用,明确要点。

  三、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小字内容,学生阅读即可。要明确会议的时间和内容。

  2.开国大典。教师重点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盛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利用书中彩图或电影剪辑、录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录像带》下(新中国的诞生部分)、录音等,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和直观性。

  由学生朗读海内外各方面的贺电。

  课后由学生收集家长参加开国大典的感受,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由学生归纳、概括后,进行讨论:

  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得出结论:因为中国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世界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由学生朗读,不必展开。

  3.基本经验。围绕课文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典型史事加以阐明,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小结本课:

  点明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联系今天中国的强大,探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5

  地位分析

  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教学思路

  本课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行叙述,包括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或推荐一些书籍给学生,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小结可联系今天中国的强大,探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分析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提议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联合政府。这一主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深受社会各界拥护。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起着临时宪法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明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因为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明确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本课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条件,使学生了解会议召开的必然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与会人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强调这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盛会。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性质,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要强调它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可适当联系现在的政协会议,突出其民主性和历史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又一重点和难点。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的领导领导地位和作用。学生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可组织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典型史事进行论证,教师再归纳、分析和总结。

  课堂导入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及政权性质,引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6

  教学目标:

  1、能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能认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1、导入新课:谈谈你对祖国的印象。

  2、聆听《我的祖国》

  3、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1)、介绍歌曲的首唱者—郭兰英

  (2)、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

  4、跟唱《我的祖国》

  二、学习《国歌》歌词

  1、观看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图片资料。

  2、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了解词作者田汉英

  3、学一学

  (1)、老师领读歌词.

  (2)、齐读歌词

  老师提问;你认为哪一句体现了人民抗日的决心?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试着读歌词)

  (3)、学生领读歌词

  (4)、介绍田汉

  三、学习《国歌》旋律

  1、认识三连音:

  (1)、聆听全曲

  (2)、拍一拍:两组三连音节奏

  (3)、听一听:

  (4)、唱一唱:

  2、体验力度渐强的乐句。

  (1)、唱一唱:

  (2)、说一说:学生讨论这句旋律的进行方向。

  (3)、再唱一唱:注意力度变化。

  3、学唱《国歌》旋律。

  (1)、视唱旋律第一遍。

  (2)、提示加入附点 . 强音记号的地方,再视唱旋律。

  四、演唱《国歌》

  1、齐唱《国歌》。

  2、跟唱《红旗飘飘》。

  3、演唱《国歌》。

  五、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7

  一年级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有关抗战的史实,理解歌词的寓意,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3.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和演唱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每周一,小朋友们都要举行什么仪式?都要唱什么歌?你知道歌中的含 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师板书,生齐读) 师阐述国歌产生的背景(参照“题解”)。生激昂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教师检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指名解词。

  血肉: 本文指代身躯。

  国歌: 见“自学课文”。

  奴隶: 见“自学课文”。

  中华民族: 民族,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理特点及共同生活

  习惯的人群。中华民族,本文泛指中国国土上的中国人民。

  长城: 本文指中国劳苦大众为赶走侵略者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吼声: 本文表示因看清敌人的本质而强烈不满。

  炮火: 这里泛指敌人的疯狂进攻。

  万众一心: 本文指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国侵略者。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

  “奴”的左边写法,“隶”的下边写法,“族”的左右笔顺。

  教育学生注意“坐势四决”:头摆正,身挺直,腿放平,脚踩实。

  三、理清脉络

  1.看图。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一,二部分分别讲的是哪一个“镜头”。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讲的是镜头一;第二部分讲的是镜头二。

  四、精度第一部分

  1.导读。

  第一部分哪一个词语最能代表劳苦大众的心声?

  2.讲读。

  比较: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起来!

  ① ②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板书: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组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齐读第一部分。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一部分。

  4.过渡:要想真正解放我们的国家,解放我们的劳苦大众,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

  觉悟,还要在行动上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钢笔字的习惯。

  (2)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的意思。

  2.课后作业

  读一读,比一比,再组词。

  哥( ) 奴( ) 诚( ) 众( ) 吼( )

  歌( ) 怒( ) 城( ) 从( ) 孔(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导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第一部分。

  3.第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那么在斗争中该怎样做呢?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第二部分那个

  2.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完成原文与含义的连线练习。

  万众一心 亿万民众不屈不扰顽强战斗,直至

  胜利

  冒着敌人的炮火 不惜牺牲生命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联合起来,团结抗敌

  (2) 讨论:上述习题中,左右意思一样,课文为何不用右边的?

