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用6篇)高一生物教案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用6篇)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1
生物4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⑴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解决方法]⑴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书中的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⑵教师先演示实验,再指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解决方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理解c元素对生命的重要作用。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开展实验研究。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六、教具准备挂图,实验用品七、学生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学习新知识。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见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问题探讨]投影教材p16《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提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一、组成细胞的元素投影教材p17图2—1和图2—2,提问:1、哪些元素含量较多,哪些元素含量较少?2、在鲜重和干重中含量都最多的元素是什么?3、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教师总结:1、细胞中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各种元素的归属范围可归纳如下:2、c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呢?(学生看教材p17表格)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材p17相关问题。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检测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吧![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师根据教材p18内容讲清实验原理、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在配制时,都用到naoh和cuso4,但配制时浓度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⑵使用时,向样液中先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内,并完成p19讨论题。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⑵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⑵无机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元素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三)总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等。(四)作业布置p19练习(五)板书设计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2
一、选择题
1.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中,在仙人掌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蛋白质 c.脂质 d.糖类
2.组成人体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
a.氢元素 b.氧元素 c.氮元素 d.碳元素
3.c、h、o三种元素在人体内质量分数约为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4.在组成人体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 )。
a.o b.h c.n d.c
5.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含量最高 b.含量最稳定
c.分布最广泛 d.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6.下列各项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7. 下列各项中,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 )。
a.淀粉 b.蔗糖 c.果糖 d.纤维素
8.下列有关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配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含有naoh溶液和cuso4溶液
b.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0.05 g/ml的cuso4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naoh溶液中混合
c.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0.01 g/ml的cuso4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naoh溶液中混合而成
d.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
9.在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少许石英砂,其目的是( )。
a.研磨充分 b.防止糖被破坏 c.防止反应 d.提取有机物
10.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的变化为( )。
a.无色→砖红色(沉淀) b.浅蓝色→砖红色(沉淀)
c.浅蓝色→蓝色→砖红色(沉淀) d.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11.用苏丹ⅲ染液对脂肪组织进行染色时,可用来冲洗浮色的药品是。
a.hcl b.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c.h2o d.无水酒精
12.下列哪个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 )。
a.可溶性还原糖实验 b.淀粉的鉴定
c.蛋白质的鉴定 d.脂肪的鉴定
13.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在2 ml蛋白稀释液中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cuso4 溶液
b.在2 ml蛋白稀释液中先加3~4滴0.01 g/ml的cuso4溶液,再加0.1 g/ml的naoh溶液
c.在2 ml蛋白稀释液中同时加入0.1 g/ml的naoh和0.01 g/ml的cuso4的混合液
d.在naoh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蛋白稀释液
14.下列哪一项实验处理没有显色反应?( )
a.用碘处理淀粉 b.用斐林试剂处理葡萄糖(水浴煮沸)
c.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多肽 d.用碘处理麦芽糖
15.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动物材料
二、非选择题
16.下表表示人体和玉米细胞中部分含量较多的元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元素
o
c
h
n
k
ca
p
mg
s
玉米
44.43
43.57
6.24
1.46
0.92
0.23
0.20
0.18
0.17
人
14.62
55.99
7.46
9.33
1.09
4.67
3.11
0.16
0.78
(1)分析玉米和人体细胞中的元素构成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2)清洁空气中n2占7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o,而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是c。但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自然界都能找到。这一事实说明 。从碳原子的化学性质看,由于 ,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表中元素均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 的元素,它们需要在细胞中进一步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干燥的大豆种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能正常萌发成幼苗,但将大豆磨碎后加水,在相同的温度下则不能萌发,原因是 。
17.根据《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其实验原理是依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 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
(2)鉴定成熟梨的果肉内存在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 ,该试剂与细胞内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如 发生作用,形成 色沉淀,该沉淀物是 。
(3)鉴定花生子叶中存在脂肪,所用试剂是 ,脂肪被该试剂染成 色。染色后要用酒精洗去浮色,用酒精冲洗的原因是 。
(4)鉴定蛋清中存在蛋白质时,为何充分稀释? 。
(5)做鉴定细胞内脂肪的实验时,实验材料滴加试剂后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将观察不到脂肪滴,其原因是 。
18.根据下表中的实验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鉴定反应
实验结果
实验一
葡萄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
实验二
蔗糖+斐林试剂
无反应
实验三
砖红色
(1)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2~3 min后,两者颜色反应不同,这表明斐林试剂可用来鉴定 。
(2)蔗糖溶液用蔗糖酶处理后,与斐林试剂发生砖红色颜色反应,这个事实说明: 。
19.已知下列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为麦芽糖,而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为多肽,肽酶可以分解多肽为氨基酸。据此,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并对实验现象作出了预期:
试管号加入的物质
a
b
c
1%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淀粉酶
2 ml
淀粉酶+蛋白酶(混合液)
各2 ml
淀粉酶+蛋白酶+肽酶(混合液)
各2 ml
蒸馏水
4 ml
2 ml
碘液
2滴
2滴
2滴
双缩脲试剂
2 ml
2 ml
2 ml
预期颜色变化
不变蓝
紫色
蓝色
紫色
蓝色
不变紫
实验在相同的温度(35 ℃)和相同ph(大约为7)的条件下进行。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内容,来评价该同学所作的实验预期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0.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并起作用,但也有些化学元素能够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微量元素硼(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的硼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硼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为了验证b元素在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两组(每组各5株)健壮且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进行了下列三组实验。请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将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中和添加了适量b元素的蒸馏水中。
乙:将幼苗分别培养在加了蒸馏水的土壤溶液中和添加了适量b元素的土壤溶液中。
丙:将幼苗分别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和除去了b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注:完全营养液是指含有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所有元素的培养液。)
(1)预测三组实验结果:
(2)哪组实验能达到目的?试说明理由。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3
1.学习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说出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① 大量元素:c、h、o、n、s、k、ca、mg等。
②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③ 基本元素:c。
(2)尝试解释为什么说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3)说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鲜重最多的是水、干重最多的是蛋白质。
(4)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见下表)。
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种类
试剂
现象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等)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非还原糖(淀粉)
碘液
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脂肪
苏丹ⅲ(苏丹ⅳ)
脂肪被染成橘黄色(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5)理解只有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物有机的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并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间反复循环运动。无机自然界的各种元素不能表现生命现象,只有在生物的机体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2.学习建议
(1)结合化学中学过的元素周期表、教科书中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从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两方面比较归纳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即生命的物质性)和差异性(即生命的特殊性)。
(2)以人体细胞为例,从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解分析,总结出: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基本元素等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元素种类,并明确组成细胞的元素的一些基本作用。
(3)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从实验原理出发,能准确辨析、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②准确把握实验操作方法步骤,如斐林试剂的使用,a液b液先混合再加入,实质是应用新配制的cu(oh)2溶液与还原性糖反应,颜色反应的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先加a液再加b液,实质是创造碱性条件下的cu2+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并结合到具体实践中加以运用,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检原理;同时注意实验中应以保留的原组织样液做对照。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略)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5
高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一)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可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4.做鉴定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高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二)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对选则实验材料的原则,无法在本实验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时间较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将成功与实验的机会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6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