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精选15篇)高一语文教案
荷花淀(精选15篇)
荷花淀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 安排两教时。
2.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探究活动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 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 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 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 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 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 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进行猜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 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 ,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 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 ,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 ,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 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 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 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 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 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 ,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 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 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 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 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 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 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 ,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 “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 。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 ,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 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 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 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 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 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 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 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师: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
荷花淀 篇2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 ( 即“荷花淀派” )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二 ) 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首先,指导学生用10 — 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 ? 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 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生 ? 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 ?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 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 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 三 ) 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指点迷津】
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 ( 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 ) ,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从而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对话描写:
1 . 说说“夫妻话别”一节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
思维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
答案要点:
a .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 ” —— 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 . “你总是很积极的。” —— 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c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 —— 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d .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 —— 深明大义,她爱自己的丈夫,更尊重和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她所要得到的安慰只是丈夫能明白家里的难处。言为心声。这一段对话描写,细腻而又真切地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读了这一段,水生嫂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面前站起来了。
e . “爹呢 ? 小华呢 ? ” —— 故意岔开话题,怕立即把参军的事告诉妻子,妻子一时接受不了。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的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这样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2 . 下面几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
a .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 .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 有什么看头啊 ! ”
思维提示:结合语境,揣测弦外之音。
答案分析:第一个妇女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她自己存心主动打听的;声明“不拖尾巴”是怕别人讲她拖尾巴;不说自己想见见丈夫,而找了“忘下了一件衣裳”的借口。可见这个妇女的性格特征是文静而内向,说起话来不露痕迹。第二个妇女则不一样:“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毫无掩饰,不绕弯子。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要去和丈夫说句“要紧的”话。显然,这个妇女的性格是心直口快,爽朗直率,感情较为外露。水生嫂讲:“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提出了大家没想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去的路上不安全。这说明水生嫂性格稳重、谨慎,考虑事情比别人全面。但究竟去不去呢 ? 她却没讲出来,感情是含而不露。读者能想得到,水生嫂也是希望看到丈夫的,之所以不讲,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 我们快去快回来。”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来,这话自然是第二个妇女说的。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所以不免有点冒失,看来缺乏冷静也是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最有情趣的是第四个妇女的话:“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 有什么看头啊 ! ”羞羞答答,忸忸怩怩。明明自己想去,却说本来不想去,而是婆婆叫她去的:
“有什么看头啊”一句,则更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她那种忸怩含羞的神情。她爱面子说没什么看头,可她无意中说出来一个“再”字却告诉别人,她已去看过丈夫了。现在是又一次想去了。品味一下她的话,完全可以断定她是腼腆的新婚媳妇。我们说作者不愧为写人物的高手,短短一席对话,就写出了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写得那么逼真,传神,真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
( 二 ) 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答案分析: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 —— 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 —— 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向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 ——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她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描写的意义。
( 三 ) 景物描写:
文章开头部分二、三段的景物描述有什么特色 ? 这样写有哪此好处 ? 请谈出你多方面的见解。
思维提示:
( 1 ) 进行发散思维,可以从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增强赞颂的艺术效果、为以下情节作铺垫等方面思考。 ( 2 ) 注意在艺术效果方面纵深开掘,求得较深刻、较新颖的见解。
思维参考资料:
轻风、明月、凉爽的小院,这幅风景画的底色无疑是清丽柔和的。在这清丽柔和的背景上,我们又看到了一幅绝妙的鲜明生动的水粉人物画,画面上有一编席的女人;“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优美动人的比喻,很快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水面,还有那乳白色明朗的月亮,轻盈,缥渺,和谐。这里,作者摈弃了一切艳丽的色泽,只用一种颜料 —— 白,来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水天一色的透明世界,并且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以挚诚的感情,把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刻画成了飘然欲飞的仙子,给宁静的画面添上了神奇的一笔。至此,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渐入佳境,从清静的小院子里不觉走到了一个风雅雍容的女人身边。于是,我们自然要同她一起来感受“雾”的温润,“风”的凉爽和“荷叶荷花”的清香了,作品写雾“笼起”,风“吹过”荷叶荷花的翩翩摇曳,由静态写到了动态,由色写到了香,进而由物象美写到了人情美:勤劳的水生嫂在思念着心上的人……笔墨是那样的经济,而其中的意味,却又是那样的幽远。隽永和荡人心绪。
【妙文赏析】
平时,我们练习,大都是有依托,打的也是固定目标,在各种条件下的射击虽然也练习过,但不够熟练,更没有经过实弹射击的锻炼。现在是舢板,目标两头晃,迎着阳光眼发花,气球在闪动着耀眼的波涛上起伏跳跃,距离又是200米,射击的难点确实很大。再加上机枪没有梭子,不能参加射击,优秀射手阿洪嫂因为枪摔坏了,也不能参加,这次可真是对我们民兵的普遍射击水平的一次大考验呵 !
