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通用16篇)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通用16篇)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
鸿雁感言:
诸校是个真思考的人。所以,且不论课的成败,先搬过来品评一番,想来不会介意。第一课时三大板块,十分钟一个导入,够牛,正像干国祥等人后来评论的一样,纯属多余。第二板块诵读不足二十分钟,第三板块识字十余分钟。看来,诸校首先关注的并不是文章体裁:诗歌是不是该上出诗情来?但是,抛开遗憾不提,拿开学第一课开刀,恐怕读贴的你我未必就有这份勇气,而课后评点与改进意见更显金贵,彰显出这是一场不讲价的研讨——教学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研讨(拒绝好好先生的研讨)。
题记:
感谢诸向阳校长的自告奋勇,并提供了一个极有探讨价值的案例。这毫无疑问是新教育有效教学研究旅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堂课,也是新教育小学有效教学范式的第一块基石。
若没有这样的勇气与课堂,我们就无从接近真理。
上午第一节,8:35,三(9)班教室,与陈金铭和三年级语文老师一起听诸向阳校长的《长城和运河》一课,这是新教育小学每日对课堂进行观议思活动的开始。
课前,学生们或在各自的座位上,或者跑到朋友那边,玩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我们在课堂上极难看到的光彩。把这种迷人的光彩,保留、延伸到我们的课堂上,在求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容光焕发,这正是我们理想,但事实上,我们目前远未能够达到。这并非是口号与一时冲动所能够完成的重任,而阻拦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素养还不够理想,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种种“见障”时时妨碍着我们突破自己的旧皮肤。
我坐在教室的前侧,选定第一排两个学生,女生 ,我在笔记中记作a,男生 ,我在笔记中记作b。
我问a,预习做过了吗?做在哪里?——因为我看到他们的课本,都是干净得一笔未染,而且也没有预习笔记本。
a回答:预习过了,老师就叫我们读……
我在前天与昨天晚上,一直在思考预习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模糊的,不能检测的预习,既在知识习得上会低效,而且还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精确与检测,这可以视为预习的两大要点。
当然,这是开学第一课,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书本刚刚发下去,老师刚刚开始备课,可能大家都没充分的时间,来考虑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铃声响起。
诸校长先让同学们背诵了一下冰心的诗《繁星》: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然后在老师一小段诗意与激qing的讲述后,师生们正式开始了《长城与运河》的旅行。课文如下:
第一环节中,诸校长在打开书本之前的问题与口头练习有:
说一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名胜古迹……
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说说长城,说说长城的样子;
说说运河,说说运河的样子;
逐一出示长城和运河教学挂图,说说图上的长城和运河;
至此,大约用了十分钟。这是第一板块,可以视为一个比较长的“导入”。
有学生在描述长城与运河时,用到了“巨龙”与“绸带”的比喻。
在全过程中,我观察的学生除听同学在回答外,只有一处个体活动,a对b说,(挂图中的长城与运河)太小了。这时候,老师的问题是: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诸校长用“那么诗人笔下的长城与运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来过渡教学,引导学生打开书本,进行第二板块,重点在朗读的教学。
先学生自读两遍。a声音极小,b出声。
然后诸校长逐段抽一个学生检查朗读,读第一段的学生读得错误百出,诸校长引导学生对其指正,此生读第一段共三遍,近五分钟。但a与b皆成为漠不关心的看客。
第二段朗读一遍即过。
然后,诸校长再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问:
两节诗,哪一节写长城,哪一节写运河?
两个学生作了回答,但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而且诗句中有明确的词语。这本不是一个问题。老师的本意或在后面一个问题:
标题中的运河与长城可不可以换过来?
