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5、1大气(精选3篇)小学自然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第一册 5、1大气(精选3篇)

第一册 5、1大气 篇1

  第五章                  地  球

  第一节              大 气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地球》的起始节,也是本章的重点章节。因为大气不仅是地理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十分活跃、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要素,也是地球与其他星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的变化、水圈的水分循环、生物圈的生物生存和分布、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等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学习这一节,先让学生认识无机环境中的大气,包括大气的成分和作用。大气是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而且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存都与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界的物质很多,根据其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大气是一种混合物。

  教法指导

  一、        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采用提问式与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大气的成分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教学可多采用提问式,“大气的作用”则可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方式。

  2.采用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

  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的教法。

  二、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和大气的成分。

  2.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和大气各种物质成分的作用,以便有效地利用。

  3.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的成分和作用。

  2.教学难点 :大气作用和混合物。

  三、          教学准备

  1.“流星”天文示意图或投影片,陨石、霓虹灯的照片或投影片。

  2.一杯天然水、一段铜质电线。

  四、          教学过程 

  引言: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人类的出现在地球上到现在不过几百万年时间,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着,它的厚度可达3000千米以上,我们称它为大气层。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大气有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更离不开大气。今天我们学习大气的知识,主要是了解大气中的成分和作用。

  (一)大气的成分

  教师提问:大气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中哪两种物质空气体积比例最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大气的成分”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1.大气的成分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2.大气的各种成分中氮气和氧气所占的百分比为最大。

  (二)大气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大气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提问:大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流星:2001年11月17日与12月14日的夜晚,地球上空分别下了一场“流星雨”我们看到无数的流星划破夜空飞快地向地面坠落的壮观景象。但是它们绝大部分都在半空中消失了。这些“天外来客”为什么不能到达地面呢?那是因为地球周围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使这些流星在袭击地球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在大气中磨擦焚毁,化为气体和尘埃。只有极少数残骸落到地面,成为陨星(陨石和陨铁)。(展示“流星”“陨石”投影片。)

  2.氮气N2(占78%):氮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之一,大气中的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

  3.氧气O2(占21%);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4.二氧化碳CO2(占0.0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5.稀有气体:有氩(A)r、氖Ne等,(占0.94%)稀有气体是制作霓虹灯发光材料的原料。(展示霓虹灯投影片。)

  6.臭氧C3:在离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有一个臭氧层。尽管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线中绝大部分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7.水蒸气:水蒸气在大气中含量不多,但它能成云致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

  8.固体尘埃:水蒸气在尘埃表面凝结,产生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和雾。但大气中尘埃太多会造成空气污染。

  总之,大气对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大气就没有人类,破坏大气就是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举例讲述氟里昂等有害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CO2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危害和沙尘暴对大气的污染。)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教师展示一杯较混浊的天然水,让学生回答水中有哪些物质,教师讲解天然水是一种混合物,内含盐类、矿物质和其它杂质。从而引入大气也不只是一种物质组成,而是由多种物质混和而成,它是一种混合体。在自然界中的物质,根据它们的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大气是一种混合物。(列举是混合物的物质。)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自然界中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我们通常说的纯净物,实际上是指含杂质很少,纯度很高的物质。如铜质电线,纯度达99.9%,(出示铜质电线说明)。

  五、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

  (二)地球周围的大气厚度可达3000千米以上,

  1.氮气: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之一,大气中的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                             

  2.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三)  干洁空气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和进行光合作大                     用的重要原料。                                  

  气                   4.稀有气体:是制作霓虹灯发光材料的                      的                     原料。

  成                   5.臭氧:在离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                   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伤害。

  与      水蒸气: 

  作                 能成云致雨但尘埃过多会造成大气污染。

  用      固体尘埃:

  (四)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大气是一         种混合物。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形成的年龄大约在                   (  )

  (A)20亿年以前      (B)40亿年以前

  (C)46亿年以前      (D)64亿年以前

  (2)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            (  )

  (A)1000千米         (B)2000千米

  (C)3000千米         (D)4000千米

  (3)在空气中,按体积百分比计算含量最多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臭氧   (D)稀有气体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是   (  )

  (A)水汽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氧气

  2.课后作业 

  (5)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    包围着,它是由   气、氧气、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等物质组成。

  (6)臭氧主要分布在离地面       千米的高空,能保护地面上的人类和生物免受       的伤害。

  (7)大气中的      是成云致雨的原料,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有        等。

  (8)汽水、氢气、黄金、混凝土这几种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属于混合物的是    和    。

  (9)流星落到地面上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

  (10)大气对人类的保护作用包括:(A)                 ;(B)                            。

  3.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空气 氮气 臭氧 水蒸气   (6)10-50  紫外线   (7)水蒸气  尘埃   (8)氢气黄金 汽水 混凝土   (9)陨星 陨石 陨铁  (10)(A)免受流星的袭击  (B)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4.简要分析:

  (1)地球的绝对年龄为46亿年,也称同位素年龄。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6)臭氧分布在10-50千米的平流层中,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成臭氧,它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同时使地面上的人类和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7)水蒸气的作用:①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在固体尘埃表面凝结,产生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和降水。②有吸热、散热作用。尘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的总称,对水蒸气起凝结作用,大气中尘埃过多,会造成空气污染。

  (8)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如氧气、氢气、铜线黄金;而有二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如汽水,它是由水、二氧化碳、糖、矿物质等多种物质组成。凝泥土里的物质就更多。

  (9)流星在袭击地球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在大气中磨擦焚毁,化为气体和尘埃。只有极少数残骸落到地面成为陨星。陨星可分为陨石和陨铁二大类。

  (10)大气对人类的作用很多,教材中只提及保护作用,主要是保护地球免受来自宇宙和太阳中的有害于生命的物质的袭击。主要是“流星”和“紫外线”,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进行概括答题。

  七、参考资料

  伦敦烟雾  烧煤过程中排出大量的煤尘和二氧化硫等毒气所形成的硫酸烟雾。以伦敦的烟雾最为著名,故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由于英国南英格兰一带上空有大型移动性高压脊,地处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近地层完全处于无风、逆温状态,烟尘与二氧化硫在逆温条件下形成烟雾,持续四天不散,几千市民感受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老人与病患者死亡达4000多人。    

  —摘自《地理学词典》

  光化学烟雾  汽车或工厂烟排放出废气中的氧化氮及碳氢化合物等,在空气中经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其产物的有害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有醛类、臭氧及其他有毒氧化物的混合物。其危害:(1)气味特殊,刺激人眼、咽喉、气管、肺部粘膜,引起视力减弱、呼吸紧张、头痛、全身麻痹、肺水肿,甚至死亡;(2)降低大气能见度,易造成交通事故;(3)损害植物和橡胶制品。1952年12月在美国的洛杉矶首先发生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故称“洛杉矶烟雾”。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第一册 5、1大气 篇2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120

第一册 5、1大气 篇3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 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 (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 :练习1、2、3。

  12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