第一排枪声过后,消灭了四个目标,第二排枪声过后,又消灭了三个目标,我对射击的效果很不满意。我说:“沉住气,瞄准了再打 ! ”结果第三排枪声过后,还是只打中了三个,还有两个目标在水上漂动,好象在取笑我们。这时方书记说:“全排停止射击 ! ”然后对大家扫了一眼说:“你们哪一个来把这两个目标消灭掉 ! ”方书记又来考核我们单个民兵的射击水平了。可是大家都显出缺乏信心的样子,以期待的神情望着我,好象说:“这几个目标消灭不了,就没脸回家了。”
我想的却是另外的问题 —— 这次演习我们搞得太不象样子了,我很恼火,恼谁 ? 恼我自己 ! 因为我们没有达到党对我们的要求,没有实现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惭愧而又难过。 我盯着两个浮动的气球,两眼象在冒火。这哪里是气球 ? 这分明是特务水鬼的脑袋 ! 这是陈占整的狗脸 ! 就因为我们集合得不快,让他们逃走了 ! 就因为我们组织的不好,不能及时上船追赶,让他们逃走了 ! 就因为我们射击技术不精,让他们逃走了 ! 这是我们民兵的耻辱 !
不,绝不能让他们逃掉 ! 我毅然举起了手中的枪。我打了一发子弹,消灭了一个目标;当我正在瞄准最后一个目标时,方书记忽然说:
“海霞,你的左臂‘负伤’了,单臂射击 ! ”
民兵们都替我着急,可是我并没有慌张。这不是因为我对单臂射击进行过练习,主要是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我把枪口抵在船板上,用一只手推上了子弹,右臂举起枪来,竟然一枪就打中了。
民兵们高兴得齐声喊道:“打得好 ! ”竟然忘记了演习中的不快,噼噼啪啪地鼓起掌来。
【思维体操】
邮票被风吹进大海了吗 ?
集邮家罗斯的房间面向大海,前后都有窗户,他有两张珍贵的邮票,今天上午放在写字台上,写字台前窗台当时打开着。不料风太大,与这扇窗相对的窗户突然被风吹开,把一张邮票吹到窗户外,带进大海里。风停了半个小时之后,探长霍尔来访,罗斯约他在房前的海滩口散步,谈了这件令人惋惜的事。
霍尔边听边低头观察看着海滩下的海鸥的足迹,从足迹看,这只海鸥起飞时面朝大海,半小时前的退潮海水没有抹掉这些足迹,说明海鸥飞走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霍尔问:“是您亲眼见到邮票被吹到大海里的吗 ? ”罗斯说:“不,是侍生告诉我的,他说幸好他及时按住了另一张。”霍尔说:“那张邮票还在。”
霍尔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
答案:
海鸥是逆风起风的海鸟,海鸥的足迹说明风是从大海方向吹来的,而不是陆地,所以那张邮票绝不会被风吹进大海。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 . 了解孙犁及“白洋淀派”的艺术风格
2 .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疏密有致安排材料以及采用纵剖面的写法
3 . 体会人物对话对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欣赏文章质朴、清新的语言
4 . 借鉴文章出色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以致用
5 . 词语积累:惦记、藕断丝连、影壁、凫水
【动脑动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 一 )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到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 . 对上段地话显示的五位青年妇女的个性特点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 . ①乖巧伶俐 ②质朴憨厚 ③稳重谨慎 ④性急冒失 ⑤忸怩羞涩
b . ①质朴憨厚 ②性急冒失 ③乖巧伶俐 ④稳重谨慎 ⑤忸怩羞涩
c . ①稳重谨慎 ②乖巧伶俐 ③忸怩羞涩 ④质朴憨厚 ⑤性急冒失
d . ①忸怩羞涩 ②性急冒失 ③稳重谨慎 ④乖巧伶俐 ⑤质朴憨厚
2 . 给第五位青年妇女的话加标点。
3 . 第五位青年妇女的话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
4 . 这几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看主要起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就人物形象而言,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 二 )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有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 . 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 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 .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势。
b . 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c . 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和地点,而且暗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d . 通过写和平宁静下的夜景来说明战争是残酷的。
2 . 对文中“缠绕”、“跳跃”两个词表达作用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 衬托水生嫂编席时的愉快心情。 b . 表现水生嫂编席技术的熟练。
c . 表现水生嫂的勤快,不知劳累。 d . 表现水生嫂编席动作给人的美感。
( 三 ) 甲: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
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的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1 . 甲文和丙文都有描写划船水声的内容,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填空:
( 1 ) 丙文写妇女寻失不遇的回归途中,轻轻的划船,一橹一橹,一声一停,水声_______,节奏_________,这水声传达出妇女们的__________情绪。
( 2 ) 甲文写妇女们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追赶,这时的划船声,一声紧一声,水声_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很好地表现出妇女们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 . 用简练的语言分析乙文和丙文的写景各有什么作用。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比较甲、丙和乙文,回答下面问题:
( 1 ) 用简练语言指出甲、丙与乙文的不同风格。
甲、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一 ) 1 . a 2 . , — — ! 3 . 反语
4 . 交待故事发生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 二 ) 1 . d 2 . c
( 三 ) 1 . ( 1 ) 舒缓;均匀、缓慢、轻松;少许的失意
( 2 ) 高亢、急促;紧凑、整齐;沉着、镇静、临危不俱
2 . 乙文:写月下荷塘的美,为作者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
丙文:创造一种平静而富有诗意的气氛,与下文的紧张形成鲜明对照
3 . ( 1 ) 甲、丙文: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乙文:描写细腻,富有神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2 ) 甲、丙文:写出抗日必胜的信心
乙文:写在大革命失败之际,为了表现苦闷中偷来的片刻淡淡的喜悦。
【创新园地】
1 . 有位作者曾将我国18部古典名著巧妙串连,编成一首韵味十足的七言诗,你能说出这首诗中包含的是哪18部名著吗 ?
东西三水桃花红,
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
聊斋史书西厢镜。
同学们思考后,可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参考答案】
“东”: ( 清代 ) 蔡元放《东周列国》 “西”: ( 明 ) 吴承恩《西游记》
“三”: ( 元末 ) 罗贯中《三国演义》 “水”: ( 明 ) 施耐庵《水浒传》
“桃花”: ( 清 ) 孔尚任《桃花扇》 “红”: ( 清 ) 曹雪芹《红楼梦》
“官场”: ( 清末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儒林”: ( 清 ) 吴敬梓《儒林外史》
“金瓶”: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 ( 明 ) 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 ( 明 )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抱翁老人”《今古奇观》
“聊斋”:薄松龄《聊斋志异》 “史书”:司马迁《史记》
“西厢”:王实甫《西厢记》 “镜”: ( 清 ) 李汝珍《镜花缘》