不过,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真正的挑战与明确的意图。
此后,学生再读课文。
至此,课堂进行到近三十分钟。也就是说,第二个板块朗读,计用时近20分钟。
最后的十来分钟时间,老师让同学们放下书,用课文中的八个生字(除“朽”字外),再配上字形相近的另外八个字,要求辨字组词。
a抄全部题目后再组词;b直接组词。b完成速度比a要快,用时约六七分钟,但质量较a略低。关键是“蜿蜒”的“蜒”,理解为“蜻蜓”的“蜓”,但仍然写作“蜒”,——这是因为小黑板上面有范字,只是第四笔竖折分成了两笔来写。另外有一个词语组错。
我看到两个人完成后无事可做,就建议他们交换作业进行批改,a帮b批出了两处错误并对他指出了。
最后一两分钟,诸校长着重讲了“蜒”字,抽学生组了四个词,但另外的字的书写及理解,以及组词的正确性,已经来不及更细致地检查。
综观课堂,共分第一板块特殊导入10分钟,老师的本意是为第二教时的内容服务的;第二板块课文朗读近20分钟;第三板块生字教学10分钟有余。
课后,上课和听课的九位老师聚在我办公室,进行了相当直率、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诸多教学上的共识。
对诸校长此课,大家的改进意见如下:
第一个“导入”环节10分钟可以整个删除;
第二个朗读课文环节用时20分钟,但基本在同一个层面的朗读,应该有明确朗读的技法、朗读知识点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向明确的提升性朗读练习,譬如节奏与重音的训练。可以同学间、小组内互读。
第三个环节辨字组词是最为紧扣目标,且较为有效的。但可以在小组内的互批上建立更为严谨的程序,加强反馈。同时,对某些生字还应该加以重点教学。
至于或删除或改进后的课堂,在扎扎实实完成字、词、朗读的教学后,还能省出来的时间,则可进行“贴切的比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也可以与朗读结合起来进行。
对诸校长课堂上对一个学生三次重复读第一段并进行指导,共耗时近五分钟,大家认为,根据课堂观察,这时候其他同学处于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也就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最佳的处理办法是直接给予评价并采取课后措施:“你的预习太不扎实,今天读得太差,明天傍晚到我那里来背出课文。”而不能让其他同学作太长时间的坐等与观望。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此课教学上的具体建议:
一、在生字中,除必讲易错字外,每次可伺机讲规律性的字及有特殊意义的字,譬如这次可重点讲讲“族”字,以及同一部首下的“旗”字一族:旗、旌、旗、旃、施、旄……
“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对我们今天而言,这面旗就是五星红旗,而矢,则包括坦克、军舰、导弹甚至核弹在内的一切武器。
而对“蜒”这样特殊的易错字,建议可以用填空来强调,如:“蜒”这个字共有___画,第四画是___。
二、在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时,可问“为什么要让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二段”?其实这背后大有讲究,因为第一段是群山上的长城,用巨龙来比喻,比较雄壮;第二段是平原上的运河,是水,用丝绸来比喻,相对而言比较“柔软”。这一问,事实上也就将朗读技巧,比喻的贴切,都蕴含于其中了。
三、本课的核心知识能力目标可设定在两个:依据格式仿写,理解并运用贴切的比喻。比喻可以在朗读时结合着讲,仿写应该放在第二课时完成,二者需要在仿写中结合。
比喻的贴切可以在上面建议二的基础上,讨论可否将“巨龙”与“绸带”二者互换,并在仿写中进一步体现。
仿写,则是注意诗歌的“重复”特点,以及题材(主题)与比喻的准确性。即:
1. 仿写在这里事实上是续写第三段,续写时,开头与结尾的四句诗是原封不动抄写的。要跟学生讲明,这是诗歌的重复,以加强一种韵律感,即一唱三叹。
2. 在仿写的题材上,要注意既不能用自然景观,如三峡;也不能用国外的人类奇迹,如金字塔;还不能用现代的建筑,如明珠塔。但这些不应该建立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若干题材中选择,学生的错误选择,正好是探讨的基础。譬如,可出示“金字塔、九寨沟、莫高窟、乐山大佛、黄河壶口瀑布、东方明珠塔、故宫、美国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马俑”等词语,让学生说说准备挑哪一个来续写,在辨析之后,再开始续写。续写时,要提醒注意比喻的贴切。
3. 仿写可以按照以下的格式来“填写”: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_______诗篇。
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四、因为宝应正处于京杭大运河边,所以,可布置一道特殊的课外作业: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京杭大运河的相关资料(可在教室作资料展),利用星期天时间让爸爸妈妈陪伴,与同学家庭结伴游玩运河。写下“运河记”。
在教学框架上,大家达成以下共识:
一、预习环节一定要继续加强,预习什么并如何预习,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生要能够“动手做”,课堂内要能够进行检测反馈评估——尤其是要利用小组内的检测评估流水线。
二、三年级及以上学生,预习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能在课堂上把这篇课文学得更好,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独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习惯,最终在五六年级达到一个人能完成全部学习目标。
三、每一个板块,应该清楚紧扣哪一个知识点;落实的程度如何,要有一定的个体学生训练量,及必要的检测评估反馈。
四、个体学生的训练量,仍然极容易甚至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略。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框架中的右手栏,大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意义所在。
还有一些关于教学的建议及技巧:
一、三人小组要形成常规性的学习小组,要建立小组的检测评估流水线,可依据学生知识高下,分为a、b、c三人,最优秀的a居中,批阅较差的c,c批阅b,b批阅a。各自在完成任务后,自动地无声地将练习本交到批的那位同学桌边,自己静静打开书本,在自己完成并获得应批阅的那位同学的练习本后,自动用规定的方式进行批阅。在此过程中,甚至不必要任何声音——除需要讨论的题目之外。
