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通用16篇)六年级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通用16篇)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

  教学目标:

  1.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

  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

  (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

  (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

  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语言中所含复杂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时候,看到了母亲棺材,看到那简陋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情感。

  (4)作者,怀念仅仅是生他养他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敬意和同样真挚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的母亲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日记中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最后一节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朗读。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 ’”简短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孤儿。一个缺少母爱孩子,是灵魂不全人。我怀着不全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孤寂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爱,给了我多少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不仅仅是自己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薄暗中。我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凄凉一样,是甜蜜,浓浓,有说不出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面影?

  3、这是何等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时候,四周灰蒙蒙,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让人起敬学者、作家,在自己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心,你知道那首歌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中国心》吧!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3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敖继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教育团到上海听了一节我们认为很好的公开课,课堂上师问生答,如行云流水,可美国客人却出乎意料地反问,课堂上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思念母亲?”“‘抱终天之恨’‘弃养’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 冉亚玲】

  〖预习,课堂旋律的前奏──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预习〗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而探究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是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阅读、思索探究的开始。叶圣陶曾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他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要勤动笔。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评注、做记号等活动,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例如:第十一册《怀念母亲》一课中“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的凄凉为什么会是甜蜜的呢?学生不好理解,就可以做上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明白。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价值目标——培养爱国情操。

  三、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当我们跌倒,伤了手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得到母亲的安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带着祈求的眼光投向母亲;而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念,总是盼望母亲快快回来。母亲啊,她就是我们的肩膀。同学们,你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练说:   的母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当失去了母亲,这种爱就特别深刻。今天,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向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后的悲痛,还有自己深深的悔恨,怨恨和对离开自己的祖国母亲的思念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了解作者。

  师:对于作者季羡林,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课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道他有和大熊猫一样的称号“国宝”。(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在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同学之间讨论一些。

  (①同位互相指读,给不会读的字词标号;②集体反馈,根据学生识字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踊跃一起读一下生字。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朦”“胧”的字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字词的写法:“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2、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活跃抢答)(出示课件)

  崇尚:在心里是无法取代的。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生字词过程,我们大概感知文章了,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1.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然后默读。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板书:两个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们这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抓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生身母亲”。 (板书:生身母亲)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一下就找到能够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的段落。我们首先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感情。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师: 从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过得多痛苦啊!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读课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2、重点理解“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却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他的愿望是什么?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师:大家能从中读懂什么吗?

  生1: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漆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生2: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失去母亲似乎就失去了灵魂,没有快乐而言。

  生3:作者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还没有对母亲尽了孝心,心里就有了遗憾,所以他说:“抱终天之恨”。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无法尽孝、心存自责,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恨。)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透切,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愧疚和悔恨的语气来朗读第2自然段。(全班读,然后个别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其他自然段思念母亲的句子还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哪些段落还体现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怎样理解“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带着思念。)

  4、小结:

  ①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②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师:前面我们在谈到“怎样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这个话题时,有同学找到了作者经常梦到祖国的语句。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薄暗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板书: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同学们可以再仔细阅读这段话,想想哪几个字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想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师:如何理解“频来入梦”?(联系上下文。)

  生:时常梦见祖国和母亲。(“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师:文中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a.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b.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d.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生:作者一个人孤身在德国生活,充满孤寂感,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就会想起在中国生活的情景,以及在中国的亲朋好友,心里就会高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从这段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师:“浓浓地糊在心头”中的“糊”字还可换成。同学们怎样理解“糊”的感觉?你们认为“糊”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可换成“粘” ;“糊”说明感觉很强烈,耐人回味,用得好,因为“糊”字把体现了这种耐人回味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师:从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5、抒发情感

  师: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a.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c.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d.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妙笔生花

  大家也像作者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心情。

  (五)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两个母亲                     崇尚的敬意 真挚爱慕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简介季羡林。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怀念母亲》。首先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中的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直接引入,贴近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开篇方法。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与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为理解本课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组词(重点指导寝、聘、朦、凄的'写法)