荷花淀 篇3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 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 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 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 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 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 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进行猜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 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 ,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 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 ,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 ,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 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 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 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 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 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 ,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 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 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 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 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 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 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 ,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 “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 。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 ,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 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 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 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 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荷花淀 篇4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烘托氛围,使情与景自然融在一起。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席篾(miè) 奔(bēn)
2.内容主旨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来”到“上船走了”),夫妻话别。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①个层次(“月亮升起来”到“丈夫还没有回来”),写水生嫂在月夜编席,等丈夫归来;第②层(“很晚”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写水生夫妻话别;第③层(“第二天”到“上船走了”),写水生嫂和乡亲们送水生参军。
第二部分(“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探夫遇敌。这部分也可分成三个层次。第①层(“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写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望丈夫;第②层(“到了马庄”到“又唱起来了”),写她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复杂心情;第③层(“她们轻轻划着船”到“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写她们遇敌后,巧妙、勇敢地摆脱敌人的追击。
第三部分(“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助夫杀敌。第①层(“她们向荷花这里摇”到“不久”),写妇女们在荷花淀与丈夫巧遇和游击队伏击的情况;第②层(“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到“谁比谁落后多少呢”),写妇女们经受战斗锻炼后的感受和打算;第③层(“这一年秋季”到结尾),概述妇女们在斗争中迅速成长的情况。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诗歌般意境展现战争时代人物心理,社会风貌,作为小说,可称为别具一格。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小说不追求离奇的情节。也不刻意雕琢人物,而采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只求神似,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操。
3.写作手法
①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作者没有介绍她们的相貌、姓名,但是她们勤劳、纯朴的本质,她们爱国、爱家、爱亲人的真心都跃然纸上。文中话别一场是最精彩的,作者用自然、真实的语言表现出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的大义。胜利歼敌后,妇女们与民兵战士的一场对话也很有代表性。战斗胜利了,水生没有对妇女们说一句话,而是奋力去追那盒饼干。然后吆喝着说“出来吧,你!”“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当小队长询问他,这些妇女是不是他们村的时,水生仍没好气地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语气比前一句强调得多,但不满与批评的情绪溢于言表,但就在这一句好似轻视的话语后,水生将那盒饼干丢在女人们船上。这处对水生的言语、动作描写,将他积极上进,以战事为重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但同时那丢饼干盒的动作,又真实地勾画出一个细腻,深沉,热爱亲人的血气男儿的形象,这形象让人感到可爱可敬,又真实动人。
②景物衬托了全文的气氛,也烘托了人物性格。
文中多处景物刻画,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尽言纸上。文中还有多处细小的景物描写,如妇人们划船探夫的路上有一段对菱角的描写“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一处写得嫩小,又充满生机的菱角,给人一种平静又安祥的生存的快感,与当时妇人们欢乐、期盼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的氛围,但紧接着就是遇敌的紧张。文章有张有驰,很吸引人。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开篇,夫妻话别一场。
文章开篇描绘是一幅美妙的月夜编席图,在银白的月光下,一位俏丽的小媳妇坐在洁白如云的席子上,手指灵活地编动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幅图画是如此静谧、安祥,让人无法忘怀,生活的美好,家乡的美好,亲人的美好,这一切却又偏偏发生在生死话别的时刻。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就深深唤起读者对祖国、亲人的热爱之情。就在这恬静的月夜,水生夫妻话别。这一场话别中有一处很精彩的动作描写,水生没话找话地搭讪了半天后,终于小声说出了重要的话“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串动作描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生嫂内心复杂的、又激烈的感情,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离开丈夫,尤其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他关心国家的危难,水生嫂是深知丈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虽未说一句话,但这位妇女内心的爱、内心的焦虑、内心的豁达都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解题指导】
参见【课文解析】和【重点语段研读】。
荷花淀 篇5
广东省开平长沙师范学校 蔺建昌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一、导入 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派。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分析情节线索:
1、 让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的内容:
① 月夜编席②夫妻话别③探夫遇敌④助夫杀敌⑤学夫杀敌
