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点归纳(通用13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统计》知识点归纳(通用13篇)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1

  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

  【知识点】: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补充【知识点】:初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知识点】: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知识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2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二、精要点拨

  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仅是一个载体,学生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学习是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那么,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预设有两处:1、在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中,先让学生观察“从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再问学生“能一眼看出每一个项目有多少人想参加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呢?”从而让学生自主产生了整理数据的需要。2、对动态数据的收集整理,预设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动态数据。学生在失败中,产生了寻求合作、寻求新方法的欲望。这两处预设,为学生自主探寻、生成合适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去收集数据,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使得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奇怪,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的。因此,教学中,我没有催赶,没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思考,通过三次统计,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可见,自我生长的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在课前作高明的预设,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智慧的调整,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的。 

  确山县靖宇小学数学教案

  备课组:四年级组    第七册     授课人张蕾  授课时间:XX年12月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完成复式统计表,会看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例3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1)观察与思考。

  ①从以上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能不能把这4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整理成一个统计表?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2)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指导填表。

  ①由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②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验算的习惯。

  (4)根据合编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小组。

  2.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说明:表头中横向类别与竖向类别的位置是可以交换的。

  (2)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19xx年第一季度售出图书统计表

  年 月 日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问:竖栏标明的是什么?横栏标明的是什么?

  ②由学生独立填好统计表。

  ③引导学生检验,提问:怎样才能保证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

  3.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解答。

  公交汽车公司有三个车队,各队男、女职工人数如下:

  一队有男职工38人,女职工42人;

  二队有男职工41人,女职工45人;

  三队有男职工39人,女职工43人。

  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各队人数和全公司人数,并制成统计表。

  (订正:公交汽车公司职工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二、精要点拨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三、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__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__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4

  1.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例2的教学。

  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答统计图后的简单问题,并让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把学生的饮食情况与填写复式统计表结合起来,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

  第2题,安排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视力情况的统计。此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通过二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视力情况是如何变化的。题中特别安排了问题:“你想对视力在5.0以下的同学说什么?”使学生把统计的结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视力下降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

  第3题,设计了一个教室图书角的场景,如果班级中确实设立了图书角,则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收集信息。完成统计图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4题,选用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看电视时间的统计,教师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5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6

  一、内容:统计(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93、94页)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

  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四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

  四、教学反思

  首先,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统计的作用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和水果这样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且还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其次,在课堂上我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问。这样就比较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想提的问题。而且课堂上“你提一个,我提一个”无形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各尽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统计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我在第一环节安排的是统计各种颜色的气球各要买多少,而第二个环节安排的是在只能买一种水果的情况下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因为吃西瓜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涂色操作无法完成。但我没有去回避这个问题,既然已经产生了何不如顺水推舟地告诉学生因为吃西瓜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再去添格子往上画会太麻烦、不美观。但到了二年级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之后,我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的是奥妙无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练习画统计图,我就按预设中的内容进行,把另一班的学生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涂色。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使这节课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观,为今后学习新的统计知识打下了伏笔。

  第四,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在讨论用哪种记录方法整理数据时,学生们谈到了用图形来记录的方法,也谈到了用“正”字的方法,其实在统计数据时用“正”字的方法是比较优化的。但当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时,到黑板上来记录的学生都用了“打勾”的方法,而其他学生也差不多用的是“画圆”、“画△”的方法。就在这时我发现离我最近的那个叶学生(属于班上的尖子生)是用“正”字的方法在记录。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黑板上的另一个学生用的是“正”字的方法那多好呀!可以直接把这两种方法作一个比较。可我又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吗?于是我就让他们记录后数一数喜欢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叶学生统计的最快。于是我就让叶介绍他的记录方法,并问他你为什么数得那么快,把他得体验向全班同学公开。然后我再让大家记录一次,进一步体验到划“正”字方法的好处。这样就由一个人的体验带动了全班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

  第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时地追问。当我问学生你对统计图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高高低低的。我就接着追问,为什么画出的条形会高高低低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效果也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课堂总结: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7

  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二)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

  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大班数学:趣味统计与分类》相关的文章。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8

  光明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统计与概率》备课教师杨红霞

  执教         

  杨红霞        

  备课

  日期

  3、11

  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2、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主   要  导  学  过  程教 学 环 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一、导入新课

  5分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页第4题图,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2、可以画条形统计图,并提出一些问题。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2)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还学了哪些统计图?举例说明集中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2、看图回答问题,p84  1题,某地区6-12岁儿童平均体重情况。看图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完成活动单问题。3、问题生成单的第二题: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那些结论?4、问题生成单第三题:学校气象小组测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气温,并求出平均气温。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四.小结与评价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巩固与应用的5、6题板书设 计统计与概率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教学反思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9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在练习中还较多地提出了分析图表的要求。如类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材安排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据统计的作用

  在第二学段中,将结合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逐步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本单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题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培养统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学习者分析

  栽蒜苗(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栽种的是其他植物,应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表或统计图。

  注意:如遇到学生记录的蒜苗高度为非整厘米数,如8?郾5厘米、10?郾8厘米等情况,在统计图上取几个格?应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10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 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 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 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1)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 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 尝试练习:

  3、 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三)

  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 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 交流方法

  3、 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 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四)

  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 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 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11

  一年级《统计》教案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 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   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题。 )

  2、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

  几只呢?有  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 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  、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4、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12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同学们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同学们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 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同学们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同学们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同学们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们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同学们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不但使同学们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统计》知识点归纳 篇13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

  二、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92页第一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相当于”的含义,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除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5个学生包比1个女士包贵多少钱”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此题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己的想法,说清解题思路,使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2、解决课本92页第二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边指自己所拼图形边说计算的周长和面积,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图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拼法,再发现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解决课本92页第三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找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解决课本93页第四题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放手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独立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图,通过: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启发学生自然的想到:每4年过一个生日,肯定是在闰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拓展延伸

  1、一共有476名同学参观恐龙馆,平均分成4批参观。先估一估,再算一算,每批有多少人?

  2、学校计划买18个排球,每个9元。如果从买排球的钱中拿出45元买跳绳,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排球?

  此题要注重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3、一头奶牛的体重是540千克,它相当于3匹马的体重,一匹马的体重是一只小侯的4倍。

  (1)一只小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匹马和2只小侯一共多少千克?

  (3)6只小猴比一匹马重多少千克?

  (4)你能自己提个问题并解答吗?

  4、用24米长的篱笆在一堵墙边围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平方米?

  5、用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所围的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框架各边的长。

  6、在一次语文考试中,王明考了88分,李丽考了94分,张林考了86分,而王明、李丽、张林、刘红4人的平均成绩是90分。刘红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还是在平均分之下?

  四、全课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