  (2)认读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丧的写法,理解寝不安席思潮起伏、频来入梦、可见一斑的意思)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弃养、终天之恨、薄暗、怅望灰天等不常用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最好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留下悬念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3、教:

  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把引用内容和提示语看成一个自然段)

  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预设:、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追问: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指名读最后一段,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哪部分集中写怀念生身母亲?哪部分是写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6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季羡林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季羡林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季羡林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羡林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季羡林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策略

  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整段话。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有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2、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 热爱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8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是滨海小学的老师,我姓唐。你呢?我们再聊聊一位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板书名字,请生读。他学贯中西,潜心研究东方文化,写作一生,共写了1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散文。在2006年曾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季羡林

  师(板书: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信息?(6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34 年作为北京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一生起起伏伏。学过有关他的《小苗和大树》,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怀念母亲》,请生一起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一种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母亲,季羡林说:“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

  生:一个是生我的母亲,还有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师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师(出示第一段):一起读

  二、初读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音,读通文。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朦胧、薄暗、引用、思潮起伏、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师:谁来读第一行,对“bó ”薄暗,是昏暗的意思,常用在书面语。“频”是什么意思?屡次,连续几次。连续点头叫作?

  生:频频点头

  师:那“频来入梦”就是?

  生:经常在梦中出现。

  生:常常到梦中来。

  师:我们理解了“频”字,就懂得了“频来入梦”,有些词语我们抓住重点字,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谁来读第二行?

  师: “可见一斑” 能用“斑”组词吗?

  生:斑点

  生:花斑

  生:斑纹

  师:(出示斑:花纹或斑点。)这就是“斑”的意思。“可见一斑”来自典故。我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看见豹子身上的一个花纹就能推测出整个豹子的样子,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也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是近义词,也常连用。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词语。

  师:初读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离开母亲,季羡林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作者离开祖国后非常怀念祖国母亲和身生母亲。

  师: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概括,也可以用补充题目概括内容。

  三、思母之悔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师:分享收获

  生: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出示句子):齐读,读到些什么?哪里读到的?

  生:离开了母亲,作者十分难过,“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师:“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用一个词就是?

  生:寝食不安

  生:寝食难安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寝食不安”呢?

  生:因为季羡林的母亲弃养。

  师:什么是弃养?(出示理解)

  师:在这14年里我也只回去了两次,是这“生离死别”让我“食不下咽、睡不安寝”,谁来读?

  师:寝食不安,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仿佛看到了?

  生:想到了小时候,母亲不辞辛苦抚养我长大。

  生:想到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母亲无私的付出。

  生:想到临别时,母亲湿润的眼眶。

  师:我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奉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但是没等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我失去母爱,也失去奉养她的机会,我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起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词语和想像中读到了伤感和怀念,我们还从哪里读到了这样的思?

  生:从“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读到作者当时已经非常痛苦,没有了母亲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师:感情至深,请你读

  生:从“数十年如一日。”我发现每一天都非常痛苦。

  师:感情之长,请你读

  生:读到“终天之恨”,我发现作者把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看做此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恨自己没有早日发现。

  师:请你读

  生:从“频来入梦”中,我读到了母亲虽然离开我,却常常在我的梦里出现,母亲一直在我的心头。

  师:一起读句子。

  师: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生: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出示文中句子):谁来读读

  师:我看到房东太太什么样的神情真想哭?

  生:看到她期盼的神情时,我想哭,看到她失望的样子时,我也想哭。

  师:是啊,从她的神情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生:关心孩子的母亲

  生:慈爱的母亲

  生:期盼孩子回家的母亲

  生:一心为子女的母亲

  师(出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啊!”一样的    ,一样的    ,一样的 。

  生:一样的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思念自己的孩子。

  生:一样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师:他的母亲就是这样,所以他真想哭。一起读句子。

  师(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听到这里他真想哭,再次齐读句子。

  师(出示):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师:从季羡林的内心独白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想回报自己的母亲,可是母亲却不在了。

  生: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在母亲的身边。

  师:爱之深,思之深,悔之深。文中“报终天之恨,灵魂不全的人”这些就是在写这个念吗?