2、 让学生找出这篇小说的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崐──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3、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4、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学生集体朗读: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 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 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⑶、 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 (注意神态描写)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总是”有自豪也有嗔怪。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也表现了她的忠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板书:
追问 体贴、温柔
对 机敏、稳重
赞同 顾大局
话 明大义
应嘱 吃苦耐劳
勇敢
5、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小说的主题:描写了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四、艺术特点: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荷花淀 篇6
孙 犁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新颖 1.淀:浅浅的湖泊
美丽 2.: 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提挈 3.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
4.用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年轻可爱的抗日战士(铜墙铁壁、哨兵、荷花变成了人),象征年轻美丽的
寓意 抗日妇女
深刻 5.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日群众寓有赞颂之意
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情节结构: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本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 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 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 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憙拑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荷花淀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 安排两教时。
2.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探究活动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 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 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 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 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 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 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进行猜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 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 ,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 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 ,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 ,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 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 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 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 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 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 ,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 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 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 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 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 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 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 ,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 “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 。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 ,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 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 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 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 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 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 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 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师: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
荷花淀 篇8
三、荷花淀
孙 犁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新颖 1.淀:浅浅的湖泊
美丽 2.荷花淀: 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提挈 3.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
荷花淀 4.用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年轻可爱的抗日战士( 如铜全篇 墙铁壁、哨兵、荷花变成了人), 象征年轻美丽的
寓意 抗日妇女
深刻 5.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 日群众寓有赞颂之意
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情节结构: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本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课时
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 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荷花淀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 安排两教时。
2.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荷花淀 篇10
张连生
荷花淀[一]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点拨
《荷花淀》不侧重战争场面的描写。从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以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了她们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分析文章中几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①夫妻对话。妻子追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这里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和责备,也表现出人物的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妻子赞同丈夫参军,说明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妻子应诺承担家里的千斤重担,说明她爱丈夫、爱祖国,把对丈夫的爱融注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中。
②探夫时的对话。她们想去而不明说,骂、恨、惦念和找借口探夫一样,都是对丈夫的爱。