二、每个学期要让学生准备一个“错误本”,对一切练习中的错误,要将题目抄在这个“错误本”上。但不要做出答案,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而且在复习时能够持久起到作用。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2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写字
驾折 蜒 谱 朽 篇 创 簇 绸
1 学生自读上面的生字
2 指名读生字
3 齐读
4 指导学生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 指导学生说
6 指导学生写字
蜒左右结构 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 学生描红
8 学生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五 作业设计
1 形近字组词
架蜒( )谱( )拆( )
驾( )蜓( )普( )折( )
2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用--------划出来
六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教后记:文章教完后,当让学生看长城和运河的图进行说话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说出看到的美景,有的说出来也是不太完整的句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时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积累。 比喻句非常精当,既突出了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仿照例句造句子,以达到掌握比喻句的目标。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4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申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描述了观察的鲜活的图阂环嬉炀跋螅托脑媚俊4司?奇在何处,异在哪里?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
1·指导读书。
(1)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要让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流利。通过读课文,首先让学生谈谈课文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从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可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的几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体会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由朗读课文为主,间以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做到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2)精读感悟。
通过精读深思,重点让学生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时,可从三方面着手:看图(或录像)欣赏;补充阅读;读文体悟。通过看图或录相,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通过补充长城、大运河的有关信息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立体感悟长城、运河的雄姿。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读文感悟,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
第一部分写长城的奇异:它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婉蜒;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它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不朽的诗篇。
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奇异:它像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纵贯南北五千里;它是几百万人民心血谱写的动人的诗篇。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像,感悟长城与运河的雄伟壮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色的壮美,语言的韵美,抒情的真挚。
2·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可从两方面把握诗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看,本诗描写了几幅图画;二是句式上看,一、二行与七、八行两部分上内容一样,三~六句两部分诗句表达句式一样。在掌握本诗表达特点后,让学生自由熟读成诵。在基本会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提醒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注意合理的停顿、重音。
3·迁移练习。
(1)学写一段话:完成课文后练习四,根据提供的词语,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2)仿写一段诗。
着重从两方面提示学生:一是写什么,可这样设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吗?(如:京九铁路)二是怎么写。可以仿写,一、二、七、八行与课本一样,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 ,
北起 ,南到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或祖先)。
4·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搜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与人民智慧的短诗,在班级报栏内搞一次题为祖国颂的诗抄张贴。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我们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谁能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人间奇迹?