  师: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起读。

  师:对母亲的怀念,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十年如一日。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

  四、 念国之情

  师: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细细地读一读季老的其它几段日记。画画圈圈,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日记片段)

  生:(日记片段

  ……

  师: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生离”。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出示):自由读

  师:谁来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了怀念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生:酸酸的,甜甜的

  生:浓浓的

  师:为什么酸酸的?为什么浓浓的?甜甜的?

  生:甜的是一种盼望、酸的是一种思念。

  生:一种美好的回忆是甜甜的,惦记的滋味是酸的。

  师:想母亲,又想祖国的一切,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一起读。

  师: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这思念多么酸涩,那游子的爱国之心就有多浓烈!一起读。

  生:还从“糊”字感受到了,这么多的滋味让季羡林无法忍受。

  师:一个“糊”字,就让我们记住了作者心中所想。虽然模模糊糊,心里却清清楚楚的是对祖国的怀念。

  师:想家乡的亲人,想祖国,想家,想得百感交集。再读读日记,还想得怎样?

  生:想得难以忍受。

  生:想得无法入睡。

  师:动情地读一读日记中的片段吧。这就是作者的情,板书:情。作者对祖国相同的思念,深深的怀念啊!

  师:再读读几则日记,静静思考。看到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情?还有呢?

  生:一个人的夜里的孤独。

  生:黄昏散步时……

  生:一阵风吹过也让作者想到祖国。

  师:思念是一种果实,甜中带酸,盛产在夜里。是不开灯的黄昏,是那一阵路过窗外的风,还有那似曾相识的房东太太。(板书:触景生情。)

  师:我们来读读这样的景,这样的情。(男生女生,一生全部,齐读,师生)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0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 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他想到了什么 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 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 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 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 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b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怀念母亲》是被称作“国宝”的季羡林老先生一篇怀念祖国、思念母亲的课文。母爱是伟大的,在本文中,有很多关于怀念母亲的一些句子,如: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了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资料,查找季羡林先生有关母爱的作品,并将这些资料一一打印,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目里,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季老先生六岁时离开母亲,后来又离开祖国,为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作下铺垫。

  同时,我还布置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日记,重点是通过平时母亲对自己一些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而且我要求学生在写这篇日记之前,必须和母亲谈谈自己小时的一些,和母亲共同回忆童年的一些趣事,以期产生共鸣。日记批改之后,我也对日记中的反映的问题及作出了反馈。

  在作出了一些努力后,我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执教完这篇课文后,让我感触颇深,也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很多新教材中的新课文,因此备课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偏向于教材的解读和难点、重点的如何把握。在新课程的备课上,我们要重点备好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与老教材比,备课要更多地向学生倾斜。

  二、如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从《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假如能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地查找季老先生的生平资料,阅读相关的作品,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季老先生那种失去母亲后心情的理解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查找资料习惯成自然,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查找资料的渠道。农校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查找资料存在资源不足的困难,如在网络资源上,学生就很难以得到满足。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弥补这一缺陷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我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能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上课犹如放电影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1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与欧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关心亲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句、段与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感情,感悟爱国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学过的与季羡林老先生有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认识季老。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加以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教师重点强调文中的部分字词。

  4、畅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理解和体会。

  5、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6、动笔为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第二段(2-12自然段):通过回忆,借助日记及散文片段,具体描述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第三段(13自然段):总结说明对两位母亲无限怀念的原因。

  三、细读文本,动笔批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了极老先生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无限的爱意。下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品味那些饱含深情的语句。

  五、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全文主要围绕哪句话展开叙述的。

  二、品析感悟、体会感情。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根据课前自学情况,先进行同桌间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对生身母亲的情感

  (2)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3)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三、拓展升华,了解写法。

  1、说说:作者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你知道他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梦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吗?