  (4) 想象在前进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曲折。

  [板书: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战争终胜利)]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男女生分内容读。

  指名两学生分内容读

  指名读

  齐读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二部分。

  分组唱一,二部分。

  齐唱<<国歌>>

  三、总结全文

  全文用凝炼形象的语言摄取了哪些镜头? 文章的目的何在? 我们今天的幸

  生活是后来人创造的,但归根到底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国歌>>,唱<<国歌>>。

  (2)阅读一个有关中华民族受苦受难,奋起反抗,艰苦斗争或勇往直前的历史故

  事,读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附板书: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奋起抗争: 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勇往直前: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 (战争终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8

  教学内容: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课型:综合课

  教法:谈话法

  教学目的:

  1、学习交替运用连贯与跳跃的唱法,继续学习歌曲的演唱。

  2、综合训练:轮唱练习、节奏写作练习

  3、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初步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欣赏《国歌》及轮唱练习

  教学难点:轮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处理歌曲

  1、集体练唱歌曲

  2、教师用《游子吟》一诗,颂扬母亲的伟大,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的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的,同学们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用深情的声音表达出对祖国的炽热感情。

  三、综合训练

  (1) 轮唱:教师先讲解概念,然后和另一个学生示范,学生分组来唱,要求学生注意音准、注意声部间节拍和速度整齐,音量平衡。

  (2)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拍号,为按音节排列的单音添加节奏。

  三、欣赏

  1、介绍声乐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

  2、听《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的演唱形式。

  3、复听一遍,启发学生听赏时,将自己置身于国际比赛的授奖仪式场面之中,看到我国的运动健儿手捧奖杯,在庄严、雄伟的《国歌》声中,眼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情景。此时此景你所想到的是什么?

  4、齐唱:两个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称为齐唱。

  教后札记:

  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9

  Use of punctuation mark

  (1995年12月13日发布 1996年6月1日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 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於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可参考使用。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sentence

  前後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exclamatory 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complex sentence, 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 基本规则

  3.1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於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於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4. 用法说明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 . ”,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

  a)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後。

  c)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叁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例如:

  a) 你见过金丝猴吗?

  b) 他叫甚麽名字?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例如:

  a)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 你怎麽能这麽说呢?

  4.3 叹号

  4.3.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

  a)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 我多麽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a) 你给我出去!

  b) 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 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後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

  对於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

  a)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

  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 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後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

  4.7.2 用在称呼语後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 “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後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後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後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

  古人对於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甚麽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 ]”、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後;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後。

  例如:

  a) 中国猿人 (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为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

  “今天好热啊!──你甚麽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象声词後用破折号。

  例如:

  “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光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 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叁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例如: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 .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 “-”,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叁种形式,即长横“──” (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 - ”(占半个字的位置) 和浪纹 “ ~ ”(占一个字的位置)。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a)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於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b)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洛二氏溶液 (Ringer-Locke solution),用於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例如:

  a)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 “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 梨园乡种植的巨峰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 000公斤 ~ 1 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例如: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 (章、卷) 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叁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 “《 》”和单书名号 “〈 〉”。

  4.15.2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

  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 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

  4.15.4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於1940年2月7日。

  4.16 专名号

  4.16.1 专名号的形式为 “_____ ”。

  4.16.2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例如: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着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着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 ”。

  例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 标点符号的位置

  5.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 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6.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 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6.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0

  教学内容: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课型:综合课

  教法:谈话法

  教学目的:

  1、学习交替运用连贯与跳跃的唱法,继续学习歌曲的演唱。

  2、综合训练:轮唱练习、节奏写作练习

  3、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初步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欣赏《国歌》及轮唱练习

  教学难点:轮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处理歌曲

  1、集体练唱歌曲

  2、教师用《游子吟》一诗,颂扬母亲的伟大,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的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的,同学们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用深情的声音表达出对祖国的炽热感情。

  三、综合训练

  (1) 轮唱:教师先讲解概念,然后和另一个学生示范,学生分组来唱,要求学生注意音准、注意声部间节拍和速度整齐,音量平衡。

  (2)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拍号,为按音节排列的单音添加节奏。

  三、欣赏

  1、介绍声乐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

  2、听《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的演唱形式。

  3、复听一遍,启发学生听赏时,将自己置身于国际比赛的授奖仪式场面之中,看到我国的运动健儿手捧奖杯,在庄严、雄伟的《国歌》声中,眼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动人情景。此时此景你所想到的是什么?