2、同学们真聪明。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这是京杭运河。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
3、在地图上,我们看长城和运河只是一段线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长城和运河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诵读长城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请观看视频)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指导读这四句诗
3、在我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会怎样表现?(大叫、高歌——)
导读诗句
4、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赞美我们的祖先。)
5、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6、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用我们的诵读公扬这种精神,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
二、“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指导读诗句
二、 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
1、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2、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3、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4、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5、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6、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指导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
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
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 听诗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6
作者: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校陆国杰 袁军辉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2
《长城和运河》的作业设计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校陆国杰 袁军辉
现教传媒网
【感谢您浏览98e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98e.cn】
课前阅读作业:限于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的不足,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在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览室或网络上搜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到的内容有传说方面的、历史方面的、地理位置方面的、建筑方面的、游览方面的,还有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作用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与长城、运河相关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为他们学好《长城和运河》这篇文章构建了和文本对话的平台。
课后综合作业:学完《长城和运河》后,开展了“长城颂”与“运河颂”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和情感发展的平台。有的学生通过朗诵《长城和运河》来赞美古代劳动人民保卫家园、建设祖国的创造力;有的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诗篇短文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写文章或写诗来赞美;也有学生通过画长城、画运河来赞美……
这样的作业,既针对学生的实际,又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改变学生在语文作业中的被动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全体学生一起各尽其职,各展其能,不但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更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6
《长城和运河》教学素材
长城途经几个省?【感谢您浏览98e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98e.cn】
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是嘉峪关不是嘉屿关,而且是在甘肃省,河北辽宁相临,万里长城怎么可能只跨两个省。
山海关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属秦皇岛市管辖,所以应该属于河北省。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user1/wxy%ce%e2%d0%a1%d1%e0/archives//150072.html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8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9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0
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克林顿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克林顿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克林顿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二、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1、教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着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怎么样,从课文中哪里看出?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一组同学感情朗读1自然段,谈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二组同学感情朗读2自然段,谈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3、这是课文中介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谁能结合你课下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了解。
三组同学介绍的万里长城。
四组同学介绍京杭大运河。
4、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自豪啊!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自豪感表达出来?
五组同学感情朗读。
六组同学比赛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如果能够感情背诵就更好了。
七组感情背诵。
八组展示第一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九组展示第二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十组展示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图片,写的一段话。
十一组展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十二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课前板书,展示时自己读后再组织大家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两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其实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真是举不胜举。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的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自豪的背诵一下这首诗。下课!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长城和运河》课堂有感