③伏击战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的对话。她们商量回去也成立队伍,她们要和丈夫比赛打敌人,看“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表现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不甘落后,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三、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①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以烘托人物形象。“月亮升起来”至“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②借景抒情,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如几个女人在探望丈夫未遇的归途上,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可是她们很快地就忘记了那些不痛快。这自然与她们爽朗、乐观的性格分不开,但这时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也会使她们受到感染,从而增强扫除伤心情绪的力量。又如作者写荷叶像铜墙铁壁,写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作者驰骋想象,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充满寓意。这里突出了水乡游击战战场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③为情节展开作铺垫。文章开头的夜景,暗示一场激战将在这里展开,水生嫂也将会在自己美丽的家乡的水泊之中,在党的领导下,在丈夫的影响下,由一名普通的妇女,成长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游击战士。
四、分析小说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①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开头便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交待了“话别”一场的时间、地点,而“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景物描写从人的视觉、嗅觉来写荷花淀的夜景“银白的世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宁静,这样氛围中的水生嫂则具有勤劳质朴、温顺善良的美好形象,这样安静和乐的生活与后文的战斗场面又形成对比,揭示入侵者的罪恶。这样美的家乡,岂容敌人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来保卫自己的家乡。总之,此处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景中的主观情绪,又让人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诗意。
②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景物描写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气氛,迎面吹来的凉风,吹出了女人们寻夫未遇的失落,风吹草木摇,水波动荡,旷远、摇荡的景物似乎是女人不平静的内心世界。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女人们寻夫后的失望、失落的心情。
③归途遇敌之时的景物描写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层开;对荷花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了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这段描写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五、作业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二]
教学目的
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
教学重点
1.景语和情语。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散文式的格调。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
研读、品味、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说语言质朴、明丽、流畅、耐人寻味。要着重品味人物的对话描写。可以“话别”一席话为例。这段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家爱国,深明大义。另外还有五个青年妇女商量探亲的对话,寻夫时的说笑,脱险后的一番议论,都各具特色,写出了白洋淀儿女特有的风貌,将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二、讨论文章中的几个问题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提示: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妇女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妇女尚且如此,何况武装起来的男人?……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提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出嫁的女子就归属于丈夫家,以丈夫的名字称呼她,如“水生嫂”。他们只管家务,侍候老人孩子,织布、纺纱,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她们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比较起来,她们的生活闭塞、观念陈旧、眼界短浅、相对比较自私……可是就连社会地位极低、观念陈旧的妇女们都勇敢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胜利呢?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提示:主要是通过动作性很强、抒情性很强的对话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妇女们从思念亲人,探望亲人,到遭遇敌人,亲眼看到子弟兵们与敌人的斗争,她们深受教育和鼓舞,进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正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三、把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
孙犁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是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写小说,他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意境。如开头描写水生嫂编席子的场面,那语言简洁、动听、优美。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这一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四、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描述。选择大家熟悉的一个或几个景点,尝试着做诗意化的描写。
荷花淀[三]
教学目的: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重点:人物对话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思考、解答
教学过程
阅读短文
祖传青瓷碗
(1)落日照着那只旧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皱纹向下斜伸着。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格更加古怪了。
(2)大桥落成剪彩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3)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晚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4)听到凌乱的脚步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临时工,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5)“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碗跑过来。这只青瓷碗也是老人心爱之物。他兄弟分家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入了坟茔。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量小,虽不是越州名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用这碗更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6)他拉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回过头来。
(7)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像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你以后别再来这儿了。在家听听广播、看看电视还不好?”
