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全球性大气环流(精选2篇)高一地理教案

98e范文网 时间:

2.4全球性大气环流(精选2篇)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利用假设条件的逐步否定,引导学生渐进式的分析问题,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条件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对基本理论的处理上,做到“重新发现”与“重新组合”,强调自主学习。〕

  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

  〔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

  〔讲授〕1.单圈环流: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结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积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东北信风带。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就形成低纬环流圈。

  ②关于中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还有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向),与此同时,在近地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分别流向副高与极高上空,补充其下沉气流。这样在30°n与北极之间分别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

  〔结果〕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指导学生观察回答〕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与分布规律。

  ①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并且气压带以赤道为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②风带风向在北半球中低纬呈“s”型。

  〔学生活动〕补充南半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

  〔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①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属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变化而形成的,属动力原因。

  〔讲授〕3.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移动。具体来说,就北半球而言,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冬季南移。

  〔讲授〕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导入〕由生活现象:盛夏中午,在沙滩或游泳池边,光脚在下水前后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总结〕下水前在沙滩上光脚感觉热乎乎的,下水后感觉却很温和。因为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学生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

  〔总结〕①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以南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②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温对比与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海陆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从而破坏了气压带与风带的带状分布规律,在同纬度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高低压相间分布,完整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故地表性质单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拓展:课后自学完成小论文〕“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与旱涝”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除三圈环流外,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重要组成部分,像黄土高坡歌中唱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就是指我国东部的季风,下面咱们就学习季风环流。

  二、季风环流〔板书〕

  〔学生思考〕①季风的概念?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分析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主要是它地处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大,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

  〔学生读图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压移到赤道以南,南亚受冬季形成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影响,吹东北季风,因冬季风远离源地,故势力较弱;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赤道低压与形成于亚欧大陆的印度低压连成一体,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会带来大量水汽并形成丰沛降水。可见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总结〕

  亚洲东部季风

  我国西南与南亚一带

  相同点

  成因都涉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都是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冬季相反

  不同点

  成因

  只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成因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不同

  偏南风(夏)偏北风(冬)

  西南季风(夏)东北季风(冬)

  风力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3.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德育目标:意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刻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层层推进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强调促使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

  2.导入新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为热量五带,高低纬度间存在着热量的差异,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此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

  (一)单圈环流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因为在这个热力环流中存在着很多假设条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假设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总结如下:

  1.地球不自转。

  2.地球不公转。

  3.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

  4.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5.无大气异常现象。

  师:当我们把这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后,全球的大气环流又是什么样呢?

  (二)三圈环流

  1.地球有自转

  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就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而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2.地球有公转

  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3.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

  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多媒体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全球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学生活动:

  比较:7月北纬30°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

  1月北纬60°处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

  师:(总结)冬、夏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大陆东岸,风向会随着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形成季风环流。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多媒体展示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

  学生活动:分析比较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环流形成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如南亚的季风环流。

  4.地球表面有地形的差异

  地表的地形差异,尤其是大范围的地形单元也会影响大气环流,如青藏高原等。小尺度的地形也会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总之,地形的差异会使大气环流变得更加复杂。

  师:除以上因素影响大气环流外,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呢?

  学生回答:1.人类活动,如“温室效应”等。

  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妮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师:(总结)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知识结构图: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到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同时同学们也提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大气环流。那么,现在全球的大气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呢?同学们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办一份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各组办一份地理报。

  目的:

  1.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环境保护专栏。

  2.为后面学习“大气环境保护”做准备。

相关专题