每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____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自豪.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
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即将完成时,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我该怎么办呢?再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全诗,未免太老套.我灵机一动:那就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惊人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建筑和“东方明珠”等中国的现代艺术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你能说这堂课只是完成了原先的教学目标吗?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从严密的语文教学角度讲,我或许把学生带得太远,可这何尝不是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扩充的一个更好的契机呢?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把握!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点击数:92
《长城和运河》教学随笔
资源出处:凤凰语文论坛三年级备课室
;star=3&replyid=352535&id=27670&skin=0&page=1
资源提供者:柔指轻敲
资源名称及内容:
关于资料搜集及交流的思考
今天教学第1课《长城和运河》。昨晚要求学生按照“预习九法”进行预习,这节课重点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因为“预习九法”中的前七个方法是上学期已经培养的,所以完成的情况还不错,学生在学习字词、朗读课文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因此这节课教起来比较轻松,很快就完成了字词学习和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在此之前的资料交流。
因为长城和运河离孩子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大多数没有亲眼见过长城和运河,只是在图画中或电视上看到,因此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课前的资料交流,使学生对文中描述的景象有了比较具体、全面、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对文中“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绸带”“飘落”“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动人的诗篇”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从学生提供的“明长城示意图”中可以轻易地找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从学生搜集的运河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长达1794公里的运河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他们对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不再陌生,而是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赞叹之情。
从这学期开始,我把查阅资料作为预习的内容之一,且在班上设一名小小信息员,专门负责搜集、整理同学们交来的学习资料,并对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次数、内容作记录,期末考评时把查阅资料列入考核项目。今天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关于长城、运河的概述、图片、建造、意义等,也有关于我们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都江堰、赵州桥等;有抄写在纸上的,有打印出来的,有直接把课外书带来的,也有从网上下载保存在磁盘的。可是课堂时间是如此有限,尽管我已经在课前阅读了每一份资料,挑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介绍,可是还是有许多资料来不及交流,看着每一位学生都那么渴望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我只能说抱歉,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去找信息员借阅这些资料,可是我心里也明白,有多少孩子会真正这样去做呢?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在课堂教学气氛中被激发起来,而一到下课,离开了那样的场景,他们的求知欲望早被玩心所替代,能惦记着去借阅资料的孩子一定不多。那么孩子们花了大量时间甚至还耗费家长的不少精力去搜集的那些没有被交流的资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也许我们可以说,重在过程,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如果孩子们搜集的资料老是得不到交流,他们不能从中尝到分享的快乐,天长日久,他们会不会丧失了搜集资料的热情呢?如何保持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让我们搜集的资料更有效?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4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正确书写本课新词。识记“驾、蜒、篇、蓝”的字形;辨析“奇异、景象、出现、创造、涌现、奇迹、诗篇”的意义与用法;辨析多音字“行、曲、都、折”;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积累赞美长城和运河的成语。
2.分析本课的两句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认识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并能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用,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拓展了解祖先创造的其它人间奇迹。
4.片段练习《万里长城》,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1.设问句的形式与作用。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第一课时板书:
长城和运河
驾 蜒 篇
第二课时板书:
诗歌长城和运河
建筑美 对称 重复
语言美 押韵(ian) 比喻 设问
思想美 历史悠久、长度长、作用大、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1.抄写生字词;2.完成综合练习(字、词、句训练)3.小练笔《长城》;4.背诵本诗
课外:
预习作业、复习作业(详见备课中预习作业、复习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划词语、标自然段,完成描红本上生字的描红。
2.查字典,弄懂不懂词语的意思,多音字组词“行、曲、都、折”。
3.读课文6遍,读正确、流利。
4.读《补充阅读》,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长城与运河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视频建立起对长城与运河的感性印象,找出长城与运河的共性;
2.检查预习情况,疏通字词,读正确、读流利课文;
3.书写生字词。
一、导入。
1.老师跟大家玩个猜物游戏,我说出它的几个特征,大家根据特征猜一猜。(课件)
(1.它是被宇航员在宇宙中能用肉眼看到的少数地球建筑物之一;
(2.它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完成的,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
(4.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俗称“万里长城”。
2.板书“长城”,视频观看《八达岭长城》(5分钟)。
指名学生谈谈看了视频之后的感受。
3.板书“和”,启发:“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那么,有什么样的建筑工程能和长城相提并论呢?