  4、齐唱:两个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称为齐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1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有关抗战的史实,理解歌词的寓意,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3.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和演唱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每周一,小朋友们都要举行什么仪式?都要唱什么歌?你知道歌中的含 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师板书,生齐读) 师阐述国歌产生的背景(参照“题解”)。生激昂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教师检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血肉 国歌 奴隶 中华民族

  长城 吼声 炮火 万众一心

  (2)指名解词。

  血肉: 本文指代身躯。

  国歌: 见“自学课文”。

  奴隶: 见“自学课文”。

  中华民族: 民族,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理特点及共同生活

  习惯的人群。中华民族,本文泛指中国国土上的中国人民。

  长城: 本文指中国劳苦大众为赶走侵略者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吼声: 本文表示因看清敌人的本质而强烈不满。

  炮火: 这里泛指敌人的疯狂进攻。

  万众一心: 本文指中国人*合起来共同对付外国侵略者。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

  “奴”的左边写法,“隶”的下边写法,“族”的左右笔顺。

  教育学生注意“坐势四决”:头摆正,身挺直,腿放平,脚踩实。

  三、理清脉络

  1.看图。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一,二部分分别讲的是哪一个“镜头”。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讲的是镜头一;第二部分讲的是镜头二。

  四、精度第一部分

  1.导读。

  第一部分哪一个词语最能代表劳苦大众的心声?

  2.讲读。

  比较: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起来!

  ① ②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板书: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组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齐读第一部分。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一部分。

  4.过渡:要想真正解放我们的国家,解放我们的劳苦大众,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

  觉悟,还要在行动上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钢笔字的习惯。

  (2)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的意思。

  2.课后作业

  读一读,比一比,再组词。

  哥( ) 奴( ) 诚( ) 众( ) 吼( )

  歌( ) 怒( ) 城( ) 从( ) 孔(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导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第一部分。

  3.第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那么在斗争中该怎样做呢?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第二部分那个

  2.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完成原文与含义的连线练习。

  万众一心 亿万民众不屈不扰顽强战斗,直至

  胜利

  冒着敌人的炮火 不惜牺牲生命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联合起来,团结抗敌

  (2) 讨论:上述习题中,左右意思一样,课文为何不用右边的?

  (4) 想象在前进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曲折。

  [板书: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战争终胜利)]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男女生分内容读。

  指名两学生分内容读

  指名读

  齐读

  随着音乐伴奏,齐唱第二部分。

  分组唱一,二部分。

  齐唱>

  三、总结全文

  全文用凝炼形象的语言摄取了哪些镜头? 文章的目的何在? 我们今天的幸

  生活是后来人创造的,但归根到底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唱>。

  (2)阅读一个有关中华民族受苦受难,奋起反抗,艰苦斗争或勇往直前的历史故

  事,读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附板书: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奋起抗争: 起来 血肉筑成长城 (思想得觉悟)

  勇往直前: 前进 万众冒着炮火 (战争终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2

  教学内容:

  听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唱唱:颂祖国

  玩玩:

  1、复习do、re、mi、sol、la

  2、学会节奏谱(第3页节奏谱)的拍击法。

  3、看图学舞《颂祖国》。

  4、敲一敲,为《颂祖国》伴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曲调;对学生进

  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地聆听《国歌》的习惯。

  2、通过学唱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颂祖国》,进行爱党爱祖国的教育,学会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并能看图学跳双人舞。

  3、认识和学会节奏谱的拍击方法,并为歌曲伴奏。

  4、复习唱名d(do)、r(re) m(mi) s(sol) l(la)

  5、学会挑选不同的打击乐器及选择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分析:

  1、《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歌词与音调紧密结合,使歌曲充满战斗力,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取得革命胜利而勇往直前。

  2、《颂祖国》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2/4拍、宫调式、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

  富有新疆民歌的特色。曲调活泼、欢快、节奏比较紧密、多次出现十六分音符。

  教学重点:

  以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颂祖国》。

  教学难点:

  看图学舞。

  课时安排:

  三教时。

  1、 欣赏《国歌》;复习d、r、m、s、l;初步学唱歌曲。

  2、 学唱《颂祖国》;认识节奏谱及学会拍击,为歌曲伴奏;音乐游戏,《白云飘飘》。

  3、 歌曲处理;学跳双人舞;敲一敲。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听赏《国歌》

  2、学唱《颂祖国》

  3、复习do、re、mi、sol、la

  4、认识节奏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曲调;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地聆听《国歌》的习惯。

  2、通过学唱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颂祖国》进行爱党爱祖国的教育。

  3、复习d、r、m、s、l

  教学重点:

  学会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颂祖国》。

  教学难点:

  唱准五音阶d、r、m、s、l

  教学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节奏谱卡片。

  教学过程:

  听进行曲进教室。

  提问:

  1、 刚才我们是怎样进教室的?

  2、 我们走步时听到的音乐是活泼的还是雄壮的?

  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进教室的?噢!我们是听着进行曲神气地走进教室的。

  一、 欣赏《国歌》(童声齐唱),要求学生只听不唱。

  提问:

  1、 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唱名?

  2、 你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奏,《国歌》?

  3、 每当升旗奏《国歌》时,我们应该怎样?

  小结: 国旗、国歌代表我们的祖国,所以听到奏《国歌》时,我们要立、敬礼(或

  注目礼),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做到的。

  4、 复听《国歌》,全体立正敬礼。

  提问: 《国歌》的音乐非常雄壮( )优美( )活泼( )

  小结: 《国歌》是一首非常雄壮的进行曲。

  一、 新授《颂祖国》

  1、 复习歌曲《娃哈哈》,进行歌表演,导入新课。

  2、 范唱

  教师有表情地进行范唱,并要求学生注意:听听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歌中歌唱了谁?范唱后可让学生讨论,“赶走乌云见青天”的“乌云”“青天”名指什么?

  3、 熟悉曲调

  先出示节奏谱,手和脚分别单独作拍击练习,学会拍击后,为乐曲伴奏。

  4、 听乐曲做垫步律动(新疆舞基本动作)

  用“no”或“lu”哼唱。

  5、 朗读歌词,初步学唱歌词(注意反复记号)

  一、 复习唱名

  1、 用写有d、r、m、s、l的彩色音乐唱名卡片进行视唱

  2、 唱一唱五声音阶

  d、r、m、s、l

  l、s、m、r、d

  3、 听音练习

  出示第4页下方的节奏谱,请学生把听出的音填在节奏下面。然后边拍击边唱。

  一、 教师小结

  二、 师生告别

  三、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后感:今年我教的二年级,一开始就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不同,二年级好象大班的孩子。欣赏国歌时,小时们都表现出很专注的神情。但学唱《颂祖国》时,吐字不够清楚。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1、感受2/4拍的强调规律。

  2、看图学舞并有表情地演唱,《颂祖国》。

  3、进一步学会节奏谱为歌曲伴奏。

  4、音乐游戏《白云飘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并能看图学跳双人舞。

  2、进一步学会节奏谱为歌曲伴奏。

  3、学会音乐游戏;白云飘飘。

  教学重点:

  以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颂祖国》

  教学难点:

  看图学舞

  教学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图片、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颂祖国》乐曲,做弹簧小跑步进教室。

  提问:

  1、 1、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的曲名是什么?

  2、《颂祖国》与《国歌》两首歌曲在情绪上有何不同?

  二、练声

  1、五声音阶唱名练声

  2、《白云曲》带词练习

  3、听音练习

  可做“一音开花”游戏。教师弹两个音,让学生把这两个音用线连起来,集体唱后唱出来。

  m s

  d s r d m r

  l l

  4、视唱练习

  同上节内容。最后用“no”或“lu”哼唱《颂祖国》全曲。

  三、继续新授《颂祖国》

  1、 听《颂祖国》乐曲,感受2/4拍强弱规律。可以做“踏点步”律动,也可以指导学生看书上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圆圈来感受2/4的强弱规律(强拍可用两手指点大圈,弱拍可用一个手拍点小圈)

  2、 继续学习第3叶的节奏谱,并为《颂祖国》伴奏,歌曲前四小节配节奏谱(1),后八个小节配节奏谱(2)

  3、 复习歌词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要唱得太快、热烈、吐字清晰。

  4、 指导看图学舞

  先让学生一起跳,再请男生一起跳,然后男、女生跳双人舞。为动作熟练后,可让学生编配动作。

  四、音乐游戏:白云飘飘

  游戏方法:

  六个学生头戴写d、r、m、s、l唱名的“白云帽”(每顶帽上只写其中一个唱名),在乐曲声中自由飞舞飘动。音乐结束后,六人立即面向集体排一横队,依次唱出帽上的唱名;也可以有节奏地唱。

  五、教师小结

  六、师生告别

  七、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后感:学生学跳舞时,由于是自己看图学跳舞,所以跳的很不整齐,而且有一个现象,就是全班的学生几乎都盯着那几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而不是将自己看得表现出来。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1、视唱“白云曲”,并进行即兴创作。

  2、挑选不同打击乐器及选择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复习

  教学目的:

  1、学会挑选不同的打击乐器及选择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学看即兴创作视唱《白云曲》

  教学重点:

  挑选不同的打击乐器及不同节奏型为《颂祖国》伴奏

  教学难点:学看即兴创作

  教学过程:

  一、听《颂祖国》乐曲做垫步律动进教室,到座位后集体复习歌表演《娃哈哈》

  二、练声与视唱

  1、师生问好

  2、复习前面内容

  3、根据《白云曲》节奏进行即兴创作

  三、敲一敲

  1、指导学生看图

  (1)四个小朋友各人敲了什么节奏?让学生分别上前敲一敲。

  (2)集体可以复习节奏谱

  2、四件乐器同时敲,集体可按节奏谱拍击(或敲击)为《颂祖国》伴奏。

  3、在乐器伴奏下,集体载舞表演《颂祖国》

  四、复习及小结

  1、一起复习演唱《我有一支歌》

  2、复听《国歌》

  3、教师小结

  五、师生告别

  六、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后感:

  1、在用打击乐器时,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用过,所以,显得有些乱,经过练习后,显得好了很多。

  2、《我有一支歌》有部分学生已经忘记,只能模糊地记得曲调,歌词念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4

  地位分析

  从这一节开始学习的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来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新中国成立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

  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节讲述的是第一阶段的历史,是转折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教学思路

  本课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行叙述,包括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或推荐一些书籍给学生,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小结可联系今天中国的强大,探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分析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提议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联合政府。这一主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深受社会各界拥护。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起着临时宪法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明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因为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明确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重点突破方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本课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条件,使学生了解会议召开的必然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与会人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强调这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盛会。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性质,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要强调它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可适当联系现在的政协会议,突出其民主性和历史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又一重点和难点。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的领导领导地位和作用。学生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纠正,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可组织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典型史事进行论证,教师再归纳、分析和总结。

  课堂导入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由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及政权性质,引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5

  导入  :

  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阶段、以及每阶段的政权性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民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将由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来商讨决定。

  讲解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学生概括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教师指出:党的工作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总目标、总原则,一切工作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强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大字和小字,讨论回答。“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成熟了,指的是什么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筹备会议。

  小字内容,教师简介即可。要注意这次政协会议在筹备期间曾称为“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次大会召开于1949年9月。地点北平。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教师要正确解释国旗图案的含义,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尊敬五星红旗的教育。用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用典型史事进行分析。

  讲完本目后,教师可适当联系现在的政协会议进行小结,突出其民主性和历史作用,明确要点。

  三、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小字内容,学生阅读即可。要明确会议的时间和内容。

  2.开国大典。教师重点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盛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利用书中彩图或电影剪辑、录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录像带》下(新中国的诞生部分)、录音等,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和直观性。

  由学生朗读海内外各方面的贺电。

  课后由学生收集家长参加开国大典的感受,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由学生归纳、概括后,进行讨论:

  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得出结论:因为中国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世界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由学生朗读,不必展开。

  3.基本经验。围绕课文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典型史事加以阐明,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小结本课:

  点明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联系今天中国的强大,探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他决定、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

  能力目标:总结政协会议决定,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教育目标:增强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及积极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第一次政协会议的决定

  策略和方法:引导分析法

  教学程序:

  一、复习

  引导复习旧知:国民政府建立、性质、解放南京、中国人民革命目标。

  成立新政权之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新授

  (一)   筹建新中国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  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确定了新中国名称、性质、主人。

  2.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  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

  (二)  开国大典----1949.10.1

  (三)   西藏和平解放

  ----1951。10

  绘图总结政协会议内容

  四、巩固与练习

相关专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