  (通过议论、想象、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魂牵梦绕的深切怀念,对她们真挚而真切的爱。)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在国内时,作者因母亲的突然去世,留下终身的遗恨,感到自责、愧疚;在国外,作者因远离故土和亲人,而强烈地怀念祖国和生母。如此深切的怀念源于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引读《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游子的爱国情。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2、查阅有关海外游子的爱国故事。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2

  【说教材】

  《怀念母亲》一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考虑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3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过渡:是啊,母亲给了季老多少的爱,给了季老多少的温暖,当季老远在异国他乡时,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在季老24岁那年,他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此时此刻,虽然地域有了距离,但又怎能割断季老心中的怀念呢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除了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外,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4.交流汇报.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a,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是第一次离开,滋味尤为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所以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也"字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感情朗读.

  b,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是什么意思 (寂寞冷落,凄惨)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时常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仿佛觉得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小结: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5)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4)感情朗读.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生母的面影,生母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小结: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过渡: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1,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

  2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引用说明法)

  3,小结:《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深情地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4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季羡林资料及相应文稿《赋得永久的悔》,制作相关课件。

  一、谈话导入、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出示季羡林照片

  师简介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课件展示)

  2、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 ——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也对母亲独特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这篇——怀念母亲,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意味。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3、出示词语“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那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2、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3、抓重点语句,理解对母亲的怀念

  出示句子: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失母之痛——永久的悔恨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2、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句子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句子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师;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让作者伤心的,是不是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去世?真正让作者感到遗憾和悔恨的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播放音乐)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生:母爱,母爱最重!)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一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2、拓展作业:看了这句话,你们一定感触很深吧?此时,你有什么想对你的母亲说的吗?(教师引导:想想母亲在家的辛劳,养育你们的不易)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叫学生回答)

  3、推荐:课外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是啊,季老再也没有机会报答自己的母亲了,留给他的唯有那遗恨和永久的怀念。而我们大家,却还有这个机会,来报答自己的母亲。我们能做的很多:在家,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学校,好好学校,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敬意

  爱慕亲生母亲

  悔恨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下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季羡林是个文化界殿堂级的大师,他的散文总是感人至深。真和朴无处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带着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我们再读题目。

  2、过渡:

  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那一刻开始

  二、感思母之痛。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说。

  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齐读第二自然段。

  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3、课文中为一个恨字,这是怎样的恨?他悔恨的是什么?请你再仔细地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抓住句子任意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理解: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4、好,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样的悔恨吧!

  过渡: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却频来入梦,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四则日记,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和同桌交流感受。

  三、悟思母之情。

  (一)、自读自悟。

  (二)、交流体会:

  过渡: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了,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1、体会一个糊字。

  出示句子: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2)、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好,把作者的这种思念读进去。

  个别读、齐读。

  文中像这样描写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2、触景伤情悟哭字。

  (1)、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作者为什么真想哭?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2)、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了什么?

  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像房东太太这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所以作者真想哭。带着作者的这种心情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齐读。

  过渡:

  在作者的日记里,类似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很多,可见,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作者的心就会很激动,很不平静,文中哪个词写到了这种心情?(心潮腾涌)读读这句话。

  3、解频来入梦。

  过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作者的亲生母亲会(频来入梦),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

  出示句子: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了吗?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他热爱祖国的体现。)

  4、感悟寻梦。

  过渡:

  但是老师却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生自由读《寻梦》的两个段落。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重点理解: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 面影能换成面庞吗?为什么?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2) 在你们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作者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他追寻的结果,只是让他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他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请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所以,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音乐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憾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2、朗诵诗歌《我的中国心》。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篇16

  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2.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真挚

  2.朦胧

  3.凄凉

  4.沮丧

  5.思潮起伏

  三、动手练一练。

  写一写你对祖国母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我现在非常想休息,想听音乐,想听张信哲的歌。

  2.《童话大王》这本书一直伴随了整个童年。

  二、1.真挚:真诚恳切。

  2.朦胧:不清楚,模糊。

  3.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4.沮丧:灰心失望。

  5.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三、(略)

相关专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