4.板书“运河”, 课件出示大运河图片,理解什么是运河及运河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前鼻音:蜒 篇 后鼻音:杭 创
开火车读生字。
2.检查词语读音。
出示:航行 曲折 首都
多音字组词:
xíng(航行)qū(曲折) zhé(曲折) dū(首都)
行 háng(一行字) 曲qǔ(歌曲) 折 shé(折本)都 dōu(都有)
请学生把多音字组词抄写在课文空白处。
开火车读词语及短语:驾驶 航行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万里长城 谱写 创造 民族 绸带 首都
不朽的诗篇 奇异的景象
3.理解词语意思。
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1)检验对词语的理解:
出示: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相应词语。
(1)像蛇一样曲折爬行的样子。( )
(2)或高或低接连不断的样子。( )
2)辨析“奇异”与“创造”的意思及用法。
选词填空:惊异 奇异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了( )的景象: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看到深圳巨大的变化,杰克感到非常( )。
奇迹 奇异
“神州七号”飞船是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 )。
海底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那里有许多人们没有建国的东西。
创造 制造
学习既要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有所( )。
工厂里每天都( )出许多商品。
创造 伪造 建造
这座礼堂得非常坚固美观。
古代劳动人民( )了许多人间奇迹。
( )证件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抄写生字词。
1.指导“架、蜒、篇、”的写法,并辨析它们的用法。
出示:选字填空
架 架 骂
( )驶 书( ) 责( )
蜓 延 蜒
蜻( ) 蜿( ) 拖( )
篇 遍偏
( )旁 诗( ) ( )地
2.在抄写本上抄写生字词每个3遍。
四、课外作业
完成《天天练》第一、二、三、四。
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略)。
二 、比一比,再组词。
驾(驾驶)朽(不朽)
架(书架)巧(正巧)
漂(漂浮)谱(谱写)
飘(飘荡)普(普通)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奇特) 出现——(展现)
景象——(景观) 诗篇——(诗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建筑美、语言美、思想美。
3.有感情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4.片段练习《长城》,用上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5.拓展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写本听写词语。
二、体味诗歌建筑美。
出示:诗歌的两个自然段,并列排版,由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建筑美、对称、重复”
三、体味诗歌语言美。
1.理解押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请学生读诗歌,发现偶数行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 qián yán piān xiān qiān biān piān xiān
前 蜒 篇先 前 边篇先
板书:押韵(ian)。
2.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语言的形象美。请学生读诗歌,找出诗歌第一、二自然段不同之处,完成填空练习。
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大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
运河像一条绸带洒落人间,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1)板画:随着朗读生,黄粉笔从右向左,曲折蜿蜒地画过整个黑板,蓝粉笔从上到下飘洒地贯穿黑板,抽象出长城与运河的形象。
指名朗读,手势顺着线条评价学生的朗读: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城沿着高高的山坡向上不断伸展……
继续指名读,评价:刚才长城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现在来到了丘陵地带……有山坡,往上伸展,有峡谷,往下穿行,有平地,一直向前……引读:长城像……
提问:你从这里读到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感受。
2)启发:绸带是怎样的?把运河比作绸带,你能感受到运河的什么特点?预设生答:柔滑、干净、长、闪亮。指名朗读,评价。
四、体会诗歌思想美。
1.理解长城与运河历史背景。
看到“蜿蜒曲折,连绵起伏”,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长城为何不修直的?为何有许多修在山上?为什么要修这样的长城?这样的长城有什么作用?)
师指着板画讲故事,大意:我们中国的地形非常有特点,山这边是中原地带,是平原,风调雨顺,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就在这里耕田种地,纺纱织布,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山那边降水很少,庄稼长不了,只长草,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他们都善于骑马放羊,哪里草长得好就赶着牛羊到哪里生活。一般来说,他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可是,有时,碰上年头不好,他们没吃的,没穿的,怎么办呢……他们就动了不劳而获的坏念头,进入中原老百姓的地方抢。他们骑着马抢了就走,追也追不上他们,找到他们住的地方去打吧,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当时的老百姓和统治者们都很头疼,拿他们没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后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修长城。结合讲解长城的炮台、烽火,讲解长城的功用。
同样的方法讲解运河的修筑背景。
2.理解长城和运河的修筑过程。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补充历史资料讲解。
3.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现状,体会“不朽”与“动人”。
五、拓展延伸。
图片展示我国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六、作业:
1.片段练习《长城》。
2.背诵本诗。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 “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 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板书:
2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课堂观议思开始·听诸向阳校长《长城和运河》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 感知主要内容的.
(3) 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4)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 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诗歌,这里为何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3、指名读, 生评议.
14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3、做一名小导游。向游客(学生)介绍一下长城和运河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城 和 运河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教后感:课的开头我和学生共同回忆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古代伟大的工程。如:故宫、圆明园、运河等,由此导入新课。在指导朗读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这时再让学生读出应有和自豪来。在听读的过程中还启发学生能从别人的朗读中听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