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通用12篇)八年级语文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通用12篇)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 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 .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 设计》。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3

  基础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花朝节(zhāo)       廿二日(niàn)                           倩女(jìng)

  b.麦田浅鬣寸许(liè)  泉而茗者(mǐng)                       靧面(guì)

  c.罍而歌者(lěi)      红装而蹇者(jiǎn)                   汗流浃背(jiá)

  d.曝沙之鸟(bào)      呷浪之鳞(xiā)                    未百步辄返(zhé)

  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1)给画线部分填空。

  游人虽未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时时有。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①句写_____________②句写_____________③句写_____________,作者由物及人,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_____________,有动有静,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土膏微润(肥沃)         b.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浪纹)

  c.局促一室之内(狭小)     d.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4.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冻风时作        ②于时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鳞        ②鳞浪层层

  c.①于时冰皮始解    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        ②偕数友出东直

  5.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娟然如拭        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      ②风力虽尚劲

  c.①未之知也        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        ②红装而蹇者

  6.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鳞浪层层                  b.呷浪之鳞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鳞次栉比

  7.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

  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

  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吸而饮)

  d.红装而蹇者。(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    )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

  c.游郊田  d.郊田美景

  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能力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观第五泄记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往,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忧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魁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1.从文中找一个短语,回答本文记叙的瀑布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景的层次和角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题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

  一、1.c 2.(1)略 (2)人 主观感受  动物  一幅早春郊游图 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3.c 4.d 5.c 6.b 7.b 8.略。(见课文翻译)

  二、1.d 2.c 3.a 4.b 5.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 鱼6.悠然自得 皆有喜气 无比快乐 7.容貌 感情 体态情意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能力题

  1.“山行之极观也。” 2.先写远观(第2段)、再写近望(第3段),最后写感受(第4段) 3.景致奇异,变幻恍惚如牛鬼蛇神,“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意近即可)

  创新题

  1.略。2.早春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学习新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全景——微润、空阔

  满井春色——(描写)心情——若脱笼之鹄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议论)——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文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临其境。要注重对写法的探究,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激情导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写早春时节景色的游记散文,一起走进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三、听读课文,探究问题。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重点赏析,字斟句酌。

  第二段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哪些?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明确: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明确: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五、主旨探究,感悟内涵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3、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六、了解背景,知己知彼: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他生性酷爱游山玩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七、课文小结,拓展升华;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八、作业布置,我写我心:

  本文写出了作者感悟早春的独特情怀,请你以《最美人间四月天》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6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7

  一、 目的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 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文章

  (1)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 复述课文内容

  2、 了解课文内容

  (1)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 课堂测试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 ( ) 波色 ( )明 清 ( )见底

  ( )然如拭 鲜 ( )明媚 泉而 ( )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8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3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4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语 :

  一生背诵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灯播放春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北国初春的美景。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2. 自由朗读课文三次,整体感知课文:

  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 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结构提纲。

  ③ 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3. 探究:

  ① 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4. 诵读课文,将你觉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来,且当堂背诵给同学听。

  5.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生活的描写,抓住了景物特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运用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写景、妆物、抒情。

  6.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动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与大家同分享。

  7.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会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读课文,感受袁宏道笔下的北国初春的美景。能背诵的同学,不看书背诵。

  9. 比较: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进行比较。

  10. 我们生活在江南,对江南初春的美景极为熟悉。用自己的笔描写之。(可以写作,也可以画画)

  11. 作业 :

  ① 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③ 背诵全文。

  作者邮箱: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10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11

  语文导学案(83

  年级 : 初二   学科:  语文      主备: 赵光冲    审核:   

  课题:  《满井游记》    课型  :新授   时间 :-5-31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家长签字:  

  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者,红装而者b.臣本布衣,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香远益清d.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七句,       第八句,             第九句              

  ②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第一层

  第二层

  5、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三层

  合作研讨:  

  1、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习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吸而饮)d.红装而蹇者。(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c.游郊田  d.郊田美景

  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篇12

  【基础知识训练】

  1.圈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若脱笼之鹄   (a  hào     b  hú      c  gào )

  ②如倩女之贵面  (a   huì   b  guì    c  kuì )

  ③曝沙之鸟      ( a   bào    b   bù   c   pù )

  ④红装而蹇者    (a   qiān    b   jiǎn   c  sài  )

  2.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7题

  廿二日天稍和,借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澜,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今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午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发者,亦时时,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d鳞次栉比

  4、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蝴毛羽鳞鬣之间            局促一室之内                      

  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脱笼之鹄              倩女之 面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作则飞沙走砾 a做  b起  c发作

  ②余寒犹厉  a像  b还  c特别

  ③游人虽未盛 a壮实 b成年 c很多

  6、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7、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探究拓展训练】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9、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0、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11、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答案

  29满进游记

  【基础知识训练】

  1.b  a  c  b   2.袁宏道  明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若脱笼之鹄  4.a   5.b  b  c   6.① 如倩女之面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 若脱笼之鹄 ③ 麦田浅鬣才许   7.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8.b      9.①的 它    ②在 从  10.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11.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相关专题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