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精选14篇)高一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归去来兮辞(精选14篇)

归去来兮辞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著称文史。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学生朗读。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二、难点突破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词性例句释义 代  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之子于归这、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      ② 以词性例句释义介   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王语暴以好乐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余船以次俱进按照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连  词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同 “而”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同 “而” ,表并列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中丞匿溷潘以免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词性例句释义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连    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 寓形宇内复几时?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例句出处释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其辱人*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áng)行列② 引例句出处释义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     3 乘例句出处释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聊乘化以归尽顺着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èng)数词,四    4 策例句出处释义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策扶老以游憩拄着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                                归心似箭(一)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答案:1.C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4.A 

归去来兮辞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

  归心似箭(一)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归去来兮辞 篇3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教学步骤]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学生朗读。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二、难点突破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三、小结: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词性 例句 释义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之子于归 这、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② 以词性 例句 释义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王语暴以好乐 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④而词性 例句 释义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⑤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 寓形宇内复几时?b. 将有事于西畴.c. 复驾言兮焉求?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例句 出处 释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实行,做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② 引例句 出处 释义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3 乘例句 出处 释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4 策例句 出处 释义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板书设计]归心似箭(一)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综述情志(四)[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答案:1.c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归去来兮辞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

  1.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

  词语①(实)

  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状。        熹xī微:天微明。

  衡宇:简陋的房子。        樽zūn:盛酒器。

  觞shāng:盛酒器。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看。

  庭柯kē:院中树木。        容膝:指简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景yǐng:日光。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违:乖悖不合。            西畴:泛指田畴。

  巾车:有帷布的小车。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状。 善:羡慕。

  寓形:寄身。              委心:顺从心意。

  遑遑huáng:不安状。      帝乡:指仙境。

  皋gāo:水边高地。        耘耔:耘,除草;耔,培苗。

  乘化:顺应自然变化。

  词语②(虚)

  载:且,语助词。              就:将要,副词。

  言:语助词,不译。            行:将要,副词。

  已矣乎:算了吧,副/语助词。   聊:暂且,副词。

  3.导入  

  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传》(节录):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历代名家评说陶渊明(选录):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

  4.补入《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也。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家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当时怅然如有所感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序》讲了3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原因。

  5.思考

  ① 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② 学习议论的附丽技巧。

  6.朗读

  结合《序》初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精神追求。

  7.品读

  辞人情感历程:

  觉(非)    奔(归)   安(志)    乐(事)

  感(物)    知(命)

  说“觉”――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一吐为快,顿觉自在坦荡。言为心声,直白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结束这于心乖悖的官场,弃官归隐当然是痛改前非迷途知返。昨日之“非”,今天之“是”,中有一个大写的“觉”字,千百年来又几人能够?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是人的返璞归真、率性而行的大性情。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但求保存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字里行间我们似不难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谈“归”――小舟飘荡,轻风拂衣,这种欢愉是何其的强烈。这种急迫,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尽一派践行弃官归隐的率真。

  识“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辞人点点泪花。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贞芬芳之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之本无心。“诗言志”,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能如是,居陋室、归自然可“安”。

  感“乐”――再抒心志,以息交游。所息绝者并非所有人。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农事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既是实景,又是心境,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感叹。春来万物复苏,是大自然生生不息,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及时行乐,乐以无忧。

  知“命”――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寓形”是人生在天地之间的定位。既然如此,何不张扬心志随心所欲地生活呢?汲汲于富贵与生死,死既不知,生又何苦。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虑啊!在作者看来,世俗的官场是一种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复归这大自然才是生命正途。作者并没有自命高蹈,这种阅尽人间之后的知命,不乏率真与激愤,较之于富贵乡的士大夫们矫揉造作的做派更具时代的批判性。

  8.小思考

  试找出辞中有喻义的景物描写,说说其喻义。

  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9.附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

  10.结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疑义相与析:

  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每难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逝。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11.附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知本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觉悟到过去做错已不可更改,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而昨天错。

  归舟轻慢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才望见家乡的陋屋,我就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牵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青枝绿叶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斗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悠闲地漫步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雾自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官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相违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追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间或驾着篷布小车,间或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始流。我羡慕万物生长及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顺从心意来听凭自然地生或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出游,或者倚着手杖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啊!

  12.教学后记:

  [1]

归去来兮辞 篇5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 篇6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 篇7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 ——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 篇8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归去来兮辞 篇9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二、 古今异义

  1、幼稚迎室(古义:小孩;今译:指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译:出征的人)

  3、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今译:怨恨,悔恨)

  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山路深远曲折;今译:美丽的身材)

  三、一词多义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

  行之有效(实行,执行)

  引: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不易妄自菲薄(引用)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吸引)

  乘: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

  执策应长明灯读(成编的竹筒)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世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以:舟遥遥以轻飏(相当于“而”)

  农人告余以春及(把)

  请息交以绝游(表转折)

  景翳翳以将入(表修饰)

  聊乘化以归尽(表目的)

  四、 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

  3、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

  4、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在园中;每天)

  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

  6、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用浆划船)

  7、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五、特殊句式

  1、遂见用为小邑(被动句)

  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3、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句)

  4、足以为酒(省略句)

  5、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

  6、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10、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

  11、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1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归去来兮辞 篇10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相关链接】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2.《归去来兮辞》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XX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 篇11

  学习要点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一、解题: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界称呼靖节先生,自己称呼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歌的鼻祖。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其实他还有另一些题材的作品,比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过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式的农耕生活去了。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二十多年间虽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坎坷生活的打击,但诗人铮铮风骨依然“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难以衣食的困窘时刻,也挚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作为“隐士”,陶渊明并非故作清高,沽名钓誉。惟有他把归隐视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最高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二、结合注释,翻译并积累重点词句。

  1、重要实词:

  役 谏、策、憩、岫、景、是、非、亲戚。盘桓、畴、棹、窈窕、行、期聊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

  3、序言中所叙述他求做彭泽令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又辞官归隐?

  4、阅读正文,依照原文写出出相关语句:

  表现归家迫切心情的

  表现抵家时的欣喜心情

  描写庭院,作者选择的哪些景物

  归隐后的生活内容有

  5、概括正文部分:

  1——4段的叙事线索:

  作者的情感历程:

  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四、研究性学习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归去来兮辞 篇12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积累重要实词,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词类活用的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一课时

  探究之一:阅读序言,体悟原因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自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探究之二: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  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

  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    抵家    )-----(   室内 自酌  )------(  涉园   )----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    乐天安命   )

  探究之三:疑问代词

  5、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第二课时

  探究之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               园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疑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1、名词做动词,拄着;名词做状语,每天;名词做动词,用桨划;形容词做动词,羡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做名词,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为形役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乐趣:①促膝而谈的天伦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自娱之乐——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相关诗句:有“悲”“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第三课时

  探究之一:写作练习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写,要写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示例: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我们将第一段进行扩写。

  当尘网尘封了曾经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内容:

  扩写:

  探究之二:感受语言之妙,学习写对联。

  从文中提取词句组合成对联。看看你能写几则?

  示例及分析:

  上联——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下联—— 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

  ①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②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③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归去来兮辞 篇13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归去来兮辞 篇14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