(8)老人知道儿子早在打他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翻造房屋,又靠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来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视地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9)“爸,你快吃饭嘛,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10)“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11)老人一转过身来。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响,碗碎了。小孙女呆住了。老人抡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他素来钟爱的小孙女。
(12)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13)老人把怒气发在儿于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14)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抖动白短髭,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下船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15)“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16)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1).(1)(3)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
2).(4)段中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认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3).“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什么?
4).本文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5).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什么?(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6).下列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祖传青瓷碗》的旨趣最为接近 (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
答案
1).作者意在突出表现老人失落、怅惘、怀旧的心理。//2).“儿子”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勇于改革进取的青年 //3).勤劳纯朴、守旧迂腐 //4).对比:以儿子的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同老人的守旧迂腐相对比 象征:①以“为独塔式斜拉桥”象征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 ②以祖传青瓷碗象征旧传统、旧观念、旧事物 //5).①以青瓷碗为引文线索;②以象征性的青瓷碗来反映老人的思想性格,反映新旧思想之间的激烈斗争;③以象征性的青瓷碗说明,要革新开拓就必须打破“神圣”的旧传统、旧观念 //6).BD(A项是说的登高望远,与此文不关联;C项是哀叹晚年亦与此文无关系;B项比喻历史潮流不可阻挡;D项喻青年胜过老年,下一代胜过上一代(这两项主本文主旨接近)
[1]
荷花淀 篇11
教案设计:汪振学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 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同——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2、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它两段不适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亲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不嘛。”(嗲声)
二、细细品读(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概括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特点: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 《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
五、简单小结: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六、作业 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
参考资料
《荷花淀》句式修辞例谈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如果我们要在记叙文中写进人物对话,也不能不学习运用这些句式。
(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可以说,省略句是对话的常态。请看课文中的句子:
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答案在谓语,省着让答者填。答者用谓语回答,而主语正可承前省。如果要求生活对话都用完全句,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在哪里?”水生说:“他们几个还在区上。”这就有点像外国人学汉语会话了。这段对话的内容是水生嫂探听游击队的消息,可是水生吞吞吐吐,他的答案显然不能满足水生嫂追根究底的心理。于是最后一个问话不但内容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形式上改用了完全句,可以看出这句话的份量不一样,显得郑重其事,不像一般生活对话那样随意、轻松,它给水生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要避重就轻、含糊其辞,这个问题你非得老实回答不行。
(二)倒装句。人物对话也常用倒装句,特别是主谓倒装。《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第一处是水生在上述水生嫂问话后,还想掩饰,于是笑了一下。水生嫂很敏感,知道笑里有文章,就问:“怎么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这里,一个疑问句,一个祈使句,它们和感叹句一样,都是倒装句的常用句型。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具体到课文,前一句表达了水生嫂急切的心情,在这样的问句中,谓语远比主语重要,说者总是迫不及待地先说出谓语,然后再补上主语。后一句,课文上接着补充叙述:(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大凡用倒装句总是有些特殊的语气的。如果我们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可以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等,甚至传达出某种环境气氛。
(三)超短句。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中称其为“极端省略句”。这种句式的修辞意义主要不是节省语言,而是传达出某种情绪,如惶恐、愤怒、惊讶等。看课文中的例子:“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这是妇女们发现敌船后紧接着的两段对话。很明显,前一个妇女的语气还比较从容,她虽然有意外发现,但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她还可以相对平和地组织成一个完全句,她也许只是抱怨在风平浪静的晌午怎么会出现一只“船”呢?第二个妇女就不同了,她的敏锐的目光分明已经发现了敌船的标记(也许是膏药旗或大炮什么的),她的“唉呀”只是脱口而出,语速很快,“日本”二字就组成了一个超短句,不但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她的发现,而且真实地传达了她内心本能的惶恐、紧张(这不能说明她胆怯,这只是一种“下意识”)。如果把这个超短句换成:“那可不就是日本的船么?”就根本不能传达出原句丰富的内涵了。
(四)残缺句。残缺句是相对于完整句的。完全句与省略句是根据成分是否省略划分的。省略句虽然省略了某一种或某几种成分,但它还是完整句,因为它在观念上是存在着被省略的成分的。残缺句就不同了,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忌讳或特殊环境的需要而有意“造”出来的(少数时候由于说话人的语言或知识修养不足也会无意识地制造出“残缺句”)。它不仅是语法上的“残缺”,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残缺”。这种句式在语法上说是不规范的(在这一点与省略句也不同),我们在正常说写活动中是不能随便制造“残缺句”的,文章和对话中存在不合理的“残缺句”,是语言修养欠缺的表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又可能甚至只能说出“残缺句”来。例如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一个出于忌讳的心理而制造的“残缺句”。《荷花淀》一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残缺句”。当几个女人去探夫时,一路上说说笑笑,一会儿埋怨起丈夫来,一个妇女说:“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慌”是方言“高兴”的意思。这个年青妇女大概新婚不久,还有点害羞和腼腆,想说“娶新娘(或新嫂)”都说不出口,讲到“新”字就跳过去了,结果留下了一个半截子句。正因为这样,才更有生活气息,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乃至于一定的时代特征。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琐谈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 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 、“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 ”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 ,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 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 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 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 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 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1] [2] 下一页
荷花淀 篇12
教学目的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概括“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荷花淀 篇13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词语补释: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二.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新颖 1.淀:浅浅的湖泊
美丽 2.: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提挈 3.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
4.用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年轻可爱的抗日战士(铜墙铁壁、哨
兵、荷花变成了人),象征年轻美丽的抗日妇女
寓意
深刻 5.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日群众寓
有赞颂之意
三.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四.情节结构: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五.本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 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 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 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三)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作业 :
练习二、三。
荷花淀 篇14
教学目标 :
1、熟悉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
3、使学生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①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②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③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授内容:
一、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及显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
作者:孙犁,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二、检查预习:(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标题:①夫妻话别 ②、探夫遇敌 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 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听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练习: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⑴、“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二)、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⑴、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性格特点。
⑵、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六、板书:
孙犁
(孙树勋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派”)
月(皎洁)
席(洁白) 构 作
景 水(银白) 成 清新 用 展现精神面貌
雾(薄) 提供活动背景
物 风(清新) 宁静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花(新鲜香)
追问 体贴、温柔
对 机敏、稳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
赞同 顾大局 思想变化和性格。
话 明大义 2、交待事情经过,
应嘱 吃苦耐劳 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
荷花淀 篇15
教学基本要求
一、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 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点
◇分角色精彩地朗读对话
◇分析、体会几处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
(3)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重点与难点 :体味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本文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
◇由课文描写战争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即小说诗化)引出“白洋淀派”。
二、 整体阅读指导
◇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水生?水生嫂?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 刻画人物方法?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 语段赏析
◇简洁朴素的对话描写
1、当水生告诉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平和的语气中透出她的温和、顺从、贤惠,其中有一丝嗔怪,更有一份理解与支持,不满意的口气表达了满意的心情。)
2、当水生说家里的事靠她多做些了,她鼻子有些酸,但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没有豪言壮语,却深明大义,家里的重担自己挑,全力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同时对水生的理解、体贴感到心慰。)
3、分角色研读以下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体味含蓄而又委婉的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听说她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1、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因为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听着,才不留心而被划破;参军去部队,本是意料之中,“明天”就走,又在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她克制依恋之情,坚强自若。细腻、丰富的感情全由这一个简单的细节而显露。)
2、学生分析下面细节描写作用,并比较与一般战争小说的区别。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叶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在打捞战利品时,战士们“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1、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哪里是写战争?分明是诗的语言,抒情浓郁,诗意盎然,引人入胜,作者把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是的,作者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
3、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情节展开,增添文章诗意。)
四、人物与主题
讨论并分析
◇一群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的代表——水生嫂形象(勤劳、纯朴、温顺、善良,深明大义,勇敢自强。)
◇小说表现的主题: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五、总结与引申
◇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无姓名、无肖像——虚化
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体味其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